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紀末掀起的女性主義第一次浪潮,推動了男女平等的議題進入大眾視野。隨著大眾媒體的普及和女性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女性文化產品引起受眾的關注。然而在當今大多數(shù)“大女主”影視作品中,媒介中呈現(xiàn)的女性形象依然存在著傳統(tǒng)偏見思想。本文以2020年7月暑期熱播劇《三十而已》為例,在女性主義視域下對當今影視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呈現(xiàn)從文化工業(yè)、父權思想遺留以及女性本身3個維度進行分析與反思。
關鍵詞:女性主義;女性形象;影視作品;《三十而已》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9-0120-02
一、女性主義的批判思維
女性主義是一種學術作品與實踐體系,是為了結束性別主義、性別剝削、性別歧視和性別壓迫,促進兩性階層平等而創(chuàng)立和發(fā)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是以一種女性的視角切入不同的研究領域,探求兩性差異和性別話語在社會中構建的權利關系的一門學術研究。
二、文化工業(yè)生產下的女性角色
“工業(yè)”并非指嚴格的生產過程,而是指文化產品的“標準化”和“偽個別”性。文化工業(yè)的技術是擴散的、機械復制的技術,為了實現(xiàn)生產效率和消費的最大化而生產,不同文化類別都具有統(tǒng)一性。文化工業(yè)的產品固化了我們的思維。當今女性題材影視作品泛濫,然而其中的女性角色形象逐漸產生了標準化、同質化的現(xiàn)象,加深了受眾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一些污名化和框架隱藏在這些劇作之中。
(一)刻板化的女性形象
著名傳播學者沃爾特·李普曼曾提出“刻板印象”這一概念,他認為,“在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并非先理解后定義,而是先定義后理解”。[1]其指出人們對特定事物持有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這種觀念通常伴隨著價值評價和好惡感情,而大眾媒介在形成、維護和改變一個社會的刻板成見方面擁有強大的影響力。《三十而已》抓住女嘉賓平均年齡超過30歲的綜藝節(jié)目——《乘風破浪的姐姐》所營銷的女性主義的輿論風口,借宣揚30歲的女性依舊美好,達到電視劇開播前的輿論造勢。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營銷宣傳的影響下,“又美又颯”是當下輿論對“30+”女性的形象塑造。《三十而已》看似在宣揚30歲女性的獨特魅力,但展現(xiàn)的卻是30歲的女性為了適應這種期待、規(guī)訓,而對自己提出的嚴苛要求。劇中,家庭主婦顧佳的角色塑造便體現(xiàn)了30歲女性為了符合這種期待而進行的不懈努力。
顧佳的角色塑造是媒介中女性形象刻板化、扁平化的縮影。為了成為幾近完美的賢妻良母,她每日早起練空中瑜伽,為丈夫的事業(yè)費盡心思,“兢兢業(yè)業(yè)”地生活。我國第一部大型室內連續(xù)劇《渴望》對劉慧芳的角色刻畫,為今后影視劇中這種賢妻良母的形象下了定義,給受眾留下了好女人必定是為家庭忍辱負重、無私奉獻的刻板印象。似乎30歲女性的美麗無關氣質與智慧,而是取決于是否把為人妻、為人母的角色扮演好。
(二)污名化的女性形象
現(xiàn)代影視作品中,還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邏輯思維,即女強男弱的愛情與婚姻結果往往不如意。如果一個女性擁有很強的工作能力、比較獨立,那她往往會被冠以“鐵娘子”“女強人”這樣的名號。試想社會中可曾出現(xiàn)過“鐵男子”“男強人”這樣的稱呼,類似于這種的“鐵”“強”實質上就是對女性的污名化,在這樣的稱呼邏輯之下,暗含的就是對女性本應不如男性的默認,甚至是一種對女性擁有強能力的諷刺。
劇中顧佳雖為全職太太,可她在事業(yè)上過人的天賦和敏銳的商機嗅覺,并沒有得到大眾的關注和認可。較之于對30歲女性在擁有一定人生閱歷后所呈現(xiàn)出的沉穩(wěn)與理智的贊揚,顧佳反而被貼上了過于強勢的污名化標簽,成為其丈夫口中為自己出軌過錯買單的借口。
(三)框架中的女性形象
當今家庭倫理題材的影視劇中,出軌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橋段。然而在這種劇本框架中,婚姻中出現(xiàn)的第三者基本都是女性。對第三者的描繪框架也缺乏對其生活的刻畫,沒有原因的支撐,被構建成扁平的“壞人”。
本劇中,顧佳和許幻山的婚姻也是因許幻山的出軌而破裂,劇作把第三者林有有這一角色刻畫到了極致,其是一個純粹的壞人,沒有道德、自尊和分寸,把自己女性的姿態(tài)放得很低。相反,劇中的角色鐘曉陽對已婚女性鐘曉芹超出同事之外的關心,雖然并不是造成鐘曉芹離婚的原因,但這種同樣是對已婚人士的愛慕,林有有是道德的淪喪,鐘曉陽反而是輿論中占據(jù)優(yōu)勢的陽光大男孩,在劇中剛出場時沒有受眾質疑他的行為道德。
三、父權社會不平等的思想遺留
(一)父權社會的認知觀念
美國女性主義者凱特·米利特認為:“父權制不僅包括男性長輩對晚輩的統(tǒng)治,而且包括了男性對女性的統(tǒng)治,父權制可以被看作一種社會關系,男人們在其中支配、剝削和壓迫婦女們。作為一個概念,它界定了兩性之間不平等的關系。”[2]男權文化中,為家族、家庭延續(xù)后代是一個女人婚后的義務,甚至是一個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其社會價值的體現(xiàn)。
