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業態影響深遠,有關疫情的新聞事件層出不窮,其中不乏假新聞和反轉新聞。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方式與發布渠道、媒體平臺都在發生變化,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形勢下,受眾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因此對新聞真實性問題進行探討,有助于研究新聞真實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新聞真實一直存在,只是尋找的過程越來越曲折,所以在保證新聞真實的前提下,生產出更多優質的新聞作品,是對媒體、媒體從業者提出的全新要求。
關鍵詞:疫情;新聞真實性;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8-0057-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創新培養基地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NYJS2020JD05
一、引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人們足不出戶,居家隔離,了解外界信息主要依靠新聞媒體,不僅包括傳統媒體,也包括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疫情期間,新媒體平臺的粉絲數量劇增,遠遠超過了傳統媒體。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的產出方式及新聞的傳播途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聞生產不再局限于媒體從業者,而傳播過程也不再是傳者和受眾之間的單方面傳播。新的媒介環境讓受眾更加接近真實,但在互聯網平臺上,一些“大V”或“意見領袖”在疫情形勢下不負責的言論,又讓受眾和接近的真相之間隔了一層薄紗,無法窺見事件的原貌。因此,在疫情形勢下,堅守新聞真實,還原事件本身,讓受眾正確認識疫情是媒體的責任與義務。
二、疫情形勢下的新聞真實
(一)新聞真實一直存在
疫情來勢洶洶,媒體從業者探究新聞真實不能像往常一樣自如,但新聞真實一直存在。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真相是一直存在的,只是發現的時間有早有晚而已。在當前的媒體環境下,即便沒有發生疫情,也可以明顯感覺到一些媒體對新聞真實的追求越來越弱。受眾越來越愿意閱讀、接受標題聳人聽聞或有熱點詞匯的新聞,“標題黨”“拼接黨”“洗稿黨”層出不窮。這些新聞往往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得到傳播,一旦出現謠言,就會被廣泛流傳。其實,就算真相被篡改、質疑,真相依然是真相,只是在受眾的主觀意識中,真相不再是第一位的,更多人愿意相信感覺,憑感覺去判斷、去評論,被表象蒙蔽了雙眼。真相一直存在,只是一再被埋沒而已。
(二)獲取新聞真實的成本提升
疫情期間,社交網絡平臺用戶激增。因為社交網絡平臺在使用的便利性和時間成本方面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所以成為了受眾獲取資訊的主要渠道。受眾的感官不斷被刺激,接收到的信息越來越多元化,被遺漏的信息也越來越多。特別是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智能算法得到普及,平臺會根據受眾的喜好推送新聞,讓受眾只能看到自己關注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受眾獲取的新聞與新聞真實不成正比。特別是在疫情形勢下,受眾獲取新聞比獲取新聞真實更加容易,而媒體提供新聞真實的成本卻越來越高,時間成本、渠道成本、經濟成本等都是媒體需要考慮的因素。即便經過層層考慮、深度思考和理性分析得出了真相,但此時第一立場與個人情感已經代替了真相,最終的真相一旦與個人立場相違背,受眾依然會保持自己的看法,因此受眾雖然獲取了新聞,但未必能夠得到真相。
(三)疫情形勢下的新聞反轉
疫情形勢下的新聞反轉層出不窮,但是反轉新聞不是因為疫情產生的,只是依托新媒體呈現出的一種新的形態,是新媒體環境下的產物。新聞反轉是指,因發布新聞的平臺、操縱人、時效等因素,導致新聞事件的內容在報道前期和報道后期呈現出較大的差異。與此同時,受眾的態度也會隨報道的轉變而發生變化,呈現出一種階段性的輿論差異。疫情期間的社會熱點為自媒體生產爆文提供了流量,但一個事件發生初期的準確性最難把控,部分自媒體為了搶占先機,將未經核實的疫情新聞發布,導致了反轉新聞的產生。由此可見,反轉新聞與其突發性的特點息息相關,這也是新媒體時代的普遍特性。而在內容上,反轉新聞往往具有一定的話題性與爭議性。由于傳統媒體的權威性、獨家性逐漸被弱化,議程設置的主體被轉移,許多社會熱點被自媒體操控,新聞真實往往在最后一刻才被傳統媒體報道,導致許多受眾被誤導。
(四)媒體責任缺失導致真相被掩蓋
媒體在從事新聞實踐時,存在一些沒有得到回答的問題,特別是在疫情期間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作為習慣,媒體從業者不會提出新聞無法回答的問題,而要讓新聞看上去毫無破綻,表現出無所不知的模樣,不能表明有些事情還不知道,因此刻意回避報道中的缺陷與漏洞。但在自媒體時代,特別是在疫情受到全民關注的當下,當媒體無法完全引導受眾時,這種做法顯然是不明智的。同時,個別媒體從業者為了熱度,依照受眾口味對原始素材進行提煉、篩選,存在明顯的傾向性和選擇性,導致采集的新聞要素不全面,最終呈現出的新聞不能原原本本地還原真實。媒體從業者根據個人的主觀臆斷,將帶有感情色彩的觀點摻雜其中,也會造成以偏概全的情況,從而誤導受眾[1]。而媒體責任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對新聞自由認識不足,片面地爭奪受眾的注意力,盲目追求時效性與點擊率,這些行為是不值得提倡的。
