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長
摘 ?要:高職校園文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起導向、規范和激勵作用,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間接但恒久的強大力量,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基于學生自主發展素養、職業勝任素養、社會參與素養的發展需要,生本化、職業化、人文化是高職校園文化的建設向度。在實踐路徑上,高職院校應從精神、物質、制度和行為等層面切入,構建富有“自主精神”的自主學習生活文化,富有“工匠精神”的就業創業文化,以及富有“家國情懷”的社會實踐文化。
關鍵詞:核心素養;校園文化;高職院校;建設向度;實踐路徑
在黨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下,我國職業教育取得長足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新跨越。高職教育已經由規模擴張數量發展轉入內涵發展高質量發展階段。為全面推進內涵建設,提高育人質量,塑造教育品牌,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實現以質圖強,以質增效的重要抓手,納入重要日程,并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上都取得豐富的成果。然而,由于大多數高職院校辦學實踐時間比較短,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精力和投入集中在規模擴張和外延發展,而對文化育人建設不同程度地存在認識重視不夠、積淀不深、投入不足、規劃不系統等問題,以致文化建設的體系構建、特色凝練、育人效果受到制約。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社會實踐。”[1] 因此,面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訴求,高職院校如何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校園文化育人的實效性,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為此,本文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背景,探討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價值,以及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向度和路徑。
一、發展核心素養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核心素養(key competencies)概念最早由國際經合組織(OECD)提出,之后引發廣泛熱議。對核心素養的定義,雖然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界定,但本質上殊途同歸。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應對復雜需要,尤其是應對知識技術快速更新和經濟全球化挑戰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核心素養是個體適應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素養,對個體過上有品質、有責任感的生活不可或缺,對人的全面發展發揮至關重要的基礎作用。學生核心素養通過接受相應的學段的教育逐漸生成,具有可遷移性特征。根據 2016年9月13日公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研究成果,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方面,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核心素養。[2]
學生核心素養是宏觀層面教育理念的具體化和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操作指引,是對“培養什么樣的人”的中觀層面回答,為專業建設、課程教學、校園文化建設等各項工作提供具體遵循。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也是學校非常重要的軟實力。校園文化作為一種學校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建設、淬煉、沉淀而形成的獨特場域、價值理念和制度規范,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起著導向、規范激勵作用,是培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間接但恒久強大的力量。“文化育人的本質,就在于以人類文化的正向價值為引領,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追求。”[3] ?因此,發展核心素養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核心素養為校園文化建設實踐指引方向。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向度
結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定位,基于學生自主發展素養、職業勝任素養、社會參與素養的提升,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應遵從生本化、職業化、人文化三個向度,構建共生發展、互通互補的文化育人體系和場域,從而發揮文化育人的獨特功能。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生本化
自主發展素養是學生作為個體人應具有的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等品格和能力。對個人而言,只有具有較好的自主發展素養,才具備生存發展(或曰較好地生存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可能。培育學生自主發展素養,離不開以生為本的校園文化氛圍營造。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要樹立生本理念,關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終身發展,從理念到行為、從景觀到制度,突出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價值取向,建設富于探究理性、批判思維、實證思維、管理思維的文化活動場域,增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以及自我規劃、自我激勵、自我溝通、自我控制的意識和能力,激發探究和創造的熱情,形成開放性思維,從而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當前一些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表層的工具性價值取向太強,深層的目的性價值取向偏弱。表現在:第一,走進唯技術技能為重的認識誤區,一些師生將高職教育簡單理解為就業謀生,“為了飯碗而來,奔著工作而去”。 第二,受網絡文化滲透,一些山寨文化、快餐文化、市井文化充斥校園,科技文化、學術文化不濃厚。“表面上開展著多種娛樂性和應時性的形式文化,拘泥于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和場面隆重熱烈,陷入了‘為了活動而活動’的誤區。”[4] 這不利于促進學生批判思考、理性探究等精神品質的發展。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職業化
職業勝任素養是指學生作為職業人應具有的工匠精神、團隊合作、技術技能應用、實踐創新等品質和能力。隨著經濟社會的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知識技術更新不斷加快,職業快速更迭,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從業價值取向,以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等成為職業通用而必備的品質。高職院校面向生產、管理和服務一線培養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術人才,其人才培養過程具有職業性和實踐性特征,要求實現學生培養和職業崗位零距離對接。這種零距離不僅是知識、專業技能的“零距離”,還是價值態度的“零距離”。學生唯有具備職業勝任核心素養,才能更好適應職業環境變化和職業崗位變遷。
