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大學出版社起步晚,但發展速度較快且成績理想。為實現與時俱進與穩中求進的目標,必須在認清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緊抓時代發展機遇,采取多措并舉的方式,推動大學出版學的高質量與現代化發展,確保大學出版社為教學科研服務與滿足大眾美好生活需要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出版社;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1-0217-02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高校出版社創新路徑,不能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國家文化發展戰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互聯網環境下的融媒發展態勢等要素分離。唯有整合品牌、數字化及國際化等新時代發展方向,高校出版社才會具備持續發展的動力,以此積極構建融合發展的新格局與新業態。
一、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出版社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一)發展機遇
首先,高校出版社可借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創新。社會主義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及科研政策等紅利,進一步拓展了出版社的發展空間與渠道,這主要體現在全民閱讀工程的推進與圖書供給側改革、雙創融合推動、傳統文化傳承等方面。大學出版社的發展不能停滯不前,更不能立足過去,應當從長遠發展眼光入手,著重考慮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期待,做好內外部要素的分析調研工作,在文化復興等方面增強主觀能動性,在中國文化復興道路上發揮獨特優勢,最終準確定位,并緊跟時代發展步伐。
其次,高校出版社可以圍繞“雙一流”大學建設等工程契機,在明確大學學科教研特色優勢的同時,借助品牌、學者及知識密集等資源優勢,重新研發學院教材,重新規劃發展路徑與戰略。尤其是在出版社協會與教育部的組織領導下,高校出版社可以利用行業專家、學術指導及教學指導等委員會的官方力量,以及民間學術機構的力量組建聯盟,通過資源優勢的整合與協同合作,進一步打造與完善精品出版體系。
(二)發展挑戰
首先,大眾的閱讀習慣與方式在互聯網時代發生轉變,新時代下的信息生產機制與獲取途徑日益多元化,讀者碎片化的時間逐漸被各閱讀終端占領。大眾閱讀紙媒出版物的習慣,逐漸向閱讀數字出版物的習慣轉變,閱讀媒介發展變化后,各種出版物的綜合閱讀率逐年提高。圖書閱讀率逐漸被手機與其他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擠占,網絡獲取信息的效率更高,網絡在信息搜索與整理等方面也更具優勢,這都是紙質出版物等閱讀產品不能比擬的。大眾閱讀書籍的時間明顯短于每天接觸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的時間,可見大眾對傳統紙媒的好感度逐漸降低,高校出版社不得不向新業態與新出版格局發展轉變。
其次,出版傳媒集團的業務在全國書報刊出版發行主管業務中占據主導地位,行業壟斷趨勢愈發明顯。高等教育出版社與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教育出版機構,掌握的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及基礎教育資源,都是高校出版社不能比擬的。地方性與全國性的出版傳媒集團,在各地域性市場上的優勢更是難以取代,通過資本運作等方式,實現區域圖書出版社與發行市場的整合,這種產業重組兼并的融合發展方式,逐步提高了出版社發行市場的地位,也逐漸擠占了高校出版社的生存空間。
二、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出版社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一)堅守出版發行主陣地
高校出版社不能將責任義務拋擲腦后,應當積極弘揚傳承社會主義文化與大學精神。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原則,整合大眾精神文化需求,堅守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始終實現正軌發展,保持高校出版社的高端性與純正性等本質。
(二)完善體制機制
高校出版社應當緊抓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與“雙一流”大學建設的時代發展契機,明確自身未來發展的方向與趨勢,摸索性地改革內部管理制度,在實踐中逐步優化薪酬體系與激勵體制,實現管理質量與效率的持續改進[1]。
(三)發揮出版品牌力量
首先,利用母體大學的人才與學術等資源優勢,立足自身發展現狀,加強教育與學術等出版品牌的建設,并不忘初心,始終為大學教學教研服務,推動母體大學科研與教學工作的積極改革創新。其次,借助大學與出版品牌的影響力,加大內外部優質資源的整合力度,并積極引入國內外戰略合作者與投資者形成集團,以理工、少兒及計算機等學科分社或主體聯合子公司,圍繞內涵式發展原則擴大規模,最終實現集團的多元化發展。最后,在精品工程的引導下,積極建設品牌群。正所謂術業有專攻,高校出版社應盡快優化圖書出版質量保障體系,突出傳統出版特色,發揮優質板塊效應,在出版領域做精、做專、做強,積極推動品牌圖書建設產品群。積極維護與優化作者資源及內容資源,不斷拓展營銷渠道,加大出版項目的投入,選擇新穎的選題,積極打造精品圖書,打造以高層次大學精品教材為基礎的出版合作基地。相對于經濟效益,高校出版社應當始終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協同發展各效益,在選題與質量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在實踐中完善出版物質量檢測方法等規章制度,從而推動精品工程的積極落實。
