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媒介技術的更新迭代以及新媒體的強勢介入,當今突發公共事件的討論存在著參與度高、傳播速度快、討論深度有所缺失等特點。而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媒介傳播呈現出新的特點,深刻影響著民眾的心理及行為。本文著眼于新媒體的傳播語境,探究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傳播現象。
關鍵詞:輿論;新媒體;社會情緒;新冠肺炎疫情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3-0073-02
一、互聯網時代的傳播特點
每一個時代的媒介都與科技文化息息相關,媒介的進步推動了人們思維方式的轉變。我們處在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中,“在信息社會中,社會的核心資源是信息”[1]。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深度閱讀能力受到影響,同時由于網絡傳播的疾速性和煽動性,人們在錯綜變幻的內容中往往對信息的真偽并不在意,而信息背后隱藏的意見表達和情緒抒發往往更容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換言之,“真相”似乎不太重要,充斥著情緒的表達才更容易影響人們的認知。
此外,隨著互聯網“媒體化”趨勢的日益顯現,其交互性、個性化等特征愈發受到重視,公眾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公眾的意見、反饋會更加有效地影響著信息發布者,甚至公眾本身就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在網絡傳播中,每一個節點都擔負著接收、反饋、生產的功能。
二、謠言擾亂輿論生態,引發社會失控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與之相關的信息就一直牽動著國人的心弦。新冠肺炎疫情是自2003年的非典之后,我國再次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許多媒體在疫情期間廣泛報道(包括主流媒體、自媒體等),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與此同時,網絡上也出現了不少不實新聞,更是有人利用民眾的緊張情緒散布謠言,擾亂輿論生態。
輿論場的走向往往會影響民眾的態度認知,在全民戰疫期間,出現了一些謠言誤導了群眾,使他們采取了不科學的防疫措施。如“如果再不買衛生紙就買不到了”,這則謠言宣稱衛生紙和口罩由同一原材料制作而成,口罩供應的緊張必然導致原材料的緊缺,從而使得衛生紙也供不應求。信息源的混雜加上輿論的導向,這個謠言導致許多超市的衛生紙都被一搶而光,社會學家默頓將這種情況稱為“社會行動的意外結果”中的“自證預言”,意為大家因極度相信某一謠言而作出相應的行為,會使得這個謠言成真。此外,有學者提出“類虛假新聞”的概念,認為類虛假新聞“往往是在一些基本事實的基礎上,加入一定的主觀臆斷成分,想當然地對現有事實加以延伸和擴展,或者過于武斷地對于事件的未來與結局給出似是而非的預測和推斷”[2]。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我們可以看到,當人們面對由于未知帶來的恐慌時,部分民眾會發布未經證實的言論,用已知的事物來抵御未知的恐懼,“如果再不買衛生紙就買不到了”就是一個例證。然而發布謠言、輕信謠言、傳播謠言都將攪渾輿論生態,不利于情緒的疏導和問題的解決。
三、社會情緒促進輿論監督
輿論對社會系統的運行起著一定的引導作用。就反映在網絡新聞、網民評論中的焦慮情緒來看,個體情緒集合而成的群體情緒將反過來影響群體中的個體,民眾的判斷意識與判斷能力會在很大程度上被集體的情緒化意識所替代。情緒大于理性會導致判斷能力的削弱,一些民眾可能會成為傳播謠言、煽動情緒的工具,為不良社會輿論的形成推波助瀾,造成更大范圍的輿論失控。
微博話題#武漢加油##最新疫情地圖#等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大眾意見的混雜,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政府通過在新媒體平臺上發布相關信息,既能接受大眾的監督,也可以使自己掌握的信息與大眾提供的信息相互交叉驗證,而網民在轉發評論中所表現出的立場、觀點、情緒會推動更大規模的、廣泛的群眾監督。
公眾運用輿論監督,可對社會治理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而社會情緒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輿論監督。作為傳播主體的媒體機構,應廣泛反映民眾的關切及訴求,及時疏解不良社會情緒,保障輿論生態。輿論生態的健康穩定,是社會治理系統中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在重大公共事件的背景之下,其作用更加明顯。
四、政府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應對措施
