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的發展促進了粉絲文化的大眾化發展,不僅為青少年粉絲提供了多樣化的追星渠道和手段,也提升了青少年粉絲的追星體驗。但是粉絲文化作為一種青年亞文化,其消費性、誘惑性、商業性、情感認同性等特點可能會使部分青少年形成消費主義、理想主義、個人功利主義的價值觀,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這給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引導青少年理性文明追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從其方法、主體、內容、環境入手,整頓粉絲文化,營造風清氣正的追星氛圍,從而引導青少年理智追星,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粉絲文化;青少年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3-0036-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重慶市2020年度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新媒體環境下粉絲文化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YS20175
新媒體的放大效應帶來的一個重大結果就是,在巨大的粉絲文化浪潮推動之下,誕生了粉絲明星。粉絲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借助于新媒體這個載體來逐漸完善的。由于泛娛樂化浪潮的推進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粉絲文化逐漸大眾化,對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產生了重大影響。青少年群體是粉絲文化的主要主體,但由于其心理機制還不成熟,缺乏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力,因此在思想上和行為上都很容易受到粉絲文化的影響。粉絲文化在合理利用榜樣效應的前提下是有利于青少年發展的,但粉絲文化的隱蔽性、誘惑性,卻讓這種文化打著“以愛為名”的幌子,腐蝕和扭曲部分青少年的價值觀。在粉絲文化的商業性、消費性等特點的影響下,“飯圈互撕”“粉絲罵戰”等不良現象被頻繁報道,形成了極壞的追星理念和追星環境。
一、新媒體環境下粉絲文化概念界定
新媒體的發展不僅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也促進了粉絲文化的媒介化發展。新媒體的參與性、融合性、創新性等特點,更是為粉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賦予了粉絲文化新的媒介特點,加速了信息的傳播速度,深化了粉絲與偶像之間的聯系,也促進了粉絲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新媒體技術的大眾化與傳播平臺的開放性,使得粉絲廣泛參與、深度參與偶像日常成為可能。“粉絲在以Web2.0網絡技術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上實踐著自己獨特的參與文化,虛擬平臺上的粉絲群們的實踐更是彰顯了參與式文化的基本精神。”[1]總的來說,粉絲文化也可被稱為一種參與式文化,粉絲群體借助新媒體來體現自身的存在感,實現其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身份轉變。
二、新媒體環境下粉絲文化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原因
互聯網時代的粉絲是聚集性的,經歷了從無組織、分散狀態發展成組織嚴密、分工明確的過程。相比于以往靠一張海報、一盤磁帶的“追星族”,互聯網時代的粉絲更加注重自身的參與性以及與偶像的互動性,抖音、快手、微視等APP的出現更是為青少年粉絲提供了新的參與平臺。在短視頻流行的時代,青少年粉絲既是參與者也是制造者,他們通過模仿、效仿等形式來表達對偶像的喜愛。但由于粉絲文化的消費性和情感認同性、網絡傳播媒介的復雜性、青少年自身心理機制不成熟等原因,青少年在追星過程中極易受到粉絲文化的影響。
(一)粉絲文化的消費性和情感認同性
粉絲,簡單地說就是對某事物(音樂、電影等)或某個人(公眾人物)感興趣的個人或一群人,他們沉迷于尋求信息,關注自身感興趣的一切事物。粉絲文化在商業文化的介入主導下,進一步催生了粉絲經濟,產生了經營性收益并催生出相關從業者[2]。粉絲經濟是粉絲文化消費性特點的首要表現,尤其是在各種“應援”活動的支持下,更是把粉絲經濟推向了高潮。青少年粉絲深受各種“應援”活動的影響,并以金錢等形式來支撐“應援”活動的進行,而這往往不利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此外,粉絲文化所具有的情感認同性也推動青少年粉絲盲目從事追星活動。粉絲文化的情感認同性體現在青少年粉絲通過分享對某個粉絲活動的相似興奮感,并在相互交流中增強情感認同,這種情感上的相互依戀會促使青少年粉絲從事非理性活動,從而盲目從眾地參與一些打著“應援”旗號的各色集資活動。
(二)網絡傳播媒介的復雜性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打破了傳統的媒介傳播方式,創新了傳播媒介,網絡媒介的快速發展更是加快了信息傳播和共享的速度。粉絲文化在網絡媒介的推動下快速發展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粉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利用互聯網可以鼓勵粉絲更多地參與各種粉絲活動、內容制作,從而使青少年粉絲體驗一種全新的粉絲參與文化。從根本上來說,網絡媒介的多元性為粉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的平臺,粉絲作為媒體消費者,可以很容易地與其他粉絲建立聯系,也可以通過在線粉絲社區分享自己或他人制作的內容。但是,網絡傳播媒介是復雜多樣的,青少年粉絲群體又是網絡傳播媒介的主要受眾,極易受網絡傳播媒介不良內容的影響。例如,某些平臺利用某個流量明星來誘使青少年粉絲“打榜”以謀取利益,而為了使自己喜歡的偶像名列前茅,某些青少年粉絲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來為自己的偶像“打榜”。這樣的行為看似是粉絲自愿買單的,實質上卻是網絡傳播媒介的幕后操縱。
