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段時間以來,廣大人民群眾的新聞閱讀習慣與消費習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而逐漸發生改變。本文探析互聯網技術對新聞消息寫作與新聞傳播的影響,闡述新聞寫作的邏輯表達方法,以期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為當前時代背景下的新聞寫作提供新的突破口。
關鍵詞:互聯網;新聞寫作;邏輯方法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7-0158-02
提高新聞消息寫作能力最關鍵的一步是圍繞新聞客觀事實進行編寫,目的是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思維觀念與社會價值觀。
一、互聯網對新聞消息寫作的影響
“互聯網+”思維是在大數據的基礎上,實現對新形勢下的經濟、政治信息的傳播。在中國互聯網協會公布的報告中顯示,截至2020年3月末,全球網民人數達到了46.48億人,占世界人口的59.6%,其中,中國網民達到了9.04億人,較2018增加了7508萬人,其中手機網民達到了8.97億人,占中國網民人數的99.3%,因此互聯網的發展使我國人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信息共享時代。
互聯網的發展為新聞消息寫作提供了全新的傳播途徑,具體影響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渠道。在互聯網中,人們可以搜索到關于新聞寫作的技能與表達方式,同時也可以隨時隨地發布自己對某事件的見解。此外,通過互聯網,人們可以主動學習新聞寫作,融合資源與自身知識。其次,改變了新聞寫作的狀態。實時性、交互性都是互聯網的特點,人們可以借助手機、電腦等其他信息處理設備隨時隨地進行寫作。最后,改變了新聞寫作的過程。新聞寫作從原有的單純傳遞信息到對社會現狀進行分析,整個分析過程都可借助互聯網來完成,網上信息豐富多彩、內容多種多樣,使得新聞寫作的邏輯性表達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二、互聯網傳播中新聞消息寫作的邏輯性表達
邏輯是人們通過判斷、推理和論證來區分、認識現實與虛擬世界的一個思維過程,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活動。新聞媒體的信譽度、社會影響力等都受其在公眾中的地位影響。為提高新聞報道在社會中的公信力,稿件的質量、邏輯水平、具體內容都要以外顯的社會效益為主要載體。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中指出,每日6:00~24:00在頻道中播出新聞的時間不得少于2小時,18:00~23:30需播出兩檔以上的新聞節目,且時間不得少于30分鐘,目的是在眾多綜合頻道中提高新聞節目播出量。在這樣的背景下,提高新聞稿件的邏輯水平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1]。
(一)做好新聞采訪
新聞傳播的基礎是新聞寫作,新聞寫作質量與媒體人的素質有極大的關聯。新聞工作者首先要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與道德覺悟,在新聞采訪中秉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將其作為新聞采訪與寫作的正確指南,愛崗敬業、注重實踐,在豐富新聞結構的同時,深化對互聯網時代新聞采訪的認知與理解。其次,全面思考所要采訪的新聞事件的內容與涉及范圍,尤其是在報道負面新聞時,發現其中存在的疑點,了解事件的本來面目,探求事件的本質,向大眾傳達最科學、最真實、最客觀的新聞內容。最后,不能一味根據現有的材料進行總結,而是要深入事件發生的現場,搜集第一手材料,與采訪對象進行客觀、細致、全面的交談,在采訪過程中構思出新聞寫作的大致框架與內容。
(二)善于選擇角度
在互聯網時代,瞬間就可完成信息的傳播與整合,在傳播效率提升的同時,對新聞寫作的邏輯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高度融合的情況下,新聞寫作角度的選擇顯得格外重要。轉變觀察角度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第一,實踐轉變法。記者只有參與到事件中,才能有新的認知與理解,獲得在不同視角下新聞事件的不同意義,同時要對訪問到的事實嚴加篩選,充分發揮出其中蘊藏的新聞價值。第二,專題調查法。以采訪“小康生活怎么樣,看看老鄉怎么說”“大學生挑起村里的致富的扁擔”等事件為例,記者可以在微博內發起相關的話題或者投票,以互動的形式了解廣大人民群眾內心的真實想法,整合收集到的公眾觀點,為接下來分析新聞事件提供多角度的參考。第三,翻轉角度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站在事物的對立面,就會發現關于問題的另一種解法。翻轉角度法就是突破原有的思維框架,翻轉原有的思考角度,揭露事物另一面的發展規律,以此為新聞選材提供新的材料與內容。
例如,在報道一個大型農博會時,現場分為簽約、產品展示、名特優品展示等不同區域。在新聞寫作中不可描述所有的事件,而是要巧取其中一個角度,以局部襯托主體,比如可從名特優品入手進行宣傳,抓住主打的品牌特色,從一捆粉條、一穗玉米等入手,再寫到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最后寫農民享受到的國家惠農政策,繪聲繪色地描述出此次農博會舉辦的意義。整篇新聞這樣寫下來,向廣大群眾傳達的內容就會變得十分豐富[2]。
(三)表現形式與內容要有邏輯性
1.邏輯性的表現形式。在新聞寫作中對時間要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梳理,主要包括時間軸以及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等,或按照時間的主次、影響的大小來進行編寫。在排版時,同樣要突出重點,準確、清晰地表達事件的內容,有利于抓住讀者的心理。尤其是在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信息傳播轉瞬即逝,可采用多個大標題向觀眾表達該篇報道所要傳達的事實與核心要點[3]。
