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在數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新媒體也迎來了快速進步,為新聞傳播方式的發展帶來了很多新的機遇,使得新聞媒體的傳播形式和模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然而,在目前的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大眾自傳播的局限性較強,主要是由于其本身不具備較強的理性思維,難以推動其實現較為良好的發展和進步。在此情況下,就應該結合大眾自傳播的發生規律和特點,發現其局限性,提出關于優化新聞大眾自傳播的建議,合理建設網絡媒體,增加大眾自傳播中的理性內容,為后續的發展夯實基礎。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大眾自傳播;局限性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3-0144-02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大眾自傳播有著非常明顯的局限性,難以確保相關領域的良好發展和建設,這就需要新聞大眾自傳播擺脫對媒體信息的關注,增強理性思維、增強主控力,營造良好的大眾自傳播氛圍,達到預期的發展目的。
一、自傳播概念分析
大眾自傳播主要是指社會媒介組織通過文字(報紙、雜志、書籍)、電波(廣播、電視)、電影、電子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向社會大眾公開傳遞自己用各種手段復制的信息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全過程。
二、新媒體新聞大眾自傳播特點分析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大眾自傳播,主要的基礎是新媒體平臺,新媒體平臺的存在拓展了新聞的傳播渠道、方向和空間,強化了傳播主體和受眾群體之間的溝通交流力度,使其可以與時代發展特點相符合,為大眾自傳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許多新的道路。和傳統的新聞傳播形式相比,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大眾自傳播,在傳播主體方面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社會中的群體都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新聞信息和新聞內容,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這樣不僅增加了主體的層次和結構,還擴大了受眾群體的涉及面。新媒體環境中,相關的新聞信息傳播并非有特定指向的群體,新媒體平臺中的用戶都可以成為新聞的受眾,這種環境一方面擴大了受眾面,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傳播效果的偏差風險變大。與此同時,在新媒體環境中,大眾自傳播的傳播媒介主要是網絡平臺。它在保留傳統新聞傳播內容的同時,也可以整合網絡中的各種資源,使得所傳播的新聞內容更加具有包容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豐富受眾群體的感受。
三、新媒體新聞大眾自傳播的局限性分析
雖然新媒體平臺的出現有利于新聞大眾自傳播的良好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局限性,會對其長遠發展造成諸多不良影響。新聞大眾自傳播的局限性具體表現為:
(一)虛假信息可能會大量傳播
在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不可否認新媒體平臺在信息傳播方面確實具有一定的優勢,不僅可以豐富傳播媒介,還能增強信息傳播的便利性和及時性,增加各種新聞信息的容量、媒體信息價值含量,能夠確保信息質量符合標準,保證信息數量的多元化。但是,在新媒體環境增加新聞信息傳播量的同時,還拓寬了受眾群體的信息接觸面,降低了人們對新聞信息本身的關注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新聞傳播期間的聚焦度存在不確定性,最終對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有效性造成不利影響。與此同時,新媒體環境背景下,新聞大眾自傳播的過程中,社會大眾在傳播與接受方面具有一定的雙向性特點。并非所有的媒體信息都會在新聞傳播中被忽視,部分虛假信息也可能會在媒體中得到大量傳播,導致新聞大眾自傳播期間出現諸如信息量不足和其他諸多問題,最終難以確保各方面的信息傳播效果。部分網絡媒體還會為了提升自身的曝光度,在傳播新聞期間對信息進行虛假處理,導致信息內容的真實性與可靠性難以保證,甚至還會在其中添加一些低俗的信息,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同時導致對輿論導向的管理難度上升[1]。
(二)缺乏理性思維
新媒體環境背景下,新聞大眾自傳播還存在缺乏理性思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新媒體的熱點新聞傳播期間存在一定的情感傾向,新聞信息的傳播容易受到大眾情感思維的影響。從目前的新媒體新聞大眾自傳播情況來看,部分傳播主體會因為對新聞信息形成情感共鳴,而傾向于通過與大眾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以推動新聞信息的快速傳播,此類傳播形式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所傳播的新聞信息帶有主觀性,缺乏理性的思維,很容易影響到新聞內容的真實性,也可能出現輿論導向不準確的情況,最終使新聞信息的良好傳播難以得到保障。如果不能確保新聞大眾自傳播過程中對相關信息內容保持理性思維,使新聞內容主觀性過強,就很容易導致在不良信息的影響下使得部分受眾群體出現認知和觀念上的偏差,甚至擾亂社會公共秩序。另外,一些傳播主體在傳播期間想要通過增強新聞信息的時效性以增強信息的吸引力,導致并未尊重內容的客觀性,甚至在新聞中添加一些情感的因素,最終會給受眾群體的價值觀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2]。
