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旭
摘要:《機械制圖》是機械專業十分重要的一門基礎性課程,不僅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同時也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實踐操作能力。然而現階段《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依舊沿用傳統教學模式,存在教學體制落后,缺乏創新性、理論與實踐教學未能夠充分融合、人才培養標準與企業需求相脫離三方面問題,為了提高《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效果,將“工學結合”融入到教學改革中,從優化教學體系,積極引進新型教學模式、重視實踐教學,強化學生實踐操作水平、明確人才培養標準,保證與企業需求相吻合三個方面進行。
關鍵詞:“工學結合”;《機械制圖》;教學改革
0 ?引言
機械制造行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伴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機械制造專業人才需求標準逐漸增高,要求高校培養出的人才能夠具備良好的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技能。《機械制圖》是高校機械專業學生必須要熟練掌握的一門基礎性課程,在提高學生機械專業水平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機械制圖》課程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包含的知識點也較為繁瑣,加上許多初學《機械制圖》的學生不具備很好的空間想象能力,對三視圖等基本繪圖方法不了解,在進行《機械制圖》課程學習時感到異常困難,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機械制圖水平。
“工學結合”是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的教學方式,實現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事物,讓學生能夠較為容易理解和掌握機械制圖知識,增加學生對機械制圖知識學習興趣。為了更好的促進“工學結合”與《機械制圖》教學改革的相互融合,本文分析了現階段《機械制圖》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改革策略,確保《機械制圖》課程能夠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1 ?機械制圖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為了更好的了解《機械制圖》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筆者對多個院校《機械制圖》教學現狀進行實地考察,從中總結出了影響《機械制圖》教學品質的因素。
總體來說,大部分院校在開展《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時還是沿用傳統教學方式,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未實現質的改變,課程教學安排也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在進行實踐教學中也無法對資源進行科學配置,從而導致教學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教學體制落后,缺乏創新性
在以往較長時期的教育事業中,我國一直使用應試教育模式,盡管目前教育部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但是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院校在開展《機械制圖》課程時還是沿用傳統教育方式,老師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利,獨自掌控課堂教學內容與進度,學生只能進行認真聽講、做好筆記,此外,老師課堂教學內容主要以課本知識以及教學大綱為主,一些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直接照本宣科,教學過程中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在這種“滿堂灌”教學方式下,學生的學習過程較為被動,無法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更多是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識點,無法理解其中的內涵與本意。
而機械行業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顯然現有的教學模式與該理念相反,不能夠促使學生全方位發展,也不能夠培養學生的實操作能力以及空間邏輯水平,影響了學生的未來長久發展[1]。
1.2 理論與實踐教學未能夠充分融合
機械制圖課程是一項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學生不僅要能夠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同時更要學會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操作中,這樣才能夠具備一定的機械制圖能力。然而,從現階段院校《機械制圖》課程開展現狀來看,大部分院校都沒有重視開展實踐課程,也沒有充分認識到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2]。一方面,一些院校的老師自身缺乏良好的實踐經驗,無法在實踐教學中給予學生較好的幫助;另一方面,由于院校教學設施不完善,《機械制圖》課程實踐場所無法滿足各個實訓項目開展要求,一些設備比較老舊,缺乏必要的維護與保養,使用性能較差,一些院校還沒有設立專門的《機械制圖》實訓場地,也導致了學生實踐效果較差。
1.3 人才培養標準與企業需求相脫離
伴隨著社會信息化以及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社會對人才的渴望越來越迫切,可以說21世紀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國教育機構開始重視教育改革,提高院校人才培養質量,高校是培養高技術人才的重要場所,必然要肩負起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3]。
然而,現有的院校《機械制圖》課程教學很少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與頂崗實習機會,一些院校開展了實踐教學,但是缺乏與理論知識的相互融合,無法取得較好的實踐效果,同時人才培養過程沒有建立符合社會需求的培養標準,人才培養體系與內容較為簡單,將提高學生理論知識儲備與完善學習思維作為培養目標,不能夠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操作技能,造成培養出的學生與企業實際人才需求懸差較大,不利于學生將來職業發展。
2 ?“工學結合”下《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2.1 優化教學體系,積極引進新型教學模式