學生職業勝任素養的培育,離不開職業文化環境的隱性作用。職業文化在培養學生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心、高超的技能、良好的個人修養等方面發揮獨特功能。因此,高職院校要堅持職業化導向,開放辦學,校企合作,整合資源,構建職業文化的三個時空(課堂時空、校園時空、社會時空),形成職業元素豐富、職業特色鮮明的文化場域,助力培育職業勝任力強、深受企業歡迎的人才。
(三)校園文化建設的人文化
社會參與素養是指學生作為社會人融入社會處理涉及自我和社會關系問題時應具有的核心價值觀、實干擔當、實踐創新等品格和能力。學生社會參與素養的形成,要求校園文化具有豐富深厚的人文精神,使學生在人文實踐、體驗、感悟中涵養人文情懷,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對人誠信友善,善于團結協作,勇于社會實踐創新。
人文是一種對人生價值意義以及人類命運的關注和思考,學者稱其為“一種無我無私的態度,一種社會關懷以及對生活目的與生命意義的意識。”[5]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人文化,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參照,通過理念、物質、制度、行為等具體途徑,大力實踐社會主義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黨和人民在偉大的斗爭中形成的先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尤其是在當前思想多元、價值多元的網絡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因涉世未深,思想觀念容易受到沖擊,亟需加強校園文化的人文精神建設。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實踐路徑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訴求,高職院校應從精神、物質、制度、行為等層面,構建文化理念、載體、機制、場域,樹立生本化、職業化、人文化等系列文化品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
(一)構建富于“自主精神”的學習生活文化
高職院校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未來”理念,營造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校園文化氛圍。在價值理念層面,結合校情院(系)情,提煉關于自主學習、健康生活的理念,樹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批判學習、創新學習”“時間管理、健康管理、情緒管理”等觀念。在環境層面,優化設計校園網站、微信公眾號、宣傳櫥窗、主體形象墻等媒介,嵌入滲透有關自主學習、健康生活的價值觀念、標識觀念;通過利用現代化信息網絡技術平臺,大力建設翻轉課堂、云課堂,營造線上線下融合的深度學習環境氛圍。在行為層面,要常態化、高質量開展演講大賽、辯論大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文化大餐中培養訓練開放思維、辯證思維、邏輯思維;要大力開展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態教育,舉辦校園感動人物評選、生涯規劃大賽、“精管善理講壇”、宿舍管理文化節、心理健康文化節等活動,強化學生樂學善學、精管善理、自主發展的思想自覺和行動。
(二)構建富于“工匠精神”的就業創業文化
在精神層面,要積極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根據學校和專業特點,提煉“敬業、專注、堅守、創新”等工匠精神內涵特質;大力宣傳弘揚“守紀、勤奮、競爭、合作、創新”等企業理念,使之成為學生行動指南。在環境層面,在校園內規劃建設就業創業文化廣場,以及職業展演、職業應聘、職業指導等功能一體化的現代化職業指導工作場所,營造職業文化情境;利用校園空間,展示企業的文化,“使學員較早地了解到企業的文化,培養學員的‘親商’意識,而且可以讓企業未來走進校園舉行人才招聘時有賓至如歸的感覺”[6];整合各種媒體資源,在充分利用教室、實訓室、宣傳畫冊、櫥窗、標語、報紙等傳統媒介的同時,精心打造校園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APP等新媒體平臺,大力宣傳能工巧匠的奮斗精神和工匠情懷,建設“工匠情懷”場域。在制度層面上,引入借鑒企業的管理方法,如末位淘汰制和“5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管理等;建立實施大學生創業素質學分認定制,健全創業項目孵化機制,在校內校企合作建立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實行創業項目雙導師制(學校導師、企業導師),培育學生創業精神、創業能力和創新意識。在行為活動層面,廣泛深入開展“職業活動周”、“科技文化節”等文化活動,讓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學習生活環境;開展素質拓展、團隊建設、模擬招聘、“百名就業之星”展覽等企業元素鮮明的文化活動;舉辦創業指導論壇、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創業引領行動、創業項目推介交流會、創業成果展等“創”字系列文化品牌活動。
(三)構建富于“家國情懷”的社會實踐文化
首先,以黨建文化為引領。黨建文化建設符合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需求,能更好地提振校園人文精神,引領先進文化。在價值層面,要學習、樹立和弘揚黨建文化中的思想組織觀念、行為價值觀念、標識觀念。在環境層面,將黨建文化融入校園環境、視覺環境設計,運用現代化的光、電、影等科技手段,打造黨建文化平臺,建設黨群服務中心、黨員工作室、黨建文化墻等,進行黨徽、黨旗、黨的重要思想和價值理念、黨員先進事跡的呈現,實現黨建文化的直觀體現;在學生食堂、學生宿舍公共區域開辟空間,嵌入式建設“黨員之家”,設置學習區、展示區、服務區等區域,營造黨建文化氛圍。在行為活動層面,深入開展黨的紀念活動儀式、黨員政治生日、黨組織主題實踐、黨建文化節、社會公益活動等,讓學生在學思踐悟中提高思想境界。
其次,深化社會實踐文化建設。在精神層面上,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提煉豐富校訓、校風、教風、學風中的人文內涵,增強學生實干為民、擔當奉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物質層面,開辟合適的校園內外空間,如在廣場、宿舍公共區域、合作企事業單位等,加大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平臺建設力度,為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供條件;在機制層面,實施大學生社會實踐學分制,推行社會實踐培養學分,規范培養載體,完善考核機制,促進學生參與素養提升。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和歷史文化,在校內建設一些人文景觀設施,如文化長廊、雕像、雕塑等,并深入挖掘和宣傳蘊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在行為層面,通過“名人名師名匠”大講堂、文學名著朗誦、“真人圖書館”、“閱讀沙龍”、“時政論壇”等載體,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厚植家國情懷;通過組織開展社會調查、“三下鄉”、公益實踐等實踐活動,讓大學生深入到社會、生活、農村、街道、工廠,在體察社會問題、思考社會問題解決方案中強化社會擔當精神。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3]劉襄河,孔江紅.新時期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5).
[4] 陳秋明.文化育人的獨特價值[N].光明日報,2017-01-19(14).
[5]郭為藩.人文主義的教育理念[M].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10.
[6]孫海泉,吳優芬.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企業化與人本化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5(36).
責任編輯 ?韓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