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南陰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高校大學生建設生態文明教育方法的研究,利用建設“美麗中國”為戰略目標,首先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已對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獲取、意識形成和行為實踐產生了明顯效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其次高校應構建全方位理論教學體系、探索多樣化實踐活動形式、營造一體式生態教育氛圍、踐行反饋式教學調整制度,不斷提高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質量。最后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建立與生態文明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發展觀,有利于推動高校培養更具生態意識和生態能力的現代化人才,有利于高校大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美麗中國”建設工作中來。
關鍵詞: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教育;高校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在面對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下,建設生態文明是黨和人民現階段的緊要工作。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目標就是實現美麗中國,“美麗中國”在十八大報告中首次作為執政理念出現,后又被納入“十三五”規劃中。繼十八大后,習近平同志多次在各個場合提及美麗中國的建設理念及目標。黨的十九大中,建設美麗中國被列為黨帶領人民實現基本現代化的奮斗目標之一。“美麗中國”是時代之美、社會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環境之美的總和,是新時代中國人民對未來中國社會的美好構想和追求。大學生是建設美麗中國事業的重要推動者,也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傳承者,他們的生態文明素質將直接影響建設“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
1.問題分析
主要對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知識、生態文明行為、生態文明教育滿意程度。總體設計思路與目的在于:(1)調查高校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現狀;(2)了解大學生對目前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的滿意程度;(3)預測大學生偏好的生態文明教育方式;(4)分析大學生對生態文明教育滿意程度的影響因素。首先
生態文明教育體系應涵蓋生態文明常識、生態倫理、生態價值觀、生態法制觀等多項基礎內容,并包納最新的國家生態文明戰略舉措及相關政策學習要求以及具體的實操性的生態文明建設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項。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學體系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不僅要將“美麗中國”視域下的基礎生態文明教育系統性地融入大學的思政課堂,還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平臺,迎合大學生的“碎片式閱讀”和虛擬互動的模式,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網上學習和教育建設。再者,高校在有條件情況下可增設專門的美麗中國與生態文明公選課程,并開設新生入學生態文明教育知識講座,創新理論教學的方法,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2.模型的建立
校生態文明教育最終要落到實處,讓生態文明理念指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同時,全面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生態文明素養及教學意識,以實現生態文明知識在各個課堂的高頻穿插。通過構建“思政課+網絡媒體+公選課+全面課堂”的全方位教學體系,能有效拓寬大學生對生態知識的接觸面,夯實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基礎。高校教育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不斷探索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并積極引導學生參加,以深化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的理解,增強其生態文明參與感、責任感和成就感。高校可以根據學校的文化氛圍和相關實際情況來設計和開展豐富的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具體可以從社團活動、黨團活動、寒暑期調研活動、網絡生態活動四個方面入手。即在校內重視社團、黨團以“美麗中國”為主題的生態文化建設,積極開展豐富的環保志愿者活動、知識宣傳活動;寒暑假期間組織生態相關的美麗家鄉、城市調研活動,探索生態環保的優良模式;通過召集學生參與高校網絡生態園林建設,創新生態實踐模式,提高生態實踐的便利性,提高學生的生態保護參與度。高校可將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納入第二課堂必修學分,強調該類活動的重要性,并提供部分活動舉辦相關信息,鼓勵學生廣泛參與。
3.模型的求解
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應從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環境著手。生態文明教育的陣地不應局限于學校,還要擴展至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家庭是人接觸的第一環境,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家庭氛圍,注重生態文明的親身示教,是使大學生養成生態文明意識與觀念、形成綠色消費行為、構建生態文明生活方式的必要條件。學校是促成個體成長發展和價值觀體系構建的決定性因素,建設美麗中國首先要從基本的建設美麗校園開始。優化校園生態環境、創建優良校園生態文化、弘揚校園生態文明理念,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生態文明教育氛圍的熏陶。呼吁高校生態文明建設,不能脫離社會環境。而應注重整合和保護社會生態資源、正確導向生態文明社會輿論、完善社會生態法律環境、加強生態普法工作,努力構建生態文明教育德法并舉的約束機制,為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們營造良好氛圍,讓學生走出校園后依然能接受到正面的社會教育。營造“家庭、學校、社會”的一體式生態教育氛圍,能不斷強化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正確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念。
4.結論
大學生群體具有高程度的多樣化,其學習能力與方法、心智水平、價值觀念均有較大差異。他們對于不同教育方式也有直觀的喜好表現,其接收效果也各異。目前的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尚處于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層面,主要以教育者的理念和教學要求出發,通過多種渠道使學生被動地接收知識。為解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不對稱問題,學生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模式應首先建立學生與教師間的反饋通道,以便于教師根據學生的相關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和模塊。當前的網絡教學平臺已經為該模式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生態文明教育者可以結合網絡將教學知識碎片化,并進行多種模式處理,在“教師備課-學生預習”環節后進行反饋與調整,充分調動大學生建設“美麗中國”的主人翁意識,并鼓勵學生進行自主交流和設計教學,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平臺。并且,在相應階段結束后,進行學生的反饋考評及效果測試,總結問題并及時調整,從而提高大學生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滿意度,加強高校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自主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