(三)青少年自身心理機制不成熟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當代年輕人對新媒體的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無論是獨自待在家里、在學校還是出去購物,都離不開新媒體。網絡的發展為粉絲加入粉絲群體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促進了粉絲文化的大眾化發展,更拉近了粉絲與偶像、粉絲與粉絲之間的距離[3]。粉絲文化的大眾化降低了青少年追星的門檻,但由于青少年自身心理機制的不成熟,對于事物缺乏正確的判斷力,使其在追星過程中成了推動粉絲經濟發展的棋子。青少年迷戀明星、偶像不是原罪,偶像是理想化的自己,但青少年在追星過程中容易受感性思維的影響,不計成本、不計后果地盲目追星,在影響自身正常生活的同時也擾亂了社會秩序。
三、新媒體環境下粉絲文化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粉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傳播平臺。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興起更是為廣大粉絲提供了新的追星平臺;直播平臺的興起更是進一步拉近了粉絲之間和粉絲與偶像之間的距離。借助互聯網,粉絲們可以更加積極地制作和分享內容,豐富其粉絲體驗。但是青少年受粉絲文化的影響,在追星時極易陷入群體無意識狀態。青少年迷戀偶像實質上就是迷戀理想化的自己,他們把偶像當作理想化的自己,追求一種情感的歸屬,從偶像身上找到一種歸屬感。青少年追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積極意義。青少年將認同和學習的對象投射到明星身上,一些明星相對正面,青少年能從他們身上獲得成長的能量。但是,青少年過早融入“飯圈”并沉溺其中,會影響其健康成長,導致網絡言語失范甚至引發網絡犯罪等問題,這表明粉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造成不良影響。
(一)粉絲文化的高消費性特點容易使青少年形成消費主義價值觀
粉絲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高消費性,在抖音、快手等新興直播平臺的推動下,其高消費性特點更是暴露無遺。網絡直播平臺在加深了粉絲與偶像之間聯系的同時也加大了粉絲的消費力度。例如,明星偶像在直播時,青少年粉絲為了擊敗其他粉絲“站在前排”就要不停地“刷禮物”“打賞”,過度地消費虛擬貨幣,使青少年產生一種只要多“打賞”、多消費,偶像就能看見自己的假象。此外,青少年粉絲還狂熱地消費明星代言的商業產品,只要是偶像代言的,不計成本都要消費。青少年粉絲形成了為自己“愛豆”買單天經地義的觀點,為了支持自己“愛豆”代言的產品,某些青少年甚至陷入了借貸的深淵。青少年的思想觀念還處于未成形的階段,過度盲目地消費極易使其形成消費主義的價值觀,不利于他們正確經濟觀念的確立。
(二)粉絲文化的參與歸屬性特點容易使青少年形成理想主義的價值觀
粉絲文化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情感歸屬性。偶像是青少年理想化的自己,借助于新媒體與偶像近距離交流,參與到偶像的構建中,“把偶像的生活與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事業,維護他們的利益,替沒有拿到好角色的明星出頭,與其他明星和粉絲展開口水戰”[4]。青少年追星很大程度上是受現實環境的影響,想在偶像身上找到參與感和歸屬感,找到理想化的自己,從而逃避現實生活中的自己。他們通過觀看偶像演唱會、與偶像進行微博互動等方式來展現自身的參與歸屬感。某些“黑粉”的產生也是因為想在網絡世界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參與感,他們把在現實生活中所受的委屈、痛苦映射在明星身上,把自身置于理想化的世界中來獲得別人的關注。青少年想獲得參與歸屬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想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壓力,但是把在追星過程中所形成的理想化思想帶入現實生活中,會使青少年沉迷于虛擬世界中,凡事不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追求根本得不到的事物,不利于青少年樹立實事求是的價值觀。
(三)粉絲文化的商業娛樂性特點容易使青少年形成功利主義的價值觀
粉絲文化本身就是娛樂商業的產物,具有顯著的娛樂性質。粉絲文化的商業娛樂性特點在新媒體的推動下更加明顯,一些青少年在追星過程中受其影響極易形成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從而弱化了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例如,商家利用網絡、電視等平臺大力宣傳明星代言的產品和明星同款,以打折促銷的方式引誘青少年為這些消費品買單。由于粉絲是一個群體,因此容易在青少年粉絲中形成一股攀比之風,“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受這種心理的影響,青少年就會被動地去消費。此外,某些明星參加的綜藝節目為了提升收視率和迎合觀眾的趣味,只注重節目的娛樂性而忽視了節目的內涵,青少年在觀看這類節目時只會注意到偶像的外表衣著,沉溺于游戲娛樂之中。這種帶有強烈目的性的節目會給青少年傳遞一種功利主義的思想,受此影響,部分青少年做事時就會把“好處”當作前提條件。
四、新媒體環境下粉絲文化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解決對策
在泛娛樂化浪潮的推動和新媒體技術快速傳播的背景下,粉絲文化已然成為一種普遍的亞文化現象,對青少年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價值觀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發,整頓粉絲文化,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粉絲文化,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從而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強偶像榜樣教育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粉絲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并使其逐漸大眾化。