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鳴


摘要:隨著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金融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到來,為我們國家的人民的理財行為以及企業民間借貸形式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在“互聯網+金融”改革的浪潮里P2P作為一互聯網的發展和民間借貸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金融模式,曾在我國掀起了一場金融革命浪潮,那么本文就針對P2P的興衰進行了探討,從P2P借貸雙方風險博弈的角度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P2P;借貸雙方;風險博弈;分析
1.研究背景
中國的P2P市場從2007年初創至今,我們將其分為萌芽期、野蠻生長期、備案初期與備案后期四個不同的階段?;ヂ摼W金融的出現是時代的產物,是伴隨著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而出現的新金融業態,從誕生之初,就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以P2P網貸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之所以能夠得到一定的普及的發展主要是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企業貸款難以及個人資金需求的問題,國家自然是給予了諸多市場利好政策。中國國內網貸行業的監管雛形始于2015年7月18日由央行聯合多部委制定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綱領性文件——《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伴隨著整個中國金融體系從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的轉型大潮,尤其體現在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中十分顯著。P2P行業的發展比實體資本擴張速度更快,隨著我國對P2P的監管越來越嚴格,越來越多的P2P公司因為自身的風險漏洞較多從而退出了舞臺。
2.P2P的概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的發展,加上國家對“互聯網+”政策支持,互聯網的連接作用使得數量眾多的借款者和放款者能建立跨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極大擴展點對點借貸關系的發生范圍,基于互聯網的P2P 借貸應運而生,網絡借貸變成一個司空見慣的事,P2P即點對點借貸,或者人對人借貸,以通過平臺的方式實現。平臺的盈利點在于從中扣除一定的服務費,管理費,來達到盈利的目的。
3.P2P行業構成及現狀
P2P網貸行業的借款人由個人和企業構成,個人借款人根據是否有抵押物分為個人信貸和個人抵押貸,其中個人信貸主要指的是沒有抵押物的個人貸款,包括消費分期、信用借款等;個人抵押貸包括車抵貸、房抵貸、藝術品質押等。平臺資金池來自那里呢?研究發現,大部分是發假項目融資標的方式,進行到期資金兌付。也有些是線下私募基金與線上平臺聯動,已成為P2P平臺普遍采用的模式。
P2P興起于歐美國家,2007年我國第一家互聯網P2P借貸平臺“拍拍貸”成立,從歷史發展來看, 2006-2011年是P2P的萌芽期,2012—2015年進入野蠻擴張期,平臺數量和交易額以最快的速度遞增,2016年至今則是P2P的整頓規范和清退期,截止2020年11月,全國范圍內的P2P在線借貸機構的實際運營已從高峰期的約5000家降至目前的3家。年交易規模約3萬億元,壞賬損失率很高這里面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為什么大量的P2P倒閉呢?
4.我國P2P平臺借貸雙方風險博弈要素
4.1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博弈
P2P 網絡借貸平臺的逆向選擇體現在資金需求方上,即借款人。在發布借款需求時,借款人對自身的經濟實力,還款能力和資金投入狀況很清楚,而放款人由于時空的限制,無法獲知和辨別借款人的真實信息,這樣信用等級低,融資困難的借款人,極有可能掩飾真實信息,高估自身信用,以此降低借款利率。而道德風險主要集中于貸后的資金運用,放款人無法獲知借款者資金實際使用方向,存在道德風險問題。
P2P網絡借貸中有3類借款人信息,包括個人征信記錄A類,社會網絡產生的B類信息,以及借款人發布無法驗證的C類信息;A類信息主要包括債務收入比,信用等級,有無違約記錄和借款歷史等。B信息:借款人年齡,性別,學歷,支付利息意愿等,一般網絡平臺都是通過B類信息來彌補A類信息的不足,C類就是網絡碎片化信息如網絡評論,朋友圈等。隨著放款人對信息的收集,逐步推斷借款者信息品質總結經驗,加上大數據技術的運用P2P平臺的“次級”借款人必然受到排擠,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現象”,然而事與愿違。
4.2無中介借貸雙方博弈
就算沒有P2P平臺人們生活中借貸也是普遍現象,假定無第三方中介參與,借款人和放款人都是理性人,雙方也不存在任何的共謀,分析所用的變量表示如下:
L表示貸款額;i表示放款人將資金出借給借款人的貸款利率;R表示銀行存款利率;B表示項目收益。這是簡單的博弈環境,從借款人的角度進行博弈分析,當放款人選擇放款時,借款人選擇還款的收益為B-Li,選擇不還款的收益是B+L, 因為B+L>B-Li, 所以理性人選擇不還款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放款人選擇不放款,還款與否都是為0。