三、保證新聞真實的基本原則
(一)保證疫情信息的來源可靠
媒體從業者在追求新聞真實時,需要對信息來源作出準確的判斷,特別是在疫情期間,不能被信息來源誤導,要多方面求證,獲取更多的原始資料,從而佐證新聞事實。在提取信息的過程中,要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思路,不僅要交代清楚事件發生的經過,更要將事件的前因后果調查清楚,真正做到公開透明。對于疫情這樣的突發事件,保證新聞真實是新聞媒體的首要原則,也是媒體從業者的基本底線。媒體需要有理性的思維判斷,在疫情這類敏感問題上,保證立場堅定,不隨波逐流。因此,媒體對疫情等突發事件的解讀要恰到好處,既不能引起大眾的恐慌,也不能讓百姓輕視,從而起到提醒民眾的作用,這也是社會賦予媒體的最基本功能[2]。
(二)不規避疫情期間的矛盾與沖突
受經濟壓力、疫情蔓延、居家隔離等因素的影響,疫情期間,人們積攢起來的壓抑情緒,很容易因為一個敏感事件而爆發。而部分媒體存在只說知道的內容,不說不知道的內容,或規避不能說的內容,導致新聞事件真假難辨,引起受眾的誤解,成為人們發泄情緒的導火索。媒體對部分事件進行取舍,主要是為了凸顯自身的權威性,規避疫情期間可能產生的矛盾與沖突,但卻讓受眾失去了知曉真實事件的機會。這會讓受眾感覺自己不被尊重,從而質疑媒體、媒體從業者甚至是決策者。因此,對于一些敏感問題,越早公開越利于輿論的引導,只有改變觀念,不規避矛盾,化解沖突,才能體現出新聞媒體的擔當。
(三)新聞真實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
不僅是疫情期間,平時也應該將新聞真實理解為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幫助受眾理解事實真相。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越來越多的事實依據被曝光,內容也不斷豐富,最初的報道已經無法支撐事實真相,需要后續不斷完善、補充。如果前期報道存在錯誤或疏漏,后續的報道可以將其糾正,重新串聯,作出反應。因此,最終呈現事實真相的報道,往往不是一篇兩篇,而是一個系列,這就需要媒體從業者不厭其煩地追蹤探尋。疫情本身為追尋事實真相加大了難度,一線記者很難在疫情環境下深入基層,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的采訪,因此尋求新聞真實是一個長久的過程。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期間,部分紙媒受疫情影響休刊,轉戰新媒體平臺,利用微信公眾號發布新聞資訊,這樣的形式比報紙、雜志靈活,受眾可以隨時查詢往期新聞,并將其串聯起來,從而更好地理解新聞事件,提高對新聞媒體的認可度。
(四)注意新聞真實與真相之間的關系
在追求新聞真實時,應該密切關注新聞真實與真相之間的關系,報道真實的新聞不易,揭示事實的真相更難。特別是在疫情期間,一個事件的發生,當事人身臨其境,有可能知道前因后果,但旁觀者卻無從考證,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別人的描述。有時候就算親眼看見,親耳所聞,也未必了解真相。真相往往隱藏在事件背后,錯綜復雜,撲朔迷離,因此媒體從業者需要排除干擾,剔除錯誤信息,避開誤導性信息,從中發現真實有效的信息[3]。去偽存真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聞與受眾、當事人與媒體從業者、疫情本身的敏感性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因此,只有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耐住性子,邁開步子,才能在復雜的環境中得到真相。
四、結語
對疫情形勢下的新聞真實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導致反轉新聞頻繁產生,這和疫情本身的特殊性息息相關,也和當前的媒介環境有著密切聯系。但需要肯定的是,無論在什么樣的特殊環境,新聞真實都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尋找的過程越來越曲折。新聞傳播方式與發布渠道、媒體平臺與媒體從業者都在發生變化,受眾的要求也在競爭激烈的媒體環境下變得越來越高。所以,在疫情得到遏制的當下,媒體從業者必須提高自身素質,在保證新聞真實的前提下,生產出更多優質的新聞作品,適應當前的媒介環境。同時,媒體平臺也應該聯系自身實際,結合受眾需求,轉變運營思路,將真實的新聞事件完整地呈現給受眾,自覺履行媒體的責任與義務。
參考文獻:
[1] 操瑞青.作為假設的“新聞真實”:新聞報道的“知識合法性”建構[J].國際新聞界,2017(05):6-28.
[2] 趙悅怡,任志明.報紙媒體在風險溝通中的得失與作用——以《蘭州晨報》甲型H1N1流感疫情報道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0(05):32-33.
[3] 周敏,林丹燕.公共衛生危機報道中隱喻的使用與反思——以甲型H1N1流感的媒體闡釋現象為例[J].中國健康教育,2010(01):41-44+56.
作者簡介:趙鵬(1986—),男,河南南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公共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