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傳播形勢下,新聞道德建設和新聞道德委面臨種種挑戰:機構建設不足;經費和資源有限;權威性不足;社會舉報式監督效果有限等。具體對策有:強化宣傳部對道德委的管理和指導;在制度上強化道德委的權威性;借鑒現有閱評制度;加強道德委的機構建設;加強宣傳,擴大道德委的社會影響力;與高校等學術機構合作交流進一步增強專業性。
關鍵詞:新聞道德委;新聞道德建設;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3-0140-02
2015年12月29日,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全國和省一級新聞道德委員會工作架構初步形成,新聞道德委員會將把各級各類新聞媒體和從業人員納入監督范圍,通過接受舉報投訴、開展新聞評議、加強日常監測等方式,在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治理新聞界突出問題方面發揮積極作用[1]。本文基于筆者的工作實踐和對新聞業界的觀察,結合新的傳播和時代形勢,對新聞道德建設和新聞道德委面臨的挑戰及如何克服提出相應對策。
一、新時代下新聞道德委面臨的挑戰
新媒體的應運而生帶來了新聞傳播領域的大變革,媒介性質和功能不斷轉變,報紙和廣播電視不再是新聞傳播的主要陣地,以微博、微信、短視頻為代表的社交平臺逐步成為大眾獲取新聞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媒介的變革也給各級新聞道德委員會處理違規案件提出了新的挑戰。分析新媒體的媒介特性與新聞傳播及其倫理建設之間的關系,制定較為完善的、符合新媒體傳播特點的道德倫理規約并執行,是新聞道德委員會日常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當前,新聞道德委工作面臨的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新媒體的存檔性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界限。傳統媒體時代,報紙和廣播電視在現實社會中存在留存周期,周期一過未被發現的倫理失范問題便會隨著媒體內容一同脫離社會視野。如今,媒體融合進入深水區,數字化是新聞傳播的主要形式。數字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的特點之一就是存檔性。數字化為各類新聞內容長時間甚至永久保存提供了條件[2],這就造成若干年前的倫理問題可能借由新的事件而引發,形成“舊的案例,新的傳播”,這讓新聞道德委不僅要處理新發生案件,也隨時面臨著需要處理存檔在網絡中的其他早期的倫理案件,如此大大增加了新聞道德建設的工作難度。數字化突破空間界限,也意味著各地新聞道德委的地域管轄范圍大大拓寬。筆者在處理重慶市新聞道德相關案例時發現,部分對記者的投訴是外地受眾投訴重慶本地媒體,這就是空間界限被打破后給新聞道德建設工作帶來的新挑戰。
其二,新媒體的社交性打破了公共與私密、專業和業余的界限,也打破了新聞道德建設僅監督新聞工作者工作和公共空間言論的界限。作為社交媒體的用戶,新聞工作者發布的內容不可避免地同時具有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特點,其職業身份與私人身份的界限在社交媒體場域中變得模糊。新聞工作者的私人表達可能會與其職業身份發生沖突,造成其在公私混合的社交媒體中發表輿論導向錯誤的言論。雖然筆者在工作中尚未發現針對新聞工作者社交媒體賬號的投訴案例,但經調查發現,重慶市部分新聞工作者在社交媒體賬號發表過度情緒化或不文明的言論,在重大輿情事件時表達私人觀點的現象并不鮮見。對于新聞道德委而言,如何約束并引導新聞工作者正確運用新媒體是一個亟須解決的新課題。
其三,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全民記者成為了新聞傳播隊伍中的重要力量,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傳播節點,傳者和受者的界限變得模糊。與此同時,UGC(用戶生產內容)網絡新聞傳播成為我國網絡新聞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個人化、社交化、社會化和娛樂化等基本特征。在實踐過程中,由于新聞價值觀、網絡平臺利益驅動、新聞報道實踐方法等原因,UGC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存在著虛假新聞、標題黨、新聞侵權等諸多問題。如何通過約束或引導等手段提升用戶的媒介素養和新聞倫理意識是新聞道德委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
