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學良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小學體育課程已經成為小學教育中重要的科目,體育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還要讓學生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給學生灌輸健康知識教育,促進學生的心理及生理健康發展。其中,培養小學生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是中小學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抓住小學生成長的關鍵期,培養小學生健康的行為與生活方式讓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們自覺將健康的行為付諸行動,能促進體育教學的完善。
健康的行為與生活方式主要是指讓學生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習慣,講究個人衛生,改掉不利于健康的嗜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健,關注環境衛生和飲食衛生,積極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和社會活動等。小學階段的學生們活潑好動,還未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體育教師利用體育課堂幫助學生糾正懶惰、消極的習慣,讓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健康行為,能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1 小學生不良的健康行為問題及表現
1.1 人際交往能力差
小學生們在體育教學活動中需要跟其他學生團結協作,共同承擔相應的訓練任務,在合作中提升身體素質。但是,體育教師發現一些學生們在體育課堂中,不會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一個人走到角落里發呆,或者找一些借口不進行體育鍛煉,甚至表示不愿意參加集體體育訓練活動,即便是參與到活動中,這些學生常常破壞游戲規則,沒有規則意識。小學生們在團體性的體育活動中缺乏責任感,交往意識差,不擅于處理各種人際交往中的問題,進而不愿意參加相應的體育活動,遠離群體活動,這種不良的行為習慣將間接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
1.2 抗挫、抗壓能力差
在體育訓練過程中,一些小學生們剛開始以飽滿的熱情和積極樂觀的心態進行體育訓練,當體育教師適當的增加難度,進行適當的體適能訓練時,一些小學生就會產生畏懼、逃避的行為表現,不能正確的看待困難與挫折,被其他學生趕超后無法接受失敗,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甚至產生消極悲觀的行為表現。另外,體育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或讓學生們進行互評的過程中,一些學生不能保持感恩之心接受別人的批評與評價,對于自己不良的行為表現選擇性的忽略,不能正確的看待批評。
1.3 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調查與訪談,發現很多學生沒有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甚至沒有自發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一部分體重過重或過輕的學生們反映,他們在生活中容易暴飲暴食或挑食偏食,喜歡吃一些口味偏重或高熱度量的食物,不注重均衡的飲食營養搭配。體育教師在觀察中發展學生們在參加完體育運動后,會選擇一些飲料或者生水來解渴,種種不良的生活習慣將影響學生身體健康水平。
2 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行為的重要性
2.1 促進學生提升自信,樹立自信
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跟學生進行積極溝通,了解學生的行為表現,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認識問題,能幫助體育教師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們形成“親其師,信其道”的心理,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行為。體育教師在培養學生健康行為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運用賞識教育的理念進行適當的鼓勵,能幫助學生意識到什么樣的行為是正確的,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應該杜絕,促進學生們在自信提升的基礎上,形成健康的行為。
2.2 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體育教師在體育訓練中,讓學生們提升身體素質的同時鍛煉學生的意志,克服懶惰的心理習慣,能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行為規范,提升抗挫能力和抗打擊能力。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舉辦能鍛煉學生意識的長跑比賽或接力比賽,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逐漸的增加運動的強度,給學生加油打氣,增加學生們克服困難的勇氣,讓學生們以正確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2.3 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人格
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以體育游戲的方式幫助學生們建立健康的行為習慣,在體育游戲中融入趣味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們享受游戲樂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團結協作意識,讓學生們形成團結互助的精神。體育游戲中也存在輸贏和對錯,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適當進行心理教育活動,讓學生們正確的看待成敗,學會從多方面分析問題,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們在總結經驗的過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3 秉持“生本教育”理念,培養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
3.1 以興趣為切入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體育教師在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學中,要以學生的學情為基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從結合自身情況主動想要改變不良的健康行為,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豐富體育教學內容,以多樣的教學方法施教,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轉變意識,提升健康意識。例如,體育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們播放不良生活行為習慣的情景故事,讓學生們通過聲畫結合的視頻畫面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以觸目驚心的視頻畫面讓學生們意識到不良健康行為的危害。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們播放體育健兒們在運動中自律的習慣,以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們形成驅動力,在生活中養成參與鍛煉的習慣。
3.2 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體育教師要積極配合學校開展多種健康行為培養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提高認識,在認識提升的基礎上形成健康的行為。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直接進行說教教育、疏導教育很難觸動學生的內心,讓學生真正意識到擁有健康生活方式的好處。因此,體育教師組織學生們開展“健康行為打卡行動”,讓學生們在老師、同學、家長的監督下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每天改變一個不良的行為,從簡單的小事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逐漸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行為。體育教師配合學生們在黑板報、宣傳欄、校園廣播等宣傳陣地中進行培養健康行為的宣傳活動,讓學生們在正面宣傳實踐中加深認識,在動手實踐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從而形成健康的行為習慣。
3.3 學會借力,形成教育的合力
體育教師在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行為過程中,要注意借助家長的力量和社會的力量,共同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家庭教育在培養學生健康行為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5]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跟家長之間的聯系,以座談會、家訪、微信、電話等多種方式讓家長了解培養學生健康行為的重要性。體育教師要讓家長明確培養學生健康行為的具體策略,定期給家長分享相關的家庭教育資料,將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分享給家長們,讓家長以身作則,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培養學生健康的行為方式。另外,體育教師要借助社會的力量,邀請相關專業的人員到學校講解食品安全衛生知識,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開展積極向上的主題講座活動,發揮社會的力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行為。
“健康第一”,以生為本,已經成為體育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行為,需要體育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展開分析,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挖掘學生的興趣點和愛好,才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糾正不良的健康行為。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外國語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