粉絲文化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平臺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青少年是粉絲群體的主體和互聯網的原住民,在這兩者的雙重影響下極易產生錯誤的思想觀念。思想政治教育要時刻關注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對錯誤的思想觀念要及時糾正。青少年追星并不是原罪,關鍵是要引導青少年理智追星,為此,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強偶像榜樣教育。榜樣教育法能讓青少年在追星過程中樹立一個明確的目標,把偶像榜樣從事的事業當作自己未來的事業,并向著這個目標前進。例如,可以邀請此次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做出卓越貢獻的英雄通過“云課堂”的方式給廣大青少年講述抗疫中的感人事跡,這樣可以使青少年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重新定義偶像,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偶像,什么才是自己應該追的“星”。
(二)擴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構建“三位一體”教育
當今時代,青少年追星已經是一個潮流趨勢。但是,由于青少年身心發展不成熟,對事物缺乏正確的判斷力,在追星過程中極易受到粉絲文化的不良影響,從而扭曲其價值觀。因此,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就要擴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首先,社會要為青少年營造一個良好的追星環境,傳播正確的追星觀念,加大對網絡粉絲文化環境的監管力度,對不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其次,學校要加強對青少年的粉絲素養教育,創新與粉絲教育有關的課程,引導其正確理性對待粉絲之間的“罵戰”,不在追星過程中陷入集體無意識的深淵;最后,家庭要為青少年營造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父母要增強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力度,關注子女的情感需求,引導其把追星當作自身的業余活動而不是主要活動。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增強教育范圍針對性
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娛樂生活,還為青少年粉絲們提供了全新的追星平臺,并促進了媒介粉絲文化的產生。青少年粉絲利用新媒體互相交流觀點、分享“愛豆”的點點滴滴、為“愛豆”發聲。然而,在粉絲為“愛豆”發聲的過程中很容易就會陷入“粉絲罵戰”的深淵中,引發網絡言語失范問題。因此,要通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來引導青少年文明交流、理性追星。首先,要加強社會責任感教育,這要求相關娛樂企業、網絡平臺和明星發揮正面引導作用。娛樂企業、網絡平臺要加大對自身的監管力度,不利用粉絲心理進行商品交易,關注青少年粉絲的需求;明星要注重利用個人影響力來發揮正面引導作用,勇于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為青少年樹立好的榜樣。其次,青少年在追星過程中由于缺乏法律底線思維,容易陷入訴訟風險中。因此,要加強法治教育,引導青少年自覺遵守追星規則。例如,可以通過邀請法律專家來介紹追星中所包含的法律知識,強化青少年的追星法律觀念。最后,要加強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引導青少年理性文明溝通,在網上理智地發言評論,進行交流,避免被不實信息迷惑。
(四)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營造風清氣正的粉絲文化氛圍
環境對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有著潛在影響,良好的環境能激發其前進的動力,而較差的環境則會誤導其前進的方向。在新媒體時代下,粉絲文化環境呈現出復雜化的趨勢。受此環境的長期影響,青少年極易形成不正確的思想觀念。因此,要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營造風清氣正的粉絲文化氛圍,利用粉絲文化的積極作用引導青少年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首先,主流媒體要發揮導向作用,利用其輿論力量向廣大青少年輸送符合主流價值的觀點。可以在節目中邀請有影響力且形象正面的偶像明星來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其次,可以通過舉辦一些有內涵的節目來減弱粉絲文化中的娛樂性過強特點。最后,有關娛樂文化監管部門要加大對粉絲文化產業的監管力度,堅決打擊因不良的粉絲文化所引起的不良行為。
五、結語
新媒體環境下的粉絲文化不僅為青少年提供了多樣化的追星平臺,也提升了青少年的追星體驗,但隨之而來的還有青少年思想觀念被粉絲文化腐蝕這一不良影響。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不僅會影響其成長軌道,也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發展。因此,要正確看待新媒體環境下粉絲文化對青少年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影響,從而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追星觀,使青少年真正理解偶像的定義。
參考文獻:
[1] 陳彧.亞文化與創造力:新媒體技術條件下的粉絲文化研究[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104.
[2] 鄧海建.“粉絲文化”要流量更要有底線[J].中國報業,2020(01):109.
[3] 陶東風.粉絲文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03.
[4] 劉海龍.像愛護愛豆一樣愛國:新媒體與“粉絲民族主義”的誕生[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04):27-36.
作者簡介:吳春霞(1997—),女,重慶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