(三)新聞內容表層化,傳播力有限
從目前的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大眾自傳播情況來講,新聞內容的影響力會局限在傳播的最初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受眾群體對新聞內容的關注也會發生轉移,新聞內容的傳播價值、影響力也會逐漸降低。雖然新媒體的發展為新聞內容傳播提供了多種渠道和空間,增強了大眾在新聞內容交流時的便利性,但是,由于其中缺少基本的引導,導致各種信息內容局限在表層結構,無法形成良好的新聞力量,另外,一些新聞信息本身含有過多商業元素,也會導致新聞傳播向著表層化的方向發展。一般情況下來說,新聞大眾自傳播的新聞傳播能力很強,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會發現此類傳播形式很難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在傳播期間其中會融入一些不真實的信息,導致其客觀性較弱,不能起到提供正確輿論引導的作用[3]。
四、新媒體新聞大眾自傳播的發展對策
新聞大眾自傳播發展過程中,應該結合目前存在的局限性,采用有效對策解決問題,打破發展的局限性。具體的對策為:
(一)擺脫對媒體信息的過度依賴,強化原創
上文揭示了當前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大眾自傳播發展期間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過于關注媒體信息,這會對其長遠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這就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強化網絡媒體的建設力度,鼓勵原創新聞的發展,在新聞大眾自傳播期間,可以自主發現、整合和編輯新聞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提升新聞信息的價值,還能夠獲得更多受眾的關注,使得大眾自傳播能夠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建設相關網絡媒體期間,應該重點關注對媒體資格的管理,設置媒體資格認證機制與監管機制,一旦發現有冒牌媒體平臺,就必須及時取締,對于有嚴重違規行為的要進行相應的懲罰,以此營造良好的媒體建設和發展環境。在具體監管工作中應該針對內容的真實性與原創性全面分析,明確新聞信息是否和真實的情況相符,要求它們在尊重原創的前提下,不再對傳統媒體產生過度的依賴,而是要推動自身良好、健康發展,增強新聞傳播的全面性和規范性[4]。
(二)倡導理性思維建設
在新媒體的環境背景下,新聞大眾自傳播發展期間還存在理性思維缺失的問題。在缺乏理性判斷的情況下,媒體難以準確引導新聞大眾傳播的發展方向,這對各方面工作的高效實施和良好發展都會造成不利影響。實際工作中,應重點關注新聞大眾自傳播的理性思維建設,在傳播新聞內容的過程中,要客觀地判斷其中的信息是否準確,不能只從感性、情感方面考慮問題,在編輯新聞內容時也不能表現出明顯的感情傾向,而要保持新聞內容的客觀性,預防新聞大眾自傳播方面出現感性問題,以免受眾在感性新聞的影響下出現價值觀扭曲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應該強化對大眾自傳播新聞內容的監督和分析,全面研究新聞大眾自傳播的新聞信息和內容,在選擇新聞內容的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其中的情感意識,以免新聞內容過于感性,應該確保信息的理性思維建設,保證新聞的公正性,使其可以向著客觀的方向發展和建設。在實際工作匯總時必須注重新聞內容的理性,遵循公平性和公正性的發展原則[5]。
(三)提升傳播力
在實際工作中,可以結合新媒體下新聞大眾自傳播的發展特點與實際情況,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適當增強主控力,減少外界環境和各種因素所帶來的影響,使新聞大眾自傳播可以與新聞傳播的本質意義相貼合,在提升傳播力的情況下,改善當前新聞大眾自傳播的發展現狀。要想提升主控力,就必須要針對市場進行全面的調查和研究,明確受眾的具體需求,然后編制出相應的內容,選擇具有一定權威性的新聞,保證傳播的合理性。相關新聞內容必須實事求是,能夠引導社會輿論的正向發展,不僅要發揮出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還要能形成新聞的指向價值,在增強主控力的前提下,借鑒其他新聞傳播的成功經驗,達到具體的改革創新發展目的[6]。
五、結語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大眾自傳播存在過于重視傳統媒體、主控力較低、缺乏理性思維等問題,加上新聞傳播的功利性較強,不利于新聞大眾自傳播行業的良好發展,難以滿足當前的時代發展需求。這就需要媒體在新聞大眾自傳播的發展過程中,歸納總結經驗,不再只關注傳統媒體,在增強自身主控力的同時,合理開展理性思維的建設工作,改善當前的發展現狀,不斷提升新聞大眾自傳播的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庭諾.新媒體新聞領域大眾自傳播的局限性及發展路徑探究[J].新媒體研究,2018,4(21):30-32.
[2] 雷英.新媒體新聞大眾自傳播的局限性與建議[J].新媒體研究,2017,3(10):11-12.
[3] 趙媛.論新媒體大眾自傳播的局限性及對策[J].中國報業,2016,12(6):80-81.
[4] 肖劍.論新媒體新聞大眾自傳播的局限[J].西部廣播電視,2016,23(12):49-78.
[5] 詹金義.論新媒體新聞大眾自傳播的局限[J].東南傳播,2016,11(6):82-84.
[6] 師喆.澎湃新聞的媒介融合實踐研究[D].河南:鄭州大學,2016:122-145.
作者簡介:李葦泱(1983—),男,浙江寧波人,本科,二級播音員,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和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