2.模糊語言的運用。客觀的新聞內容需通過正確、規范、邏輯性強的語言才可有效地表達出來,要反映出新聞的本質與客觀實際,而通過模糊性語言的運用,可以實現事物由質到量的飛躍,反映出事物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使用模糊性語言,如形容姚明是“小巨人”,還有“輕舟已過萬重山”“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詩句也運用了模糊性語言。在新聞寫作中,為了增強文章的邏輯性,在描述某些事物和現象時可應用模糊性概念。例如“有關方面人士透露”“據相關研究學者表示”等,都使用了模糊性語言,但并不影響該篇文章的準確報道。此類語言技巧的運用,可以增加整篇文章的說服力,增強對讀者的吸引力,進而提升內容的邏輯水平。
3.人文元素的運用。大多數新聞內容都融入了一定量的人文元素,換句話說,新聞都是圍繞人來展開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是人、開展生產生活活動的主體是人,因此人文元素是新聞寫作中不可不用的材料。在如今的新聞媒體中,要想激發群眾的閱讀興趣,引起群眾在情感上的共鳴,提升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人文特色是必不可少的。人文元素在新聞寫作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第一,在選擇新聞題材時,首先要選擇與實際情況相符的材料,其次是在其中選擇最具有人文特色的新聞寫作材料,最后是選擇關于最新的社會問題的材料。編輯要對層層篩選出的材料進行編寫,注重挖掘事件中蘊藏的其他元素,并與人文元素相結合,以滿足群眾在新聞方面的個性化需求。第二,從人文元素入手,多角度地分析、切入,將其作為寫作的中心,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的基本情況直觀地傳達給廣大人民群眾。弱勢群體的精神面貌與狀態較社會平均水平低,在對此方面進行報道時,要認真考慮切入點,找到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人文元素,由此引導社會公民樹立良好的價值觀與人文關懷理念。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妥善應用人文元素,能夠促進社會和諧與公平。
(四)創新思維方式,拓展內容
以服務為中心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個主要特點,互聯網的發展為新聞素材的記錄提供了更寬廣的渠道與傳播途徑,因此在這個時代下,創新新聞思維方式、拓展新聞內容成為了受眾群體的最新要求。具體創新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1.媒體融合,取長補短。傳統媒體比如報紙、電視、廣播,為了不在發展的浪潮中被淘汰,積極轉型,擁抱新媒體,進行媒體融合,使得人們隨時隨地就可瀏覽最新的新聞。媒體融合后,最大的優勢在于拓寬了信息來源渠道,使得報紙與民生更加貼近,實現了與群眾的有效溝通。
2.完善寫作內容。互聯網為新聞寫作以及其他類型的寫作提供的不僅是新的發展空間,還為新聞工作者帶來多樣的文體內容、寫作方式與審美角度。例如在通過信息傳遞新聞內容時,要注重內容的簡潔、清晰,在結構上要短小精煉,體現出互聯網高速、便捷的特點。與傳統的新聞相比,如今的新聞消息寫作在結構、形式、用語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只有迎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才能保障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
3.創新寫作方法。國際上公認的美國AMBIENT項目、韓國FIF項目、中國CNGI等項目對當代新聞寫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改變了新聞寫作的方法。首先要熟練掌握新聞知識與操作技能,結合當今新聞行業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其次是在調整的過程中要不斷規范新聞寫作的行為,最后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融合的過程中,全方位把握新聞寫
作的過程[4]。
三、結語
新聞寫作要想在嚴峻的時代形勢下獲得較大的競爭力,就要在遵循原有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不斷加強邏輯性表達,通過理性觀察與思考,加強新聞與群眾間的互動與溝通,這樣才能不斷提升新聞在互聯網中的傳播價值,引導正確的社會輿論,促進我國新聞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弋然.《新聞采訪》與《互聯網新聞寫作》課堂改革研究初探[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05):214-215.
[2] 付未霞.互聯網視域下傳統媒體新聞寫作的“常”與“變”[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01):168+229.
[3] 呂金衡.移動互聯網原生新聞媒體的新聞寫作特點分析——以《好奇心日報》“長文章”欄目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8,4(22):128-129.
[4] 于濤.互聯網視角下傳統媒體新聞寫作創新思考[J].傳播力研究,2018,2(16):134.
作者簡介:雒廷(1992—),女,河南焦作人,研究生,碩士,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