(四)打造數字化發展格局
積極打造“互聯網+高校出版社”的發展模式,重新規劃與制定數字化發展戰略,用內容服務商逐步取代以往的內容提供商角色。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數字化融合發展新格局,加強與紙質出版社的合作互動,依托紙質出版優質資源,與紙質出版同步開發二次數字產品,推動出版社核心業務的轉型升級與融合發展[2]。
(五)走國際化發展道路
首先,高校應當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加強與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做好教育成果與改革發展的傳播者,做好中華文化與中國故事的講述者,成為提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地位的重要載體與媒介。其次,高校出版社應當積極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戰略原則,加強對版權貿易與國際合作的重視,與國際著名出版社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實現與發達國家的深入合作,實現版權資源的優化與高效利用,切實提高國際競爭力、出版市場占有率及產品影響力,走立體化與多元化的發展新道路。最后,通過高質量期刊群的建設,提高高校出版社學術期刊的水平、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及表現力。高校出版社應當加強對學術期刊的建設,迎合高水平建設的要求,精心謀劃布局,打造與其相匹配的一流學術期刊群。加大對期刊中心成立的投入與關注,積極拓展英文等期刊種類,切實發揮期刊中心的建設價值。
(六)加強出版隊伍建設
人力資源是高校出版社現代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建設高素質與專業性的出版人才隊伍,加強人才儲備,是推動高校出版社改革創新的重要前提。但實際上建設高素質與復合型人才隊伍的過程復雜煩瑣,不僅需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方針,做好整體布局,做好激勵機制完善、人才引進、復合型人才培養等環節的工作,還需在內部管理方面積極改革人事制度,分析了解出版社人才的發展規律與特征,搭建員工成長平臺,并積極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積極貫徹文化發展戰略,并圍繞戰略狠抓“四力”,重構編輯隊伍建設布局。加強對人力資本的重視,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積極借鑒其他出版社人才隊伍建設的優秀經驗,突出自身的發展特色,進行適度調整,從而為人才梯隊的建設提供更多支持與鼓勵。
其次,拓寬人才引進路徑。在實踐中逐步優化用人機制,廣納群賢,人盡其才,夯實高校出版社發展的人力資源基礎。優秀人才聚集是動態化的發展過程,而優秀人才也分為多種類型,包括編輯崗位人員與高層人員等,促使人才體系結構更具層次[3]。
同時,盡可能地完善薪酬激勵與人才評價等機制,增強優秀人員的工作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來,為高校出版社的發展帶來無限生機活力。為提高編輯室主任的工作能力,可摸索性地設立相關編輯室主任配備執行編輯規定等制度;為提高策劃編輯能力,可摸索性地設立相關首席策劃編輯實施辦法等制度;進一步細化工作細則,通過完善性與針對性的規章制度的約束,切實調動工作人員的創造力與積極性,發揮優秀人才的工作潛能,推動編輯室與事業部等各部門高效發展。各部門應當加強溝通交流與協作聯動,實現相輔相成的持續性發展。
最后,高校出版社要加強自身業務調整要求與業務發展等方面的分析,迎合數字化與網絡化的發展趨勢,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信息素養等綜合素質能力。通過培訓教育途徑,讓工作人員從傳統的思想觀念與工作態度中脫離出來,促使其積極轉變職責理念,更新專業知識技能,推動高校出版社的創新發展。營造出圖書與期刊編輯積極參與數字化與網絡化項目建設的良好氛圍,促使工作人員靈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享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優勢,從而實現能力的持續發展與快速成長。數字化項目的實行是系統性工程,編輯等工作人員隨著項目的推進,會學習到更多數字化產品內容結構化與資源整合等方法,有利于推動編輯工作人員逐步向復合型人才過渡,從而盡快完善優秀人才隊伍的建設目標。
三、結語
“互聯網+”時代推動了各領域的高質量發展,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促使各文化機構處于最優或高級的發展狀態。但高校出版社在發展中仍存在諸多問題,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很廣,但不能一蹴而就。高校出版社應當深入了解改革創新發展內涵,處理社會與經濟效益、特色化與協同發展、供給與需求、國內外市場等方面的關系。同時,高校出版社不能故步自封,還需深入聯系內部的人才升級、業態升級,以及外部的文化引領與文化供給等影響因素,實現全方位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文龍,李忠紅.論新時代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擴張型”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4):133-138.
[2] 曾明君.新發展理念視野下新時代蘭州高質量發展研究(之二)[J].發展,2019(03):63-67.
[3] 賀靜.新時代背景下出版業高質量發展基本路徑研究[J].傳媒論壇,2018(20):6+8.
作者簡介:郜毅(1980—),女,河南鄭州人,碩士,編輯,研究方向:出版、傳播、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