由于男女先天的身體構造差異,女性常常被定義為“生育者”。這種定義使兩性的生理性別延伸影響到了對社會性別的定位,這種被扭曲的社會性別觀念在加深。在傳統(tǒng)的生育觀背后,隱藏的是社會兩性秩序的不公平和女性被桎梏于家庭的現(xiàn)實。女權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波伏娃曾說:“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變成的。”[3]從中可以看出,女性本身大多數(shù)并不是符合其生命邏輯的一種真實而自然的存在,是被文化塑造而成的。
(二)平權口號下潛意識中的性別秩序
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人們的社會認知、觀念認知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影視劇中的女性形象也逐漸由依附型向獨立型轉變。同時,作為對現(xiàn)實社會的反映,這種塑造女性成長的形象也被烙上了消費主義的印記。王漫妮名字諧音“want money”,需要郵輪來激勵自己成長;顧佳需要通過一個愛馬仕包才能讓自己躋身上流社會。
然而王漫妮的豪華郵輪之旅是幻想能有一個改變命運的“邂逅”,她如愿以償?shù)赜龅搅肆赫t,通過他的交際圈拓寬了眼界;顧佳打進貴太太的圈子,是為了給丈夫爭取商業(yè)合作,從而使丈夫的身價增值,提升自己在圈子里的話語權,由此形成利益循環(huán)。男朋友和丈夫的實力決定了女性的眼界和地位,女性獨立的背后是父權制的陰影。
四、女性主義視域下的自我反思
(一)凝視與被凝視
根據(jù)美國社會學家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人腦在自我互動時會出現(xiàn)他人期待的印象。然后自我溝通,對自我采取行動,使之符合社會期待,成為新的行為主體。女性在日常生活行動時,會根據(jù)既有的經(jīng)驗進行反思作出改變。傳統(tǒng)的觀念和大眾媒介營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都會影響女性在自我凝視時做出符合父權陰影下的行為。
而女性在社會中被凝視的視角也是外貌、家庭角色等方面。自古便有“女為悅己者容”,英國藝術史家約翰·伯格在對人的闡述中就表明:男人多行動,女人多展示。男人看女人,而女人則看自己被別人看。
(二)集體的無意識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榮格最早提出“集體的無意識”這一概念,他認為,集體的無意識不是被遺忘的部分,而是我們一直都意識不到的部分,是人類的一種思維定式。如果一群人已經(jīng)產生了一種觀點,并以此為依據(jù)行動后沒有產生相應的強烈后果,就會使人們產生非理性的思維。于是眾人的無意識匯聚成流,造成了“不正常”現(xiàn)象,成為“正常”的集體無意識。女孩從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像個女孩子,要文靜。如果太活潑,就會被叫作假小子。這種從父系社會延續(xù)下來的不成文“女性標準”,便是一種集體的無意識的體現(xiàn)。不是符合生命特征,而是被文化塑造而成的。
五、大眾媒介積極的應對策略
(一)構建真實圖景,承認兩性差異
平等不是相同,打著平權的口號,把男性能做什么女性也能作為目標,并不是平權的標準。好像“像個男人”,才是獨立的女性。這種邏輯潛意識里還是男尊女卑的遺留思想。男女平等,不是意味著男女相等,而是女性和男性一樣有展現(xiàn)個人能力和才華的機會,是不應該戴有色眼鏡來看待女性在事業(yè)上的成功。社會、媒介、大眾不應只關注她們?yōu)槿似蕖槿四傅墓δ苄源嬖冢雎云鋫€人的特質和意趣。男女有先天性的生理差別,但她們在社會中的角色不應被差別對待。
影視劇媒介中女性角色的呈現(xiàn)應更飽滿,不僅要正視兩性之間的差別,更要注重兩性所特有的品質以及共同點。
(二)平衡議程設置,促進兩性平等
媒介在報道男性成功人士的議程中,對其專業(yè)領域的成就和人生經(jīng)歷的敘述占較大篇幅。在對女性的報道中,個人特質和見解常一筆帶過,最終的落腳點終究會回歸到家庭、身材等。據(jù)《工人日報》報道,調查顯示,81.96%的女性認為大眾媒介在報道時存在對女性的偏見。比如在一些報道中,女性司機被默認是“馬路殺手”;女性如果遭遇強奸,一定是因為穿著暴露;30歲不結婚的女性,其生活就不會幸福,等等。
每個個體都是豐富的、立體的。除了感情生活、身材形象之外,女性還擁有其他很多獨特的精神品質。媒體對受眾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既然擁有這種影響力,就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在對男女的議程設置中,應使其呈現(xiàn)平等的媒介形象。
六、結語
現(xiàn)代媒體塑造的看似獨立的女性形象背后依舊隱藏著傳統(tǒng)父權思想的規(guī)訓。大眾媒介呈現(xiàn)的對女性的偏見也會固化受眾的思維,從而影響他們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行為。雖然男女平等的口號已人盡皆知,但并未實際改變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思想。女性主義運動不會結束,工業(yè)化生產的媒介女性形象在商業(yè)利益的驅動下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跳脫既有的框架。但作為受眾的我們,應當具有批判意識和反思意識,而不是對社會既有的標準只是接受和認同,成為單向度的人。
參考文獻:
[1] 沃爾特·李普曼.輿論[M].常江,肖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67.
[2] [美]凱特·米利特.性政治[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86-92.
[3]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8:145-158.
作者簡介:劉雪婷(1999—),女,河南三門峽人,本科,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