央視新聞共同戰“疫”不間斷直播為網民提供了獲取疫情信息的有效途徑,直播參與人數多、公眾討論廣,為疫情信息的傳遞和抗疫知識的普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身為全球抗疫第一線,我國自農歷正月初一起便“綱舉而目張”,發出了疫情防控工作的總動員令。除此之外,政府有關部門還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組織媒體訪談、建設政府網站以及政務新媒體等及時向社會公布疫情的最新動態,在疫情防控期間對控制疫情、緩解社會焦慮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疫情防控期間,網絡上出現了不少傳播疫情動態、普及抗疫知識的賬號,成為人們的“定心丸”,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假新聞的傳播而產生的社會焦慮。如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官方微信號“健康中國”積極向公眾傳遞疫情消息,幫助廣大群眾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許多專業性強的科普類新興傳播平臺賬號也在這次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相關部門也在鼓勵醫療、科技、教育等專業人士開設賬號,這些傳播賬號的興起,給人們帶來了科學防疫知識,讓人們在家里就能學習到如何防范病毒、保護自己。
五、疫情下的自媒體傳播
此次疫情中,Vlog(視頻博客)成為記錄疫情的特別方式,是傳播抗疫故事的一支獨特力量。比如網友林晨在嗶哩嗶哩上發布了4條武漢紀實Vlog,在網絡上收獲眾多關注。當人們打開抖音、微博等社交媒體時,都會在其封面或首頁上看到疫情防控的相關信息,從宅家日常到疫情一線,Vlog成為全民抗疫的縮影。
伴著技術更新而興起的Vlog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視頻形式,許多人不只是觀看他人拍攝的Vlog,自己也會成為Vlog的制作者。可以說,從主流媒體到個人自媒體,Vlog日益成為人們了解新聞及事實動態的有效途徑。Vlog的敘事方式往往更具親切感和真實感,讓人們在信息的獲取上更加主動和積極。此外,Vlog的語言表達并不像新聞語言那樣嚴肅、莊重,能以其輕松、口語的特點獲得廣泛的傳播度。
社會化媒體的興起成為人們新聞獲取途徑的有效補充,許多人獲得新聞信息是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而此類社交媒體上的新聞常常帶有他人的情緒性轉發評論,會使用戶自身對新聞的獨立判斷力減弱。以情緒為“杠桿”的可怕之處還在于:雖然情緒會掩蓋事實真相,但人們對真相的追求似乎并不重視,反而是帶有偏見、濃厚情緒色彩的消息更能奪人眼球,這就使得假新聞的傳播變得更加容易。
大眾在新媒體快速傳播中要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媒介使用素養,不僅僅是基礎層面對信息真偽的辨別,還要警惕信息中夾雜的情緒,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公共事件進行探討,使自己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流中不至于迷失方向。社會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眾話題的廣泛傳播和討論,但是過度的社會情緒之下,是討論深度和思維理性的缺失,處于情緒疲乏期的大眾也傾向于忽略和逃避問題,容易對曾經引起廣泛關注的焦點產生麻木心理。快傳播容易被利用,引發大量的情緒共鳴,但在公共討論上常常會偏離中心問題,結合真相后會使很多討論作廢,變成一次次的情緒狂歡。
六、社交媒體中情緒傳播的處理途徑
(一)提高社會媒介素養
身處媒介融合時代,許多新媒體的出現有效擴展了新聞的傳播途徑,而各類媒體的轉型升級也讓人們獲取新聞的方式更加多元。媒介素養被定義為能夠正確認識和使用媒介的一種能力,很多國家都已經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國民的基礎教育之中,這種能力是公民了解、使用、判斷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養教育就是培養、提升公民媒介素養的過程,需要個人對現實、擬態環境進行區分及把控,提高傳播者的自我把關意識,提高接收者的個人辨別能力,從而增加信息傳播的傳播度和有效性。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5G技術的大發展的背景下,公眾媒介使用素養亟待培養和提高。
(二)多方面推動民眾深度閱讀能力的提高
在閱讀碎片化和知識結構單一化的背景下,僅靠一方發力不足以推動受眾的素養升級。謠言的傳播迅速、假新聞的混淆視聽,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受眾的信息辨識能力不足。而提高信息辨識能力的關鍵便是提高民眾的深度閱讀能力,以期在眾多的信息中心能夠去粗存精、挖掘真相。為了提高民眾的深度閱讀能力,各級學校應建立深度閱讀學習社團,定期舉辦相關活動;家庭成員可減少使用手機時間,逐漸養成深度閱讀的習慣。同時,媒體也應適時舉辦系統公益活動,逐步培養和深化受眾對于信息的篩選和辨別能力,提高自我情緒控制力。
(三)建立社會公益心理治療機構
因各類技術、媒介、傳播環境的趨同導致了群體本身的“異化”,這一現象因網絡媒體的出現而加劇。精神和行為的層次差異以及各種由于社會化媒體興起而出現的心理不適,不能通過單一的教導來解決,而應當由相應的專業社會公益心理治療機構定期針對各個領域的人群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尤其是對于社交媒體信息傳播過程中一些容易誘發情緒的話題,社會公益心理治療機構更應重視,分類細化解決與之相關的心理問題,如焦慮癥、信息依賴癥等。社會心理治療機構要根據不同的問題,對癥下藥,盡量采取真實的社交方式,讓沉溺于網絡交往的人們能夠緩解因虛擬社交而帶來的心理問題。
七、結語
在高度信息化的媒介傳播語境中,“媒介即訊息”的理論依然煥發出勃勃生機,疫情中出現的社會情緒促進輿論監督以及自媒體傳播等現象值得深入探討研究。從傳播現象中窺探媒介理論的應用與延伸,推動構建良好的傳播關系與社會交流,是媒介理論應用及媒介技術發展的初心與使命。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1.
[2] 郝雨,程媛媛.新聞真實的軟性殺手——“類虛假新聞”的學術分析與批判[J].當代傳播,2008(4):8-11.
作者簡介:羅越(1999—),男,福建龍巖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