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綿潔
伴隨著新課改以及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與普及,社會對于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綜合性能力的教育重視程度也在日益增強,力求將學生從小就培養成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小學階段的教育對于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學生年齡、心理等因素的制約,不管是各個學科的基礎知識學習,還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具體過程都還不是非常完善。以小學體育課程為例,教師需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思想,除了灌輸給學生相關技能的知識點以外,教師還需要將德育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學之中,促使學生可以取得更為全面的發展。下文主要就小學體育教學中德育元素融入的有效方式展開分析,希望對相關工作者可以有所幫助。
1 當前小學體育教學中德育元素滲透的現狀分析
1.1 教師德育教育意識淡薄
在當前教育背景之下,對于大多小學體育教師而言,他們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通常只是將一些基本的體育知識以及相關技能技巧灌輸給學生,在教學方式上,不是通過“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就是通過“放羊式”的教學方式進行體現,讓學生集中學習以后,就各自選取相關器材去進行“練習”,其中對于德育元素的滲透,不僅沒有進行高度的重視,而且在實施中,也沒有確立一套系統的德育教育開展方式。對于體育教師而言,他們認為在小學階段,除了體育知識的教育,更重要的就是確保學生的安全,長時間的忽視德育元素在體育課程滲透的重要作用,不僅對學生的綜合性發展會發展起到阻礙作用,而且小學體育課程需要展現的實際作用也不能更好地體現。
1.2 在滲透德育元素的時候,未能有效結合學科特點
對于小學體育課程而言,其本身就體現著很強的特殊性。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除了需要對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吸收程度、學習興趣、性格特點等進行充分考量以外,還需要在教育方式上體現學科的特殊性。在體育課程中融入德育元素也是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的,教師需要讓學生在能夠體會快樂、學習到基本課程內容的同時,增強學生德育方面的培養,并且還需要逐步提升教師對于德育滲透的重視程度。
2 德育元素滲透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與其他學科相比,小學體育課程是一門室外教學的科目,并且體現著極強的綜合實踐性。教師如果僅僅依照教材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只對學生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灌輸,則無法更好的貫徹新課標要求,取得應有的教學成效。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需要積極適應時代發展的主旋律,通過多樣化教學方式的探索,找到滲透德育元素的有效方式,進而實現小學體育高效課堂創設的教學目標。
2.1 增強學生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的融入德育元素,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和掌握相關基本知識,通過可以體現德育元素的教學活動,除了幫助教師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促進學生實現情感共鳴以外,還能夠通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可以更好的投入到教師創設的教學活動中去。
2.2 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教師若想在教學中,讓學生時刻保持充足的學習熱情,體現飽滿的情感狀態,那么德育元素的教學融入則是不可缺少的。教師需要以身作則,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做到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平等待人,這是教師構建高效課堂,幫助學生確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先決條件。
教學中,教師需要在體現生活化元素的同時,為學生開展相關知識學習的拓展性訓練活動,并需要給予學生及時的肯定與鼓勵,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更有針對性的完善自身。此外,教師需要為學生定期開展一些情感教學的主題活動,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需要融入到學生群體之中,與學生建立更牢固的溝通橋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體現良好的情感態度。
3 小學體育德育元素滲透的具體路徑
3.1 凸顯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
從當前小學體育德育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除了需要對學生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與掌握程度進行提升以外,更為主要的就是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良好品質。教師需要從體育課程的社會價值與人文價值為教學出發點,在教學中凸顯出學生團隊精神以及團隊協作意識的培養過程。合作意識是學生成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思想品質,其良好品質的形成,需要讓學生在參加集體和做活動的時候,即使自己的個人能力再強,也需要將團隊利益、團隊榮譽放在心頭,對于體育課程而言,有著自己獨到的優勢,教師可以在一些體育合作訓練活動中,將參與者的體育競技精神以及協作合作精神的培養進行更好地體現。
譬如,教師在對學生合作意識中,換位思考以及顧全大局等能力進行培養的時候,則可以通過開展一些多人合作、互動的競賽活動,以此來幫助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當然在這過程中,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教師需要在活動中體現更多的趣味性。在實際活動開展中,首先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依照學生相關知識的學習進程以及身體基本素質等方面將學生分為幾個活動小組,進一步實現均衡化教學,幫助學生更有針對性的全面提升自己。然后教師則需要分發給每個小組一張活動流程表,讓學生依照教師布置的相關體育訓練逐步進行聯系,如短跑接力、基礎傳球訓練、單腿跳練習等等,并記錄每組學生每項運動訓練的用時填寫到記錄表中。最后,教師在通過活動記錄表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各個小組每個成員的分工情況,對學生進行平等客觀的評價,并分出排名,通過這樣以鼓勵和引導性為主的評價活動,讓學生在體會競賽精神,樹立起強大自信心的同時,在活動過程中更好點的感悟團隊合作意識形成的重要性。
3.2 關注學生內在表現,體現“個體式”體驗教學的重要作用
教師若想在教育教學中,更好的融入德育元素,首先就需要對學生身體機能的訓練程度以及發展規律進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需要重點關注每個學生的內在表現,并以此為基礎,通過“個體式”體驗教學,促使學生正確認識自身身體機能的展現程度,做到良好自我控制、自我督促、自我遵守以及自我發展等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多去進行觀察和探索,使學生在相關技能的學習后,在進行有效思考、探究的同時,可以進行相關知識的自我消化,進而提高自我認同、自我關注的程度。
譬如,教師在對學生“跳遠技能”進行教學的時候,則可以從學生的內在表現出發,通過“個體式”體驗教學進一步在課程中融入德育元素。教師在實際授課前,為有效增強學生個體的體驗感,需要對班級學生體育基礎知識以及技能掌握的程度進行觀察和摸底測試,如對學生身體柔韌程度、彈跳能力、耐力持久力以及爆發性等方面進行考量,只有這樣,教師才可以更有針對性的為學生布置教學任務。在實際授課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的幫助為學生更為直觀的展示一些跳遠競技運動比賽或者跳遠技能基礎動作剖析等視頻資料,在這期間,教師還可以配合著視頻在前面為學生進行逐個動作的拆解演示,并一一為學生指出每一個“點”需要注意的動作要領。然后,當學生基本掌握跳遠技巧,并進行跳遠練習時,教師則可以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分組,給予學生更多可以自主學習、自我消化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練習、自我消化的過程中,相互之間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找到自身的技能掌握的薄弱點,只有這樣才可以做到對癥下藥“有效根除”。除此之外,教師在學生自主合作練習的過程中,也需要時刻關注到每個學習小組,在遇到學生之間無法處理的“難題”時,教師需要及時的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處理。由此可以看出,只有教師對學生的內在表現進行重點關注,進一步體現“個體式”體驗教學的重要作用,以此才可以更好地體現教師體育教學的實際成效。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由于他們身體機能以及身心發展尚未完善,因此,對其開展德育教育可以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以小學體育課程為例,教師需要積極適應時代發展的主旋律,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逐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高尚品行,以此為基礎實現學生綜合性全面“成長”,為學生后面生活與學習的道路奠定夯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金平區浮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