俞道欣 閆曉紅
摘要:采用專家訪談法、文獻綜述法等方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分析,并對體育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促進作用進行了綜合分析,指出體育教學常規職能外,還承擔著重要的心理教育職能,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全方位的健康發展。通過研究得出體育教學作為大學教育的傳統項目,在心理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優勢,促進二者的融合,對于擴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教育體育
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文化、高素質等特征,大學生年齡普遍在18~23歲,屬于青春發育后期,身體各部分機能成長狀態基本穩定,
身體健康素質水平普遍較高。相比于身體健康,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素質仍有待加強。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代表,有義務努力提高自身心理教育水平,實際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體育教學作為大學教育的傳統項目,在心理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優勢,促進二者的融合,對于擴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1.1改善不良的情緒狀態
情緒狀態是判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最主要的指標。當代大學生處在一個充滿競爭激烈的環境之中,接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例如:學習、生活、家庭、戀愛、就業壓力等,造成了大學生情緒波動大的特點。研究發現,體育運動可以加快腦部血液循環,促進體內“內啡肽”的釋放,內啡肽是一種由腦下垂體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能夠產生愉悅感,從而改善情緒。由此可見,體育活動可以消除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不愉快情緒和行為,從而使他們從不良的情緒中擺脫出來。
1.2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研究表明,在集體性體育活動中,參與者通過鍛煉可以達到心理上的滿足,培養合作意識和樂觀開朗的性格,使個性逐步得到改變。布拉尼(Brawley)在研究中也指出: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更容易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體育學習和體育活動的過程,同時也是大學生和同學接觸和交往的過程,通過和同伴共同參與體育活動,可以消除孤獨感,忘卻痛苦和煩惱,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另外,在參與體育活動與他人的交往的過程中,大學生也會自覺不自覺地依照社會規范控制自己的語言和行為,這對鞏固和提高大學生基本道德行為規范有著積極的影響。
1.3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
堅強的意志品質對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體育運動過程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挑戰,如:疲勞、損傷、膽怯、動作難度和氣候條件等。大學生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需要克服以上種種困難,這必將磨練大學生的意志,培養大學生果敢、堅強的意志品質。舉例來說:在一定時間和強度的長跑活動中會出現“極點”現象,學生會感到呼吸困難、肌肉酸軟無力、動作不協調、精神低落,甚至想中止運動,但只要堅持下來,這種現象就會慢慢消除。這個過程就是對學生意志品質的考驗,學生通過參加長跑活動,不僅提高了心肺功能,還克服了困難,挑戰了極限,培養了堅強的意志品質。而且,這些在體育運動中建立起來的意志品質,還會遷移到他們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產生深遠的影響。
2體育教學對于學生心理素質健康水平的促進作用分析
2.1排解心理壓力及延緩衰老作用分析
隨著社會競爭愈發激烈,當代大學生群體承受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并影響了自身心理健康,進而影響學生的個體行為。依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約有80%的學生表示,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的心理放松,心理壓力在運動中不斷排解,并重新獲得前進的動力;約有65%的學生認為,保持長期規律的運動習慣,不僅可以緩解心理壓力,還可以有效延緩心理衰老,強化個體的精神世界。人在體育運動過程中,能量被快速損耗,身體各項生理機能為滿足個體運動需求,會逐漸上升并根據個體的運動狀態保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這一過程可以看做心理釋放過程,個體壓力得到有效的釋放,就會感到放松,同時超越身體極限,也會不斷強化個體意志,給予其更堅定的意志和更強大的動力。此外,在一定量的運動鍛煉后,人體會分泌“內啡肽”這種物質會使人感到愉悅。
2.2促進社會能力發展及協調人際關系作用分析
社會能力和人際關系能力是當代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兩種能力,與人交流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以及相應的人際交往意識。多數體育運動需要與隊員及對手進行交流,客觀要求個體關注團隊合作意識,通過與隊友不斷的溝通交流,達到最終的團隊獲勝目的,提高團隊成績。根據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約有60%的學生認為體育運動具有較好的人際關系協調作用;約有55%的學生認為參與體育運動,
對于提高社會能力具有較大的幫助。在大學環境中,人與人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自身的交際圈子,以籃球運動為例,在大學籃球場中,相互不認識的人以籃球為紐帶,臨時決定進行友好的互動切磋,是很平常的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處理更為復雜的人際關系,從而獲得能力的提升。這種能力的提升更多表現為意識層面的提升,體育運動交際僅能視作為社會交際的簡化縮影,但具有這種經歷和意識,當學生步入社會時,就可以快速地習慣并融入社會環境中。
結語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強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較為緊密的內在聯系,2者的教育主體和教育目標相近,促進2者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擴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煦陽.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教師(下旬),2012(01):148
〔2〕楊芳.中小學體育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考試周刊,2011(13):171-172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姓名:俞道欣? 性別:女? 出生年月:1986年12月? 民族:漢? 籍貫:山東濟南? 職稱:初級? 學歷:大學本科? 研究方向:軍事基礎理論? 單位:陸軍第七綜合訓練基地教研部
二作: 閆曉紅 1982.09.10? 女? 漢? 吉林長春? 中職? (講師)? 大學本科? 坦克通信? 單位:陸軍第七綜合訓練基地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