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敏
摘 ?要: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處于核心與樞紐地位,為做好這一工作,必須從五個方面對輔導員進行角色定位:一是宣講者;二是引領者;三是發現者;四是疏導者;五是協調者。
關鍵詞: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角色定位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對高校的教學管理和人才培養都帶來很大的沖擊,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有必要性且更具緊迫性。《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3號)(以下簡稱《規定》)明確規定: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是輔導員的主要工作職責之一。根據《規定》,大學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要任務是“協助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初步排查和疏導,組織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宣傳活動,培育學生理性平和、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 [1]。
關于大學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傳統觀點認為,輔導員主要是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班級管理工作,早期的大學輔導員一般叫做“政治輔導員”。1951年10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文件中要求各院校試行政治輔導員制度,專門選拔教師和干部,從事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管理學生的學習、生活、社會活動和畢業分配。1961年9月,中共中央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也叫《高教六十條》),提出要逐步培養和配備一批專職的政治輔導員。隨著我國社會形勢的變化和高等教育的全面發展,“政治輔導員”的角色與職能也在不斷的豐富和完善。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了“輔導員”這一角色名稱。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形勢的發展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于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人才日益重要。教育部43號文件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作為輔導員主要工作職責之一,這既是對輔導員工作的高度重視,也賦予了輔導員一項神圣使命。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輔導員必須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杜絕把心理問題和道德問題混為一談;另一方面,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也更有助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輔導員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必將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這就必須對高校輔導員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的角色定位予以明確,對輔導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職責要求有清晰的認識,找準位置,找準方向,才能更好地開展后續工作。
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定位:
(一)輔導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宣講者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里的“傳道”自然包括心理健康的知識和能力,“解惑”也應該涵括大學生的心理困惑。
我國的基礎教育由于傳統觀念制約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雖然有所提升,但是大多比較模糊和搖擺,重視程度普遍不夠,很容易被學業負擔和其他問題所沖擊,實踐中形式主義的東西比較多,效果當然也不甚理想。
升入高校后,部分學生曾被壓制的心理問題由于環境的改變而開始顯現,并引發了一些消極現象和行為混亂,影響了這些學生的健康成才和順利畢業,甚至還影響他們走上社會以后的就業和發展。所以,輔導員責無旁貸地要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講工作,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員”和“播種機”,從而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識,致力于防患未然,治病救人。
首先,輔導員要大力宣傳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幫助學生牢固樹立心理健康重要性的意識。隨著心理科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心理健康對于個體的生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會健康的重要作用。輔導員應在和學生接觸和教育的過程中,適時地強調心理健康是第一健康,進一步強調大學生心理健康對于學生完成學業、道德完善和人格健全都有重大影響,讓學生明白身心健康是現代人才必備的重要素質,讓心理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幫助學生接納學校和班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輔導活動,增強維護心理健康的自覺意識。
同時,輔導員要積極普及心理衛生與自我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的技能,堅持“學以致用、自助助人”的原則,讓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心理動態,及時發現自己的心理問題并盡量消滅在萌芽狀態,減少心理危機事件發生的概率;同時還能夠及時地發現身邊同學身上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苗頭,并利用心理衛生的知識幫助這些同學,促進全班心理素質整體提高。
輔導員可以在班級組織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通過講好新生入學第一課、舉辦班級心理健康演講、開辦班級心理墻報、召開心理班會、專題講座以及開展團體輔導活動等形式科普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此外,還可以建立班級心理興趣小組,定期或不定期開展一些小組活動,讓更多的同學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中來,充分發揮同伴互助的作用。
當然,在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的過程中,輔導員要把握方向,注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把科學性與藝術性、專業性與群眾性、普遍性與應用性相結合,做好心理知識的甄別與選擇,避免一些魚目混珠、混淆是非的錯誤知識對學生的干擾,真真切切地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輔導員組織開展的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宣講活動,幫助同學們理解自己身上和同學身上出現的心理問題,了解心理調適的各種方法,掌握心理平衡的必要技術,呵護并維持自身的良好心理健康狀態。
(二)輔導員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輔導員應該具備較高的個人素養和人格魅力。輔導員既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又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本身就應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面鏡子,一面旗幟,能夠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心理健康水平發揮著巨大的、無形的引領作用。因此,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主體,自身更應該具備良好的綜合素養尤其是心理健康素質,既要“言傳”更要“身教”,要不斷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才能發揮心理健康榜樣示范的作用,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首先,輔導員應該具備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熱愛自己的教師職業和輔導員工作,視輔導員工作為高尚神圣的職業之一,工作中敢于擔當,樂于奉獻,勇于進取。客觀的講,部分高校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甚至還有“重專業素質、輕思想政治”的誤區,也就有部分領導和教師心里存在著對輔導員工作的輕視和不認同。有些學歷或職稱較高的老師也認為自己當輔導員有點類似“孩子王”,是大材小用,感到有些憋屈和自卑,有牢騷與不滿情緒。這種想法是完全沒有必要且有害的。試想,一個經常感覺到憋屈和自卑的老師又如何去培養學生的陽光心態?一個總是發泄牢騷與不滿的老師,又談何去賦予學生正能量?所以,輔導員一定要讓自己成為溫暖、明亮的“太陽”,才能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正確的指引與方向。