傳統的《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模式存在較多的問題,教學講授以課本內容為主,老師也在教學中充當主導者,學生學習非常被動,無法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學生無法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不能夠對知識做到靈活運用與舉一反三。
在工學結合背景下,加強對《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結合現代化先進教學手段與思維理念,實現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彌補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此同時老師根據實際的課程教學內容選取適宜的教學模式,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教學主體從老師轉移到學生身上,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增加老師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及時獲取學生學習的訴求以及學習中存在的疑惑,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每一個知識點[4]。
此外,重視《機械制圖》課程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中老師采用合理的方法與手段教導學生如何應用理論知識,實現理論知識向實踐操作的轉化,讓學生能夠徹底認識和吸收知識的本質與內涵,明白《機械制圖》課程教學的重大作用,從而促使學生能夠獲得全面發展。
2.2 重視實踐教學,強化學生實踐操作水平
相比較于其它課程,《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一方面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也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實踐操作能力。然而,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院校均沒有重視并開展實踐操作課程,無法很好的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有機融合,造成學生也不具備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操作中的能力,不能夠充分體現出理論知識的學習價值以及實踐指導意義。所以,要擺脫這樣的困境,院校需要積極引入“工學結合”思想,融入最新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對《機械制圖》課程內容進行深入分析與歸納,實現教學內容重點與難點知識的提取,不斷彌補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弊端。
在實施新型教學模式時,要將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培養放置在第一位,圍繞此教學目標積極進行院校實踐教學設施的完善與更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機械制圖實訓場所以及練習平臺,融入小組學習模式與合作學習方式,不斷提高學生實踐操作水平,保障學生能夠獲得全面發展[5]。
此外,院校必須要能夠充分認識到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的重要性,是開展“工學結合”的基礎與前提,更是充分發揮“工學結合”教學優勢的有力保障。老師在開展《機械制圖》課程時,深入探究專業課程建設真實要求,積極開展企業人才需求標準調查活動,根據各個院校實訓場地與設施建設情況,致力于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與責任心,以此為基礎建立健全的《機械制圖》課程教學體系,給予學生全方位教學,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6]。
2.3 明確人才培養標準,保證與企業需求相吻合
為了促使《機械制圖》課程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院校必須要對現有的教學體系進行改革與完善,在實際改革過程中,院校要以長遠的眼光審視問題,積極將“工學結合”思想應用到教學改革中,深刻認知企業實際人才需求標準,將學生就業作為各項教學工作開展的重點,發揮“工學結合”應用價值制定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標準,從而保證建立的新型教學模式能夠符合現代化人才培養需求,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以及實踐水平,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的本質,做到知識的靈活運用與舉一反三,在學習過程中練就一技之長技術,確保學生在畢業后能夠尋找到滿意的工作并快速融入到工作崗位中,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在自身的職業生涯中獲得更好的發展[7]。
3 ?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機械制圖》課程教學存在教學體制落后、理論與實踐教學相脫離以及人才培養標準與企業需求不相符三方面問題,在“工學結合”思想引導下,從完善教學體系、增加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以及明確人才培養標準三個地方進行課程教學改革,保證培養出的學生具備良好的實踐能力,能夠符合現代化企業人才需求標準。
參考文獻:
[1]司開妹.《機械制圖》工學結合教學案例分析——模柄零件圖的識圖與繪制[J].中外企業家,2015(03):144,154.
[2]劉建英,王新莉.《機械制圖》課程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以河南工程學院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32(10):123-125.
[3]解繼紅,杜勇,曲曉華.“中國制造2025”視域下機械制圖“三位一體化”教學改革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4(08):139-143.
[4]魏勇.技校機械制圖與AutoCAD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職業,2015(05):39.
[5]張尕琳.新形態一體化教材建設的教學適用性探索——以“機械制圖”課程教材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7):50-53.
[6]丁喬,張孟玫,李茂盛,孫軼紅,韓麗艷.以學生為中心的機械制圖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圖學學報,2018,39(02):362-366.
[7]章紅萍.基于工作過程的《機械制圖與零部件測繪》課程設計與開發[J].冶金管理,2019(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