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
摘要:高本協同育人是職業教育改革與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本文以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例,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職業資格三個方面分析了高職和本科的差異,提出了高本協同育人的三個建議。
關鍵詞:高本協同育人;課程體系;分層培養
0?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教育部發布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做好了職業教育體系的頂層設計,搭建了職業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明確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量化目標。
近年來,全國各地高校紛紛進行了各種形式的高本協同育人的研究和實踐。目前,較多省市的高本聯合培養仍然以專升本的形式。筆者通過調研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高職)以及對口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對高本協同育人進行了探索。
1? 高職與本科的差異
1.1 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面向裝備制造企業,從事機電一體化設備的安裝、調試、操作、維護和修理,車間生產管理和技術更新改造,機電一體化設備的銷售和研發等工作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本科院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機械工程和電子工程的基礎理論和技能,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領域內產品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定位在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職業崗位主要定位于設備裝調、操作運行、維修維護、技術改造、生產管理等;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則定位在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職業崗位主要定位于產品設計、開發研究、生產管理等。
1.2 課程體系
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和本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課程體系存在較大的差異。
1.2.1 主干課程
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主干課程有機械工程圖繪制、計算機輔助工程圖繪制、機械零件精度標識與檢測、機械傳動裝置設計、數控機床操作、電工和電子電路的分析與應用、電機拆裝與修理、機床電氣線路的裝調與維修、液壓與氣動系統的安裝與調試、可編程控制系統的安裝與調試、自動生產線的安裝與調試、單片機控制系統的設計與制作等。本科院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主干課程有機械制圖與CAD、機械零件、機械原理、CAD/CAM軟件應用、機械工程材料、機械制造技術、互換性與技術測量、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電傳動與控制、液壓與氣壓傳動、電工電子技術、數控技術、可編程序控制器等。
從主干課程的設置可以看出,高職偏重于從事設備裝調崗位的安裝調試能力和操作維修能力的培養,本科偏重于從事設計崗位的機械設計基礎知識和能力的掌握。這些與高職和本科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一致的。另外,高職沒有開設機械工程材料、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等專業基礎課,說明目前高職院校存在“忽視基礎,只重技能”的情況,這導致高職生在工作崗位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弱,對以后的提升和發展有較大的限制。
1.2.2 實踐課程
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實踐課程有機械零件測繪、萬用表的裝配與校準、開關電源的安裝與調試、機械零件手工制作、機械零件普通加工、可編程控制器綜合運用、維修電工實訓及鑒定、數控實訓及鑒定、自動生產線實訓、畢業設計、頂崗實習等。本科院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實踐課程的有機械制圖測繪、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機械制造課程設計、電工電子實訓、金工實習、機電傳動與控制課程設計、機床維修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
從實踐課程的設置可以看出,高職實踐課程較多,體現了技能訓練的重要性;本科實踐課程相對少一點,也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總體來說,高職和本科在實踐課程方面存在較大的重合度。
1.3 職業資格
高職院校多數要求在校期間要取得與專業相關的一個職業資格證書(分為必考和選考)。主要必考證書有維修電工(四級)、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工(四級)、可編程序控制系統設計師(四級)其中之一,部分高職院校要求取得高級(三級)證書。本科院校較少對畢業生有考證要求,部分院校要求取得高級(三級)或技師(二級)證書。
2? 高本協同育人的建議
2.1 分層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企業的需求以及企業的行業分布、崗位群分布和畢業生就業崗位的分布,兼顧重合目標崗位的層級,按照分層定位的原則,來設定高職和本科不同學段的人才培養目標。同時,依靠目標崗位層級來確定高職和本科不同學段的核心職業能力分級,特別是在機械設計能力、生產管理能力、研發能力等具有重合度的能力培養方面,可以采用分級教學的方式來實現分級能力的培養。
2.2 建立高本銜接課程體系
2.2.1 符合培養要求
根據高職本科協同育人的精神,高職學段注意加強機械設計基礎知識,通過開設與實訓考證的相關課程,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并考取機電一體化高級工程師證。升入本科后著重培養機械設計和創新能力,并考取技師證實現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因此,高職階段應當構建機電設備裝調、操作與維修為主的課程體系,進入本科以后,結合機械設計綜合能力,保證高本銜接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2.2.2 合理設置課程
課程的設置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機電專業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問題。如何合理的設置課程成為協同育人的關鍵。同時,工業與信息化部制定的機電一體化工程師的標準也是設置課程的依據。
2.2.3 制定課程架構
根據高本分層培養、協同育人的目標,制定高職和本科統一的課程架構,避免重復教學。在制定課程架構的過程中,著重注意高職側重于設備的裝調和維修,而本科側重于產品的設計、應用和開發。同時要兼顧考慮較多高職學生畢業不繼續升學的情況。對于一些有重合度的主干課程,比如說機電傳動與控制課程(高職課程為機床電氣控制系統的裝調與檢修),高職階段重點掌握電氣線路的安裝、調試、故障分析和處理,本科階段重點掌握電氣線路的設計和開發。又如可編程序控制器課程,高職階段重點掌握PLC線路的連接、程序的輸入和調試,本科階段重點掌握PLC程序的設計、故障分析以及通信網絡及構成。
2.3 構建課程銜接標準
高職和本科對接的學校制定互認的人才培養方案后,分工合作,為課程銜接暢通渠道。課程教學內容要有對應有課程定位、課程目標、學時分配、教學手段與方法、教學條件、教學評價等。課程及實踐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結合職業資格證,將考證內容融入教學內容,實現課證融通。
3? 結束語
高職和本科協同育人的過程中涉及諸多因素,建立科學的協同育人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內容。通過高本協同育人的三個建議,為機電專業和相近專業高本銜接過程提供了參考和理論依據,為職業教育高本銜接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羅智蕓,廖偉強.關于機電專業中高本課程有效銜接的研究[J].科技視界,2018(19):190-191.
[2]孔祥銀,王琰.高職與應用本科會計專業“3+2”聯合培養有效性研究[J].科導教刊,2019(17):97-98.
[3]張鏈.中高本碩系統化人才培養研究-以能源類專業為例[J].中國輕工教育,2017(4):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