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
特殊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特別是關乎全民素質的基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特殊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又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特殊學生因為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礙導致其不能充分接受普通學校德育教育模式。如何開展特殊教育學校的德育工作呢?筆者想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詮釋。
(一)中小學確定德育教育目標依據【2】
1、客觀依據
(1)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特點
(2)不同時期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
(3)各級各類學校不同階段的特點
2、理論依據
(1)德育目的直接來源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該理論既確定了人的全面發展觀又展現了人的未來發展方向。
(2)各種流派圍繞的根本問題就是教育目的、教育的取向。
a、個體本位論:主要考慮人的發展、人的需要來確定德育目的(代表人物:杜威、盧梭)
b、社會本位論:在遭人與造公民之間選擇造公民(代表人物:涂爾干)
c、科學主義:社會瞬息萬變,教育要順應社會的需要,強調教育的功利性、適應性。
d、人文主義:教育目的要按人性化的需要來設計
(二)我國小學德育目標(1993年《小學德育大綱》)
1、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國家、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
2、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
3、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
4、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5、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
(三)德育的基本內容
結合學校實際,應加強哪些方面的德育教育基本內容:
1、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人道主義(社會主義)教育
2、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3、基礎文明教育
4、勞動教育
5、法紀教育
6、心理教育(性教育)
7、新時期路線方針政策教育
(四)德育的方法
1、說服教育法
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是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如:報告、演講、討論談話、讀書指導、參觀參加社會調查。
2、榜樣示范法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3、情感陶冶法
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
4、實際鍛煉法
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踐活動,以培養他們良好品德的方法。
5、品德評價法
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性或否定性評價來引導學生品德發展的方法。
6、自我修養法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經過自我認識、自我調控、自我評價來使自身品質不斷完善的方法。
二、特殊教育中的德育模式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提高殘疾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培養殘疾學生積極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的意識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3]。教育部頒布的《特殊教育學校暫行規程》指出:特殊教育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具有良好的品德,養成文明、禮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掌握基礎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鍛煉身體的基本方法,具有較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勞動、生產的知識和技能;初步掌握補償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復;初步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形成適應社會的基本能力。
由此可見,特殊教育的學生德育培養目標是遠大的,內容是豐富的。如何結合學生實現這一德育目標呢?筆者認為:德育模式要根據特殊學生實際,立足目標小一點,內容實一點,距離近一點,切入深一點,方法新一點,手段活一點的方法來打造高效的特殊學校德育目標。
特殊教育學校學生應該實行分段育德和全員育德。分段方法:根據不同年級分出低、中、高三個不同的段來管理,不同階段學生的側重點不一樣。全員:指全員參與。
(1)低段
指一至三年級的學生。以學生的生活自理和養成教育為重點。側重訓練學生的坐、立、行走、穿衣服、穿鞋子、系鞋帶,疊被子、排隊集合、認識紅綠燈、上廁所、進教室認識學友、進寢室認識室友,把基本的吃喝拉撒睡搞清楚。
(2)中段
指四至六年級的學生。主要是以文明、誠信教育為重點。學校思政老師、班主任老師、生活老師要以學生的校園禮儀、著裝儀態、集禮儀、社交禮儀為抓手。教會學生要保持校園衛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著裝得體,不穿奇裝異服。男生不留長發,女生不佩戴首飾。見到老師要主動問好,上下樓梯靠右行,進入老師辦公室要學會打招呼。同學之間要友好,不偷盜、不欺凌。與老師交流要誠懇,表情要自然大方,語言親切,表達得體。學校少先隊、值周老師、班主任要利用升旗儀式、集隊、主題班會課把學生的文明禮儀知識灌輸到學生頭腦中;少先隊要充分發揮紅領巾監督崗的模范作用,固化學生禮儀行為。體育老師要利用早晚集隊、課間操和體育課的時間,抓好學生整隊集合,讓學生銘記于心,內化為行動。
(3)高段
指七至九年級的學生。主要以自立、自尊教育為重點。學校主要通過心理輔導課、生理課、主題班會課、學生演講比賽、展板、黑板報等形式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通過勞動技能課培養學生一種或幾種生活技能,把學生逐步引向社會,走進家庭,成長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特殊教育學校的德育教育是復雜的、持久的,如何更好地對特殊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特殊教育學校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應該不斷探索與實踐的,也更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只有不斷探索與研究,才能更好地促進特殊學生真正走向融入社會,甚至建設社會。
參考文獻:
【1】易連云,主編德育原理[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5,
【2】易連云,主編德育原理[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5,
【3】朱小蔓,其東.關于學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4(10).
【4】劉守旗,丁勇,俞潤生主編.教育的藝術[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