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政府部門更加重視。國務院設立了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中,具有其獨特的優勢,發揮著其獨特的作用。在新時代背景下,文化館應發揮自身的優勢,做好群眾宣傳,營造“非遺”傳承和保護的氛圍,發揮好民間力量,將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傳承保護有機結合,以期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館;優勢;“非遺”;傳承;保護
一、文化館傳承和保護“非遺”的優勢
(一)具有廣泛深入基層群眾的基礎
只有深入基層人民群眾,才能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文化館是面向群眾的公共文化機構,具有扎根基層人民群眾的優勢,能更好的了解群眾文化創造、文化需求和文化傳播。比如,傳統文化取證的時候,一般都深入農村,如果沒有基層人民的幫助,將很難開展非文化物質遺產的尋找。反之,如果深入基層群眾,將有利于推進非文化物質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
(二)對地方民俗文化具有長期的系統的了解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地方民俗文化都是相互貫通的。文化館長期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在傳播文化的同時,也更好的保護了地方特色文化,還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文化館對地方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發展,因此通過文化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力。
二、文化館傳承和保護“非遺”的改進途徑
(一)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氛圍
地方文化館要充分運用報紙、雜志、電視、廣播、手機、網絡等媒體平臺,加大宣傳,通過宣傳,增強傳統文化對社會的影響,提高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努力營造全民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文化館的傳播和展示作用,普及保護知識,培養保護意識,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共識,營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二)鼓勵傳承,充分發揮民間自身力量
非物質文化遺產完全依靠政府出資保護是不現實的,除了文化館以外,還要積極開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其它途徑。政府也要加強宣傳,采取相應措施鼓勵民間通過自身力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充分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同時文化部門應及時對民間組織的工作提供具體指導和支持。如果民間能夠主動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就能減緩政府壓力,更好的使文化傳承下去。
(三)加強隊伍建設,落實責任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和專業隊伍建設,大力培養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所需的各類專門人才。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科技的研究、運用和推廣工作,努力提高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水平。
三、發揮文化館的優勢,積極探索地方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一)西河戲保護和傳承的實踐
“星子西河戲”于2011年5月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后,廬山市文化館作為保護和傳承該非遺名錄項目單位,加大了對該項目傳承保護工作的力度。2017年廬山市“田園文化風”西河戲節目電視展演和頒獎晚會;選送西河戲《包公賠情》參加九江戲曲大展演;承辦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廬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演活動;2018年廬山市舉辦首屆“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采風活動;“多彩非遺、美好生活”廬山市、玉山縣兩地硯雕聯展開展;2018年全省傳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九江地區專場;協助廬山市蛟塘鎮成功申報“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參加湯顯祖戲劇獎·優秀小戲小品曲藝展大賽;廬山市舉辦國家級非遺項目“西河戲”代表性傳承人授牌儀式及展演;2019年不忘初心·重陽敬老”廬山市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重陽節西河戲展演;廬山市非遺項目西河戲參加九江市非遺校園非遺項目展示活動;廬山市舉辦“非遺保護·中國實踐”慶祝2019年“文化和遺產日”暨“濃情端午·傳承文化”宣傳展演展示活動;廬山市西河戲《包公賠情》應邀參加2019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演出;2019年九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宣傳月活動走進秀峰景區;2020年以“非遺傳承·健康生活”為主題的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2020年廬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演展示展銷活動在廬山三石生態園舉辦。
(二)地方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實踐的啟示
在全國大力倡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今日,金星硯的發展正好可以抓住這個契機,打造“傳承優秀文化載體”這一品牌形象,吸引年輕消費者及大中小學生的關注和購買。比如采取研學模式和電商模式,提高年輕消費者整體的興趣關注、鑒賞水平和文化修養。
四、總結
中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確保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和世代相傳具有重要意義,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總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一個短暫的時間就能完成的,這需要我們從當地文化出發,慢慢發掘,要立足現實,不斷完善保護機制,積極采取保護措施,努力營造保護環境,才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
參考文獻:
[1]孫貴余.淺析如何做好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J].參花(上),2020(06):72.
[2]周瑩.文旅融合背景下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特色與傳承體系研究[J].藝術品鑒,2020(14):66-67.
[3]郭西燕.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濰坊地區為例[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0(05):49-50.
[4]陳晶.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路徑探析——以寧夏“楊氏家庭泥塑”為例[J].中國市場,2020(15):22-23.
[5]石兢.探究中國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現狀與路徑[J].大眾文藝,2020(1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