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華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小學生的必修課,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運動習慣和生命意識,強化學生的身心健康。其中的生命安全教育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和唯一性,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防范意識,并通過教授學生一些正確的急救措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水平。本文主要闡述了生命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并對其在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有效實施途徑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探討。
在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實施生命安全教育,主要目的是保障學生的生命不受到威脅和損害,主要內容包括飲食、運動、交通、心理等多個方面,是新課改教學標準下,實現學生綜合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而在目前的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已經開始意識到加強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單一性、隨意性、不科學性等諸多問題,亟待教師的解決與完善。
1 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生命安全教育內容的設置
1.1 逃生基本技能
逃生基本技能是保障學生生命安全的基礎能力,因此是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生命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掌握一定的逃生基本技能,能夠在危險來臨的時刻,幫助學生進行自救,增加學生的安全指數,主要包括站立、行走、跳躍、奔跑、攀爬、翻滾、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小學體育教師在設計課程教學內容的時候,需要綜合考慮各個技能之間的關聯性和連續性,將其進行有機融合開展綜合訓練,方便學生在學習和訓練的過程中,對逃生的各個基本技能進行融會貫通和實際應用,最終形成技能體系。
1.2 自然災害防護
自然災害指的就是為人類生存和生活,造成威脅或危害的自然現象,如洪水、臺風、海嘯、冰雹、沙塵暴、地震、泥石流等等,往往具有非常大的破壞性和危害性,造成嚴重的傷亡和經濟損失。而小學生在自然災害防護技能方面比較匱乏,當自然災害來臨的時候,往往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因此,在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加強學生的自然災害防護訓練,就成為了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如發生洪澇災害時,要關閉煤氣、斷掉電源、準備應急食物和飲用水、被困時向高處轉移等;又如發生臺風災害時,要盡快回到室內,盡量遠離工地、樓頂等缺少防護措施的地方,切忌順風中奔跑等;再如發生地震災害時,要注意觀察災前征兆,提前做好防震準備,迅速撤往避難所,通過敲擊硬物傳遞求救信號,漏出頭部與口鼻方便呼吸等;而在發生泥石流災害的時,要保持冷靜,盡快尋找周圍的安全地帶,無法逃離時要迅速抱緊身邊的固定物體等等。
1.3 交通安全防護
交通事故是最常見的安全危害,每年都要大量人口死于交通事故。因此,教授學生一定的交通規則和安全知識、脫險能力等,就成為了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首先,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識,要求學生在道路上進行活動、玩耍的時候,要遵守交通規則,時刻保持警惕;其次,提高學生安全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行走姿態,并訓練學生的跳躍、翻滾等能力,讓學生能夠在緊急時刻保護好自己。
1.4 公共場所防護
公共場所指的就是向不特定人群開放的公共區域,主要包括公共服務類場所(賓館、飯店、體育場、理發店、公園、博物館、候車/船/機室、公共交通工具等等)以及公共娛樂性場所(電影院、游戲廳、酒吧、書店、商場等),因此具有非常大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是各種危險的高發地,所以小學生公共場所防護技能的訓練,就成為了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尤其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大型集會發生踩踏事件屢屢發生,以及近年來火災事故屢禁不止,對人們的公共安全和社會發展都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危害。為此,小學體育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安全知識的教學,提高學生的風險意識,盡量避開人口密集的場合,以及了解火災的危害性,掌握消防器材的正確使用方法等,同時訓練學生的安全技能,發生踩踏事故的時候,要學會保護好自己,通過有節奏的呼喊,調整人群的步伐,并跟隨其進行移動和撤退,當發生火災事故時,要彎腰俯身,用濕毛巾捂住口鼻,第一時間選擇出最佳逃生路線。
1.5 自衛救助能力
青少年受到不法侵害的事件,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而由于在身體和力量等方面的欠缺,青少年普遍缺乏防衛和自我保護的能力,成為了最容易受到不法侵害的群體。為此,小學體育教師需要向學生講解人體的要害和薄弱部位,然后訓練學生“一招防身”的本領,以及在危急時刻的冷靜處事能力,讓學生在遇到侵害時能夠找準時機進行反擊,并為自己的贏得逃跑的時間。
救助能力主要是為了在他人遇到傷害時能夠給予一定的幫助,主要包括心肺復蘇、人工呼吸、搬運傷者、傷口包扎等,能夠在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發生的時候營造救援時間、挽救他人生命。
2 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實施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徑
2.1 基本途徑
首先,是體育課教學。主要包括理論課與實踐課:理論課顧名思義理論性較強,小學體育教師可以通過故事案例法、問答法、討論法、等形式,組織學生對生命安全教育知識進行深層次的研究與探討,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交流溝通、靈活運用等能力的培養。實踐課具有強烈的直觀性和操作性,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采取游戲法、競賽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在反復的訓練和實踐中,對學生的安全知識與技能進行鍛煉與提升。其次,是大課間。作為學校體育運動的重要內容,其主要特點就是集體組織性,可以從防止踩踏事件、安全使用體育器械、同學之間和平相處、火災地震逃生演練等方面,加強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再次,是課外活動。指的就是學生在課余時間自發組織的各項活動,小學體育教師可以借助這一平臺,通過講授、裁判、骨干監督、組織活動、廣告宣傳等方法,向學生滲透生命安全教育知識和技能,加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的防護技能。最后,是體育競賽。小學體育教師可以利用其競爭性,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能夠盡情的展示自我,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同時將體育運動與生命安全教育相結合,創設一些含有生命安全知識和技能的體育競賽,既能夠減少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的損傷,又能夠提高學生的安全技能水平。此外,還有家庭作業。能夠通過適宜的、生活化的家庭作業,讓學生在家長的監督下,對生命安全教育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和自覺運用。
2.2 組合途徑
根據相關的調查顯示,在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部分生命安全教育內容不能單靠一種基本途徑實施教學,需要將多種基本途徑進行綜合運用,即所謂的組合途徑。具體的組合形式,可以將上文中的幾項基本途徑用字母A、B、C、D、E、F進行表示,然后選擇適宜的途徑,以數列的方式進行組合,并將每一項組合中的基本途徑進行主、次、輔的定位,如此就能夠實現適宜的生命安全教育內容與適宜的組合途徑的完美匹配。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開展生命安全教育,是關系到小學生人身健康、生命安全的大事,需要引起學校、教師與家長的重視,在多方配合之下,以最適宜的實施途徑,對小學生的安全意識、防護技能等進行訓練與提升,讓小學生在危險來臨的時刻,能夠具有一定的自我保護和自我救治的能力,最大程度上保障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本論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生命安全教育內容與途徑的研究)編號:FJJKXB20-578,課題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泉州市泉港區益海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