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慶瑞
摘 要:在新課改的發展要求下,中學教育對數學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生活經歷作為教學出發點,遵循中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規律,讓學生親自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變成抽象的數學模型,對其進行解釋和應用,引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完善數學思維能力。本文對中學數學教學中采取生活化教學方法的重要意義進行了討論,提出了在中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的教學策略,創建合理的情境,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中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方法;策略;教師
前言: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知識水平和生活經歷,創建貼近生活的教學課堂,讓數學更加生活化。將數學教育和生活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充分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把生活實踐補充到數學教材內容里,二者互相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索興趣,以學生為數學教育的主體,全面培養中學生數學科目的綜合素養。
一、中學數學教學中采取生活化教學方法的重要意義
(一)提高中學生的數學素養水平
中學教育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課程中要加強理論和生活的聯系,實現理論教學和生活實踐的相融合,運用生活化教學法能夠將生活帶到數學課堂內,讓學生針對數學理論概念完成轉化,將概念轉變為對生活和生產的思考,在實踐中加強對數學的理解,充分應用數學知識。豐富的數學教學內容使得中學數學活動更具有生活意義,學生真實的生活與符號化的概念關聯在一起,數學教學課堂更具吸引力,提高數學教育效率,強化學生數學應用的意識,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和數學素養[1]。
(二)強化數學教師的教學技能
數學科目具有應用廣泛的特點,并且其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采取生活化教學法,轉變教學方式,調整教學課堂的節奏,改變課程內容的呈現方式,能夠提升數學學科的魅力,強化教學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本身的教學技能,如組織能力、課堂教學應變能力等,都得到有效提高,進而提升了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2]。
二、中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的教學策略
(一)借助生活經驗,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中學生已經有了數學學科的學習基礎,對于傳統的“題海戰術”教學方法,產生了厭倦情緒,數學學習沒有新奇感,因此數學教師首先要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充分激發出來,以學生本身的特點為依托,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巧妙地改變數學學習的角度,重新掌握數學、運用數學。
(二)創建合理的生活化情境,形象化數學知識
生活化教學中創建合理的生活情境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設立到數學課堂上,營造貼近生活的教學氛圍,強化學生的數學感知能力,加強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尤其是針對數學體系中抽象的知識點,教師要針對教學重點進行分析、思考和總結。創建生活情境的過程中,數學教師要切忌照本宣科,保證生活情境和教學內容的相關性。例如,在課程《從三個方向看物體的形狀》的教學中,枯燥單一的定義內容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學產生不利影響,教師要針對教學重點創建生活情境,比如為學生展示籃球、收納箱等物品,讓學生觀察物品的形狀,從不同方向,包括正面、上面、左面,總結圖形規律,學生原本對于抽象的正視圖、俯視圖和側視圖沒有概念,在貼近生活的物品輔助教學情境下,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聯系到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變得富有趣味性,提高了中學數學的學習效率[3]。
(三)加強數學知識實踐運用,學以致用
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引導學生達到知識的學以致用,也是中學教育中的重點和難點,數學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教學法,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對數學知識的實踐運用訓練。在實踐運用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為生活帶來的益處,感受數學為生活提供便利的各個方面,拓展數學學習視野。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布置合理的教學任務,在實踐運用中,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從根本上完善中學數學教學模式,實踐中讓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強化了研究探索能力,將數學落實在生活實處上,實現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
結論:綜上所述,中學數學教育中要充分應用生活化教學法,對數學教學的形式進行改革和創新,把生活與數學學習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中學數學教師尤其注重生活化教學的活動實踐,在探究中不斷創新,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創設更加貼合生活的教學情境,優化數學教學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的數學素養獲得全面發展,提高數學學科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梁遠玲.生活化教學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44):143.
[2]宋開寶.巧用生活化教學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0):83.
[3]徐艷.讓數學回歸生活,讓生活走進數學——例談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19(2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