從放款者的角度分析,當借款人還款時,放款人選擇放款的收益L(i+R),當借款人不還款時,放款人放款的收益-L(1+R),在不放款時,放款人收益相同,而不放款時收益就是L(1+R), 所以理性的放款人會選擇不放款,雙方的博弈如下圖:
放款人和借款人的博弈矩陣
項目 借款人還款 借款人不還款
放款人放款 L(i+R),B-Li -L(1+R),B+L
放款人不放款 LR,0 LR,0
模型的策略納什均衡放款人不放款,借款人不還款,雙方收益(LR,0),這顯然不是帕累托最優,對雙方而言最好的結果應是放款人放款,借款人還款,但是由于這組策略不符合納什均衡,所以無法出現。
但是現實中可以依賴法律的正式契約,以合同的形式規范雙方行為,雙方義務權利明確,執法有效。遺憾的是現實中大部分人缺乏法律意識,并不會很好的執行合同,所以才會出現新聞出現的暴力催貸事件。最新國家最高院解釋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在每月20日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為標準,作為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取代原規定中“以24%和36%為基準的兩線三區”的規定,這樣子大幅度降低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
4.3引入第三方平臺下的雙方博弈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財富有了相當的積累,然而缺乏合理的投資渠道,在互聯網+華麗外衣下,原來投融資,小額貸款公司發展到線上,越多的平臺提供民間貸款業務,甚至是你能提供身份證,就能貸到錢。
以下我們引進第三方平臺做最新假設,放款人掌握的信息雖然不充分,但是可以根據P2P 平臺建立的評價制度,對借款人提供或收集的A,B,C類信息進行分類,分為高風險和中風險,低風險3種類型。并且只對低風險的放款,中風險限制額度,高風險的拒絕放款。P2P 會根據借款人的信用記錄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比如優惠的利率和貸款額度提額,這里判斷借款人的高風險概率為H, 低風險的概率為1-H, 用w表示借款人是否違約帶來的影響系數,履約還款獲得獎勵Aw,違約則損失Aw。
根據借款人和放款人之間的博弈收益矩陣可以得知,
對放款人而言:
放款的期望收益為:(1-H)[L(i-R)]+H[-L(1+R)]= -HL+Li-LR-HLi
不放款的期望收益為:LR
放款收益大于不放款收益時,放款人選擇放款:H<(i-2R)/(1+i)
而對于借款人來說:
還款的期望收益為:LAw+(1-H)(B-Li+Aw)=B-Li+Aw-HB+HAi
不還款的期望收益為:-LAw+(1-H)(B+L-Aw)=B+L-Aw-HB-HL
當還款期望收益高于不還款期望收益時候,借款人選擇還款得:H>(L+Li-2Aw)/(Li+L)
綜上:
只有當(L+Li-2Aw)/(Li+L)<H<(i-2R)/(1+i)時,放款人和借款人博弈為放款和還款,公式可得知,隨著Aw的增大,H 的范圍也變大,Aw 就是P2P 的激勵懲罰機制,P2P平臺的制度越有效,就越能促進平臺的順利發展。
4.4隱形的博弈
通過上面對借款人和放款人,在平臺介入下雙方進行利益博弈分析,引入激勵機制可以使博弈雙方的交易順利進行并且可能發展為重復博弈。為什么P2P如今發展基本走到了盡頭,這里涉及極其復雜的問題,主要在平臺運營方面受到了國家更加嚴格的監管以及參與方的道德風險等因素眾多,那么在P2P借貸雙方的隱形博弈中我們主要來分析下道德風險導致的P2P的覆滅。
在P2P網絡借貸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跑路"事件頻頻爆發,平臺道德風險嚴重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和P2P行業發展.如果P2P網貸平臺未嚴格審查借款人的真實身份致使借款人發布虛假借款信息,或者為多收手續費默許、縱容借款人以虛假身份發布借款信息,然后借款人將借款用于投資股票、房地產或者以更高的利息轉貸給他人,同樣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對普通的借款人而言也是存在道德風險,就是用后面的貸款還前面的,最終本金和利息越滾越大,到無法承擔償還能力只能選擇不還;“e租寶“事件就是P2P行業里的一個典型案例。
圖一 e租寶平臺現金流情況
而“e租寶“這種平臺現金流情況可以明顯地看出,平臺自身擔保除了明顯的平臺自身對投資項目進行本息或者本金保障外,與平臺有利益相關的企業、公司進行擔保的都歸到平臺自身擔保里面。這種擔保模式的風險比較高,自己為自己擔保,基本就相當于是沒有擔保。
5.總結
本文系統分析了互聯網金融中最主要的業態之一P2P網貸行業在中國國內的發展,以及風險特征和借貸雙方風險博弈要素。P2P業務參與方為了各自利益涉及多種博弈,在沒有做好風控的基礎上又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多重風險,特別是P2P行業的道德風險截止到目前來看是其導致走向覆滅的關鍵因素。一系列的風險問題為P2P行業的發展埋下地雷隨時引爆,最終也必然走向衰亡。
參考文獻:
[1]沖虛.光怪陸離的P2P網貸 [EB/OL].https://zhuanlan.zhihu.com/p/19705031?refer=lawgeek? 2014年10月15日
[2]范小云.互聯網金融[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8.
[3]張揚.站在金融之巔[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12.
[4]熊義杰.現代博弈論基礎[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