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旗
摘 要: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文本關鍵等設計的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師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可快速激活學生的智慧,引發學生的靈感,從而達到改善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捕捉教學關鍵時機,提出精彩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文旨在分析高中語文課堂中提問藝術的重要性的基礎上,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具體方法進行了討論,并提出幾點個人看法,希望能與廣大同仁共同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技巧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問題的設計是引導學生正確學習的關鍵,是改善課堂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手段。藝術性提問是語文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不懈追求,但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把握不好提問技巧,無法有效激發學生思維,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認真研究課堂提問技巧,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具有一定策略的問題,啟迪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繼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基于此,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提問方法進行了具體分析,希望能推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一、高中語文課堂中提問技巧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思維
縱觀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現狀,依然有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這直接阻礙了學生學習能動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而教師在課堂中提出有效問題,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問題情境中,可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進而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高中語文要學習的內容相對較多,其中也有一定的難度,而在課堂上教學的時間卻是有限的,因此,給學生留出進行自主學習的時間更是有限的,而提問是一種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教師在課堂上一旦提出問題,學生便會立即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這在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能動性的同時,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能力水平。
(三)提升教學效率
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提問藝術能夠起到較好的作用。比如促進學習、檢查效果以及控制教學等。因此,教師在進行提問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對教材全面了解,尋找合適的切入點進行問題設計,不但能夠使問題緊扣教材,而且還可提升教學效率。
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技巧
(一)指向文本關鍵提問——巧導入
導入是語文教學的初始環節,更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環節,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可有效傳遞重要信息,以幫助學生掌握文本關鍵,從而為后續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然而如何才能發揮提問的巧妙引導作用呢?教師應在課堂認真研究文本內容,從文本關鍵處切入設計問題,可引領學生從整體對文本進行思考,幫助學生領悟文本主旨及作者思想感情的高度凝結,對推動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有積極作用。
例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這篇課文時,課堂之初,為了讓學生對這篇課文的主旨有大致理解,我先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相關的視頻,以吸引學生的關注,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視頻觀看結束之后,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并思考這樣幾個問題:“這篇課文是以什么順序來描述的?作者這樣寫作的目的是什么?”問題的提出從某種程度可促進學生對課文的閱讀和思考,能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對文章要點及蘊含的情感有更進一步的領悟,從而為深刻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二)圍繞教學目標提問——促學習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對課堂提問基本流于形式,主要是因為脫離了教學目標,表面看似有問有答,實際上并沒有將提問的教育作用發揮出來,無法達到對學生學習的促進效果。于是乎,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使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主動思考,自主探究文本內容,從而實現對課文的有效學習。
例如,在《寡人之于國也》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本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孟子“仁政”思想,并能理解文章中不同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學習,在課堂上我就圍繞教學目標提出了這樣的問題:(1)這篇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出了孟子的“仁政”思想?(2)孟子的“仁政”思想都包括哪些內容?(3)通過讀課文你是如何理解“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在這樣幾個有針對性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積極思考,可有效領會孟子“仁政”思想的內涵,并結合課文語境對重點語句進行分析和思考,能深化學生的邏輯思維,從而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刻理解。
(三)基于對比內容提問——引思考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文章中為了突出人物特點或者為了表達某種觀念,以直接或者間接對比的方式進行描述,這樣的內容更能引發學生對文本的深度思考,為此,教師可抓住文章對比處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思考,以此突破教學重難點,實現有效教學目標。
例如,在講述《過秦論》這一課時,課文中就有很明顯的對比之處,不過我并沒有直接根據對比內容進行提問,而是先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到存在對比關系的內容,這樣一來,既能夠讓學生通過閱讀體會其中內容,也能促進學生對文章的深刻理解,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在學生探尋了一會之后,我指名幾位學生說一說自己找到的對比內容,有學生找到了陳社與九國之師的對比,有學生找到了秦國與秦朝實力的對比,還有學生找到了秦國與山東九國實力的對比。于是我根據學生所找到的這些對比之處提問:“陳社與九國之師的對比中,秦國與秦朝實力的對比以及秦國與山東九國實力的對比中,作者突出表現‘九國之師’的強大有什么作用?對于證明作者論點有何作用?”學生說道:“這樣更能凸顯弱小的陳涉推翻強大秦朝的效果,更能自然地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論點。”由此可見,從文章對比之處進行提問,不僅能啟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學習,還能幫助學生更準確的理解文章核心思想,實現高效的語文教學目的。
(四)立足重復內容提問——深理解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有很多地方是重復的,在初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覺得文章內容重復啰嗦,其實文章設置重復內容是作者的意圖,對文章有重要意義。那么它到底有哪些意圖?意義何在呢?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即可立足重復內容處提問,引導學生思考,促進學生分析文本內容,在反復的閱讀和分析中,提高對文本的理解,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記念劉和珍君》這一課內容時,在與學生討論探究的過程中,我就文章中兩次都寫道“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提出問題,“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為什么作者要重復提到?”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非常自覺地投入到對文章的自主分析中,在反復閱讀中,不僅能給學生大量閱讀機會,還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作者重復寫作意圖的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提問是不可缺少的環節,語文教師要潛心鉆研,不斷探索科學、有效的提問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積極互動、主動交流,深入探索并理解語文知識,以此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讓語文課堂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程永超.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管理教學的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參考,2019(01):50-52.
[2]顧婷婷.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探賾[J].成才之路,2017(36):86.
[3]陳雪瑜.淺談高中語文教學的課堂提問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7(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