其四,新媒體的信息過載性使新聞實踐很容易突破傳統倫理界限,給新聞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新媒體環境下信息量豐富,傳播模式由傳統的一對多傳播模式轉變為依賴于用戶社會網絡的復雜轉發模式。為了吸引用戶打開新聞并轉發,通過抓眼球的標題或情緒化的故事吸引用戶關注成為了新媒體傳播的制勝法寶。新媒體中的受眾更容易被個體或群體情緒所左右,缺乏識別真相的能力,加之個別新聞機構或自媒體的失范行為比較隱蔽且難于調查。如何平衡經濟背景下獲取流量和新聞專業主義的關系,對新聞道德委的鑒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五,新時代對新聞道德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指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該論述充分體現了總書記對新時代新聞傳播規律的重視,對新聞道德建設亦具有指導作用。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構建理想網絡生態和網絡秩序,除了依法依規,自律也很重要。自律在引導新聞工作者正確使用社交媒體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新聞工作者的自律組織正是各級新聞道德委。
二、當前新聞道德委存在的問題
各地新聞道德委員會在建設過程中,遇到了各類問題。這些問題,也使得各級新聞道德委無法有效應對上述復雜的新聞道德建設局面。
(一)機構建設不足
盡管新聞道德委的建設受到高度重視,但新聞道德委的主要成員是宣傳部門和新聞媒體的領導,新聞道德委的工作僅是兼職,除了會議和對疑難案例的處理,其投入到新聞道德建設方面的時間和精力非常有限。同時,新聞道德委工作人員還要參與新聞工作者協會的其他工作,專職人員的短缺和對新聞道德工作的時間投入不足嚴重制約了新聞道德委的工作效率。
(二)經費和資源有限
新聞道德委員會目前的經費來源渠道單一,難以滿足處理大量投訴舉報案件的工作需求。新聞道德委組織各項活動需要經費,尤其是受理投訴案件后展開調查研究需要經費支持,經費和資源短缺必然限制處理案件的質和量。拓寬新聞道德委獲取經費和資源的渠道成為了其要解決的難題之一。
(三)權威性的不足
目前,新聞道德委制定的自律規約較為寬泛,以指導意見為主,缺乏實操性的條款,在新聞行業內影響力低。其次,規約缺乏相應的制裁措施,使得新聞道德委成為沒有任何實際約束力的機構,無法調動有效的社會資源治理新聞道德失范問題,這也是新聞道德委缺乏權威性的體現。
(四)社會舉報式監督效果有限
雖然新聞道德委通過各種渠道向社會公布了舉報電話,但不少投訴電話與新聞道德建設工作并不相關,往往涉及訂閱報刊經濟糾紛、節目編播等其他領域內容,占用了工作人員大量時間。
三、新聞道德委建設對策
總的來說,新聞道德委員會存在的問題是行業內道德規約制度化不足造成的。新聞道德委的組織結構、資金來源、職權范圍、人員構成沒有明確的制度規定,這嚴重影響其工作效率。為了解決新聞道德委員會當下的問題,可以參考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類似機構的運作方式和理念,同時結合新媒體傳播特征,提出切實有效的對策。
經過調研,結合我國的實踐和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的經驗,本文提出以下新聞道德委員會的建設對策:第一,強化對新聞道德委的管理和指導,宣傳部門的兼職領導要切實參與新聞道德委的工作。通過宣傳部門領導的參與,提升道德委的協調和管理能力;第二,在制度上強化新聞道德委的權威性。對單位考核、評獎、新聞工作者職稱晉升建議建立新聞道德委出具評估調查報告的制度,賦予新聞道德委作為自律組織相應的監督管理職責;第三,借鑒現有閱評制度,以新聞道德委為基礎設立專門的倫理閱評組,由新聞道德委定期對主流新聞媒體的倫理規范出具閱評報告。對越軌媒體或新聞工作者,建議由新聞道德委在相應范圍內予以通報,并且與新聞單位考核考評掛鉤。一些國家的實踐證明,只要給予新聞行業自律協會管理監督權限,自律組織不僅能夠有效遏制新聞出版單位的道德倫理問題,甚至能夠取得比行政和司法更有效的凈化媒體的效果;第四,加強新聞道德委的機構建設。建議給予充分的經費,并配備足夠的事業編制或公務員編制的專職人員,定期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對于現有的借調、招聘人員,可以根據不同情況盡可能轉化為專業的工作人員;第五,加強宣傳,擴大新聞道德委的社會影響力。應舉辦各類培訓或交流活動,讓新聞工作者和人民群眾認識到新聞道德建設的重要性。新聞道德委應定期出版倫理報告和對新聞工作者開展倫理規范的培訓,還應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多種手段傳播自身和新聞倫理知識、典型案例;第六,通過研究增強專業性,加強與高校等學術機構的合作交流,舉辦各類業界和學界會議擴大社會影響。新聞道德委可籌措經費面向業界和學界展開課題招標,課題以各地社科聯名義發布、以增強對各級單位的吸引力。各級新聞道德委還可定期舉辦各類研討交流活動,研究疑難案例和國內外最新動態。
四、結語
本文從新媒體環境和新時代輿論工作要求為新聞道德委帶來的挑戰及新聞道德委存在的實際問題出發,試圖提出完善新聞道德委員會工作的對策。面對媒介變革帶來的挑戰和難題,新聞道德委的機構建設、權力范疇、經費來源以及組成人員專業性等問題亟待解決。新聞道德委員會要在新聞道德倫理建設中扮演自律網絡的連接者,需要來自宣傳職能部門、新聞機構和社會人士的共同努力,而解決機構所面臨的難題、發揮機構的效用正是本文嘗試討論并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高方.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正式成立[J].傳媒,2016(01):85.
[2] 李全生.論網絡負面新聞的傳播特點[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4,31(02):91-92.
作者簡介:汪震宇(1976—),女,安徽旌德人,本科,主任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