其次,輔導員要保持心態樂觀,情緒穩定,積極向上,對工作與事業充滿激情、對學生與同事要充滿關愛,這就是一種無形指引和方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會激發起學生對學習與生活的熱情和信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大學時期處于從青少年期向成年期的轉變之中,大學生的人格雖然基本成型,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可塑性。有些學生身上甚至還存在一些不良的個性心理品質,存在各種各樣的“盲區”和“短板”,需要進行合理的“改造”和重塑。比如部分學生因專業不理想、成績不理想、戀愛受挫等產生的自卑心理,還有“我畢業后要干什么”的迷茫心態等。針對這些不良的心理狀態,輔導員除了開展針對性的教育,更要發揮自身的影響力,用自己積極樂觀的心態,健康穩定的情緒,真誠友善的關愛,去幫助學生,感染學生,成為推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無形動力和默默指引。
最后,輔導員應該具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夠面對和適應各種困難和挫敗,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輔導員在從事班級管理和學生心理工作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時候還會遭遇部分學生的應付和抵制,或者苦口婆心地教育半天卻沒有看到什么明顯的效果,心里可能會產生一種失落感和挫敗感;此外,輔導員在家庭生活、子女教育、課題研究、論文寫作以及職稱職務評審中也會遇到普通人都會遇到的各種矛盾和挫折等,也會對自己的情緒與心境產生消極影響,并對輔導員自身的心理素質形成一種挑戰。面對這些挫折與挑戰,輔導員應該不斷加強自我修養,提升自己的格局與胸懷,提高自我調節能力,具備心理平衡能力和情緒恢復能力,能夠給學生以正能量,讓學生發自肺腑地感到敬佩,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榜樣與引領。切不可讓自己的消極情緒泛濫,甚至喪失理智去做一些不符合身份的違規之舉,更不能將不良情緒傳遞給學生,成為一個負面形象。
(三)輔導員是學生問題的發現者
所謂的發現者就是輔導員要盡快掌握全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發展信息,第一時間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了解成因,為后續開展心理疏導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幫助。
輔導員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發現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主要可以通過以下的方法:首先是入學的時候可以利用“癥狀自查量表(SCL-90)”、卡特爾16種個性因素測驗(Catell 16 Personality Factor Test ,卡特爾16PF)等量表開展心理健康狀況的普查和篩選工作,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信息,并建立班級學生的心理檔案;其次是通過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的直接談話以及生活觀察來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及情緒困擾;再次是通過班級心理委員、其他學生反饋、聯系家長以及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等間接獲取本班學生的心理狀況信息,及時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并根據嚴重程度做出必要的預警和提醒。另外,輔導員在日常班級管理中一定要用自己的“慧眼”去發現班級學生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心理問題,并及時采取有效的針對性措施,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輔導員特別要多關注一下班上那些“特殊”學生,比如貧困生以及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現實困難,這些學生更可能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必須予以特別的關注,建立預警與跟蹤機制,隨時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狀況,掌握他們的心理動態。
(四)輔導員是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者
基于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的特殊地位與核心作用,輔導員不僅僅是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現者,也應該是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者。不僅善于發現問題,也要善于解決問題,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座“流動的心理輔導站”。俗話說: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和表現具有很大的復雜性,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不同于普通人的安慰和勸告,也不同于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沒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是無法診斷和幫扶的,甚至適得其反。高校輔導員要充分發揮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與樞紐的作用,并確保勝任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身份和職責,就必須系統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輔導的相關專業知識,掌握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特點,諳熟各種切實有效的心理輔導的方法和技能(如精神分析法、理性情緒療法、行為療法等),還要具備一定的輔導經驗。此外,輔導員還要諳熟現代互聯網技術,熟悉各種新傳媒和社交網絡平臺,如微信、釘釘等,及時了解與大學生成長有關的媒體信息和本班學生的心理動態。輔導員只有掌握了這些“金剛鉆”,才能更好地診斷和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把學生的心理問題控制甚至消滅在初始狀態。尤其要針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危機事件,一定要及時發現并進行疏導,幫助學生盡快恢復心理平衡和情緒穩定,盡快適應班級和學校的環境以及管理規定,順利完成學業。
(五)輔導員是學生發展的協調者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按職權和管理層次可以分為學校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院系設置二級心理輔導站、班級和宿舍設置心理委員三個組織層級,其中輔導員的工作職能包括對接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承接二級心理輔導站、指導班級心理委員[2]。此外,輔導員還需要和其他專業課老師、家長以及相關學生等聯系,特殊情況下還可能和社會上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專業機構和精神衛生中心等聯系,以全方位了解學生各個方面的表現和全面的心理信息,充分發揮樞紐和橋梁作用,成為一個運行良好的“信息平臺”。
當遇到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或危機事件時,高校輔導員要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目前的狀態,聯系班級心理委員和寢室心理組長以及有關同學,全方位掌握學生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狀況,判斷學生目前心理問題的嚴重性;及時和學生家長取得聯系,加強溝通,了解該生更多的成長信息,以制定最合理的心理輔導方案與策略;針對少數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輔導員則需要尋求學校心理咨詢部門的幫助,共同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外,輔導員還要和院系負責學生工作的有關分管領導、學校保衛處、醫院等聯系,做好相關的預防和保護工作。
俗話說: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輔導員就像一根針,在高校人才的培養體系中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為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必須要熟悉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的各個環節,了解各個部門的職責與功能,并能充分發揮紐帶的作用,做到“上傳下達、左引右聯”,努力實現信息的互聯和工作的互動,協調并整合各個方面的資源和力量,才能更高效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學生,不斷提高班級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時代輔導員的重要職責。輔導員必須首先明確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找準自己的“舞臺”,才能更好地履行這一職責,充分發揮輔導員作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和樞紐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Z].2017-09-29.
[2]魏則勝.高校輔導員工作目標、任務與方法[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