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洪恩 袁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各類學校應創建一批教育效果顯著的“課程思政”示范課,引導各學科教師充分挖掘和利用課程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高校課程教學尤其是公共體育課承待打破長期以來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承待在當前“大思政”格局下,靈活調動體育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實現思政教育與高校體育課堂和課外的有機融合。
1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實施課程思政同向育人策略的優勢分析
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體育教學可以有效地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提高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體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中實施課程思政是高校實施體育教學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高素質人才、開展素質教育的必然途徑。體育課程包含豐富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德育資源,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而且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起著重要的作用。體育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一致,在課程中加強體育精神的挖掘和教育,對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和健康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
2 高校公共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四個維度分析
2.1學生維度—學生對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相關性認知度
上述圖表從學生維度闡述58.57%的學生對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關系緊密度認知不足,其中24%的學生明確表達出體育選課只是重視學分,另76%的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或是被動性接受學習或是完全缺乏對體育與思政的相關性認知。
2.2課堂維度—在課堂學生對教師對不同思政內容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期待程度
上述圖表從課堂維度闡述學生對不同思政內容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期待程度,60%的學生傾向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采用典型事例教育法,其中41.43%兼選榜樣示范法;在責任意識、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培養上,50%的學生傾向比賽法,其中31.43%兼選游戲法,與學生在規則意識的數據選擇上相似;而在堅強、勇敢的意志品質培養上學生傾向差異較大,另一方面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學生期待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2.3教師維度—相關層面阻礙教師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育人
上述圖表從教師維度闡述41.94%的教師欠缺在教學目標設定上嵌入課程思政理念意識,其中38.71%或是該校管理層面不要求或是缺乏相關指導培訓;在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活動落實中,48.39%的教師缺乏相關指導培訓,另有35.48%的教師欠缺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意識;在教師教學評價跟進上受相關層面影響差異性顯著。
2.4課下維度—校園體育文化活動開展現狀
從總體現狀分析,高校公共體育課思政功能并沒有得到最大化的應用,高校在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管理層面和指導培訓方面缺乏了對課程思政同向育人重視度。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對體育課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落實和教學評價中忽視了體育的思政功能,重技能輕育人,缺乏融合意識,教學方法單調,內容枯燥,評價考核體系不完善。
3 探索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同向育人新策略
3.1 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意識、道德修養以及言傳身教能力
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過程,在‘三全育人’大格局過程中,強化每一位教師的立德樹人意識,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體育教師應自覺提高自身的課程思政意識,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教學與訓練中要保證言辭和行為的健康、優雅,應以嚴謹的教學態度,身先垂范、言傳身教。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儀表教態、語言行為等影響和教育大學生,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給大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3.2在教學目標中嵌入思政理念,構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及“思政目標”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項目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文化內涵,網球運動最初起源于英國紳士的運動,教師可通過傳授網球文化與禮儀,培養學生優良品質。技能目標—教師通過提高學生體育運動的技能技巧, 在強身健體的同時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習慣、合作與交往能力。思政目標—是通過“項目品德”教育,網球比賽中采用 “信任制”比賽規則,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品質;在傳統武術教學中,通過傳授學生中國傳統文化,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
3.3拓展各專項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內容
體育各專項課程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情感、責任意識、合作意識、競爭意識、社會適應能力、規則意識和堅強、勇敢的意志品質等思政元素。在傳統“武術”項目課程中,通過武術教育和武術課程充分挖掘武術中的思政元素,將“武術”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愛國精神、理想信念、集體主義精神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力量。技能主導類隔網對抗性項目對學生的體能有一定要求,教師需要人為增加負荷深度與強度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技能主導類同場對抗性項目團體運動教學中可培養學生的奉獻、團結精神以及比賽中尊重對手、遵守規則、尊重裁判的社會交際能力。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項目加強審美教育,使學生在練習中感受美的形體、陶冶美的情操,同時引導學生發現與體驗此類運動所配樂曲的音律之美,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體能主導類項目在800米或1000米的耐力跑中,體育教師就學生因氧氣不能充分供應身體所需而出現“極點”的現象,鍛煉學生頑強的意志;同樣在跳高、跳遠等項目中,學生經常會失敗,教師應鼓勵學生不怕失敗,反復練習,堅持不懈。
3.4體育課程教學方法中嵌入思政理念
教師通過競賽評比和比賽法相結合來培養學生責任意識、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進行思政理念的嵌入,籃球教學中通過對學生加以組織, 使學生能夠以“對抗賽”的形式,來參與進其中,不僅能夠將學生的勝負欲激發出來,同時讓學生在組織比賽和擔任裁判員的過程中培養其規則意識、團隊合作意識。典型事例教育法、榜樣示范法教學法在乒乓球教學中的運用,教師可以對我國乒壇內著名的乒乓明星事跡進行分享,不僅可以對學生的體育運動意識進行強化,還能夠對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進行培養。對體能、技能差學生進行鼓勵培養自信,在800米或1000米的耐力跑中教師通過語言激勵法來鼓舞學生完成任務,培養堅強、勇敢的意志品。體育以特有的方式促使學生建立競爭與協作的意識,而這種意識對其日后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大有裨益,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3.5過程性評價體系中融入思政元素
過程性評價體系側重于評價的作用,并貫穿于體育課程教與學的全過程。通過測定指標和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學生更清晰地認知自己及教師更客觀地評價學生。體育教師可在日常教學評價中增設思想政治表現和學習態度的評價,并將其納入考核成績,包括學生體育課堂上的學意表現、課外參與體育活動的行為表現以及態度表現評價,如克服困難、挑戰自我、堅持不懈、尊重他人等。使評價體系向人文素質、修養等方向適度延伸,逐步引導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6課外體育實踐雙層面嵌入思政內容和理念
(1)打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
高校可開展體育教學的比賽、體育節和體育周等一些體育系列的活動,從而營造出良好的體育氛圍,在體育活動地開展中來對課程思政內容和理念進行滲透和引入,這樣就能夠營造出良好的思政校園環境,同時在一系列的體育活動中能夠為課程思政工作地開展提供載體,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在活動中使學生自制晨練、定期參加社會公益服務活動等,旨在通過意志力訓練、人格體能鍛煉、社會實踐能力訓練、團隊協作能力訓練等來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2)承辦大型體育賽事,充分拓展思政教育的現實載體
大型體育賽事具有思想建設和情感塑造的作用,高校應積極承擔國內外大型體育賽事,并以此為教育契機,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學生在觀看國家隊和外國球隊的比賽過程中,感受中國球員揮灑汗水、辛勤工作、收獲榮譽的過程,體會愛國主義和奉獻精神的本質。同時學生在志愿期間,也能感受到轉播臺工作人員專心致志對競賽場面觀察取景,國際裁判始終如一進行嚴謹的賽事判斷,各球隊隨隊隊員全心全意為場上伙伴保駕護航,各國球員奮力拼搏為體育精神和國家榮譽而戰。
4 結語
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體育教學是高校實施體育教學目標的必然要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體育教師應自覺提高自身的課程思政意識,大力挖掘所授體育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德育資源,創新日常體育課程教學方法,從課內課外兩個方面和師生四個維度有機將思政教育融入體育教學全過程,凸顯體育與課程思政的同向育人功能,為培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出應有的貢獻。
課題:東北石油大學教學改革課題 SJGY20190104
通訊作者:袁紅
(作者單位:東北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