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鞏固
【摘 要】設計教育是對學生的基礎性教育,也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教育中我們重視對人才的培養,但是應該更注重對創新人才的培養,重視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有審美的能力,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素質,使他們成為有用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思維;發散思維;創新思維;審美想象
素質教育作為21世紀的創新,不單單強調形式的創新,更是內容的創新,更多的是創新思維的開拓。
一、重視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設計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藝術創造并非易事,,當讓學生創作時,學生會說:“我什么也畫不出來,”“太難了”,“還是改網上的吧”出現這種狀況,原因之一就是長期以來,學生缺乏想象力的訓練,發展下去,只會使學生變得墨守成規,將來離開書本,離開學校,離開老師將是一事無成的人。
(一)想象的動力
審美想象的培養是創造的前提。創造需要勇氣,需要有一定的氣氛烘托,在創造活動中,有學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學嘲笑,更怕得不到老師的認可,因此,提倡學生有創造意識,就要求老師敢于表揚標新立異的同學,尤其是在批改作業時,不要以干凈規矩為唯一標準,要看誰的作品不落俗套,有獨到之處,體現自己的個性,誰的作業才是最好的作業,成功的作業。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先調動其情緒,事實說明:越是學生熟悉的,喜歡的事物,學生越能積極參與,情感不僅激發學生創造的愿望,而且學生還會將極大的熱情再現在作品之中。
(二)用發散思維的方式去想象
在設計中,習慣性的思維程序往往會束縛人,使思路閉塞,思想僵化。因此,我所上的每一節設計課,都告訴學生不要急于完成作業,而是先圍繞題目,盡可能多的去設想,比數量,看誰的想法最多,最有獨到之處,如山水寫生這一節課,我要求每個學生畫草圖,有的學生一口氣畫出五、六個,有的畫出三、四個,而有的學生按部就班的照抄了教材上的作品,無論多與少,此時學生打開想象的閘門,毫無顧忌的畫所想、所見、所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步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在對于畫面著色的這一部分,我引導學生從光學的角度看,告訴他們不只是看到什么顏色就畫什么顏色,只要畫面需要,什么顏色都可以去畫,以此類推,學生敢于用多種手法表現事物,表現內心的情感。事實說明:發散性思維對擺脫習慣性思維的束縛很有益處。
二、培養創造思維能力的情景
(一)在寫生課中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實踐性強是設計學科教學的重要特點,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學生創作的源泉,學生新奇的想法來源于時間,創造思維的萌發,更取決于學生頭腦中接觸過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在石膏像教學中,應根據學生不同的感受因人而異,加進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去畫自己的感受,表現情趣,加強藝術感染力,這樣的效果是,全班幾十人的作業,一人一樣。共性中有個性,藝術大師潘天壽說過:“藝術不同于自然,”在談到藝術特征事,魯迅曾說過:“人物的模樣也一樣(指文學中描寫),沒有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的起來的角色。”(魯迅全集第四卷394頁)有的同學用結構方法表現;有的用明暗。寫生提供了創作的源泉,經過藝術概括,去粗去精,創造出的是比現實景象更有個性,更為鮮明的形象。
(二)鼓勵創造思維
設計創作的源泉是生活,設計形象自然也大多是現實生活的形象的反映。在設計教學中我們應該讓學生大膽的去嘗試他們想要表現的東西,并對學生的奇思妙想加以鼓勵,把他們看作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表現出很崇拜他們,樹立他們敢于創新的自信心,讓他們放下一切“包袱”來開啟創新的大門。無數事實說明:設計課上單一臨摹,長期反復,只能使學生成為知識積累型的人才,不能讓他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所以我們更應該鼓勵學生敢想敢做。
三、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如果我們在設計教學中堅持以大綱為指導,遵循教學的實踐性、直觀性、藝術性、創造性的學科特點,我們就可以做到,培養有審美情趣、積極向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材。
堅持寫生的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敏銳的觀察力,靜物寫生,石膏寫生,人物寫生,使學生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了解了景、物、人的自然形態、結構、比例、透視,這種觀察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各學科教學中,能夠準確地、敏銳的、快速的記下事物的典型特征。不少學生反映,形象思維能力強的同學,在生物課、地理課、幾何課上占據優勢。
堅持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創造能力,藝術學科的教學中,作業也好,作品也好,不可能只有一個答案,也不因智商高低而決定優劣,正是具有這種優勢,促進了創造性活動的進行,發散性思維使人思維活躍,浮想聯翩,心腦開闊,情緒樂觀,在這種思維活動中,伴隨著創造奇跡的出現。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美育是以一系列獨特的教育手段觸及人的情感的深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只要我們堅持用發散思維的手段訓練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顯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教師自身素質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主導作用,是因為教師擔負著在知識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的責任,使學生再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盡可能少遇困難,少走彎路。好的教師應通過儀表、語言、板書、范畫、演示、輔導、評定成績等一系列活動得到學生的信任與尊重。同時,教師要通過對學生的感情,情感上的交流影響感染學生進行創造思維的活動,試想:面對一個冷冰冰的教師,一個不負責任的教師,學生怎敢各抒己見呢,在課堂上,教師要以一個探求者的身份出現,對有些問題,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們一起來琢磨”。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性。
教師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首先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創造者,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要不斷探求新的教學方法,創造出富有個性的、獨特的、新穎的教學方式,力爭使更多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現代社會,發展很快,要不斷學習,不斷獲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觀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藝術創造,教學中的青春活力。
除了教學,教師還要大量創造自己的作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斷充實自己,凡是要求學生完成的作業,教師一定先嘗試一下,試圖從多方面,多種途徑去考慮,對隨時涌現的想法,只要有價值,就要付諸實踐,這樣既可鍛煉自己的創造思維能力,也可以對可能出現的教學效果有所預見和設計。
創新教學的開展,要求教師時刻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不斷探索與自省,全方位的設計課程教學的過程。教師要轉變觀念,由知識的占有人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習的人,教師的知識和經驗成為學生可利用的資源之一,教師的任務由過去單純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啟發誘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與信息的優化選擇為主。因此只有教師認清信息時代的教育要求,從思想上認識到創新教學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才能落實到行動,從而在課堂上進行適應新形式的創新教學。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能力是知識經濟時代的評價人才的最高標準,要讓學生適應經濟時代的發展和競爭,成為新時代的人才,就必須在課堂上進行創新教學,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為培養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人做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魯迅全集》第四卷 39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
2、《把心靈獻給兒童》.蘇霍姆林斯基(前蘇聯). 紅旗出版社譯著.
3、《中國教育百年》 .瞿葆奎.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