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婉章





摘 要:根據語言活動類型,目前英語語法教學普遍存在呈現活動的形式少,應用活動、策略活動、情感活動、反饋活動匱乏等問題。針對現存的語法教學問題,筆者嘗試以語言活動類型為導向在實際語法教學中設計合理的活動,以提高語法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闡述了筆者在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
關鍵詞:語言活動類型 ;英語語法; 教學活動
在語法教學中,教學目標的達成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來實現,而了解語言活動的類型為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提供了方向。Richards & Lockhart(2000)將語言活動歸納為:呈現活動、練習活動、記憶活動、理解活動、應用活動、策略發展活動、情感活動、反饋活動、評價活動。[1]
在目前的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普遍重視語法規則的記背,注重機械的操練,缺乏對語法知識的靈活應用。從語言活動類型的角度來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活動的呈現形式單一,不重視應用活動、策略活動、情感活動、反饋活動的設計。針對現存的語法教學問題,筆者嘗試以語言活動類型為導向設計教學活動,以實現語法教學的有效性。以下是筆者的一些實踐嘗試。
一、通過豐富的呈現活動,讓學生感知語法形式、感受語法意義
呈現活動就是呈現學習內容的方式。很多教師在常規課教授語法時,呈現的形式過于單一,通常把要講授的語法項目直接在PPT上呈現出來或干脆直接板書在黑板上,缺乏多樣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學習風格,不同的智力傾向。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特點因材施教,在實際的教學當中,要設計多種多樣的活動來滿足不同智力傾向的學生。筆者通常在教授語法的導入環節,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多樣化的呈現活動。例如:定語從句雖然在初中教材出現過,但學生對其只是停留在最膚淺的定義認識階段,并沒有深刻印象,針對此,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第四單元的語法“定語從句”時,筆者沒有把這語法句子直接地板書而是設計了聽歌找歌詞的活動來呈現目標語法。筆者選擇了“Red River Valley”這首歌曲,這首歌旋律輕快,歌詞簡單易懂并含有大量的定語從句,筆者要求學生聽歌的同時找出歌詞中的定語從句。動聽的旋律一下子就激活了他們對定語從句的已有認知,他們很輕松地就找出了目標語法,并在歌詞中感受定語從句的意義。又如:在回顧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八第一單元的語法“名詞性從句”時,考慮到教材文本多處使用了名詞性從句,而學生在本單元之前的教材中已經接觸過名詞性從句,因此筆者借用文章的部分內容呈現目標語法,讓學生在語篇中辨認出名詞性從句,在語篇語境中體驗名詞性從句的意義。
二、通過策略活動,讓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語法的能力
策略活動是指對學生進行策略指導的活動。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教師很少會對學生進行語法策略的指導,但語法策略對語法學習是很有必要的。新課程標準(2017版)就提倡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的策略意識,要在語言學習活動中滲透有關策略的訓練。其實,語言教學中很多學習策略是可以運用到語法教學當中來,如新課程標準(2017版)提出的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等。
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第三單元的語法“賓語從句”時,筆者結合本單元閱讀文本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的內容編寫了分別含有that、whether、what、who、when、why等常用連接詞的賓語從句。在課堂上,筆者要求學生自主觀察這些句子,對比分析連接詞在所在從句中充當的成分,并總結歸納賓語從句連接詞的使用規則。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沒有以顯性的方式直接告訴學生賓語從句連接詞的使用規律,而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認知策略,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手段,總結概括具體語言形式的結構、意義和使用規律。
又如:在復習動詞分詞的用法時,筆者引導學生注意留意平時生活中的英語,并搜集生活中出現的含有分詞表達的廣告、提示語等,在課堂上特意讓他們展示(下面圖片是部分學生搜集到的表達)。在這活動中,筆者不但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分詞能使我們的語言變得生動精煉的意義,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要有意識地注意和積累生活中和媒體上所使用的英語,這其實就是新課程標準(2017版)提出的元認知策略中的要求之一。
如果教師能通過活動不斷地培養學生的語法策略意識,這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語法自主學習能力。
三、通過應用活動,讓學生內化語法
應用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下創造性地使用所學知識。很多教師在進行大量的機械性操練后很少會有進一步的應用活動,即使布置的作業也是一些重復性的練習,沒有為學生創造機會使用所學,學生只停留在對語法項目的表層理解。這是與新課標所提倡的“形式-意義-使用”三維動態語法觀相背離的。學生通過語法的呈現、機械的操練掌握目標語法的結構,了解其意義,而通過應用活動則把語法知識轉化成為語法技能,實現語法內化。教師應創設應用活動為學生提供創造性使用語法知識的機會。為了發揮應用活動的實際效果,活動的設計應以有趣、貼近學生生活為前提。
如:在復習名詞性從句的時候,筆者就利用香港中文大學的一些外國留學生將要到我校進行交流的契機,要求學生用英語為我校的宣傳片配音(盡可能地用上名詞性從句),向外國留學生介紹我校。以下是課堂上的具體操作:為了讓學生在配音時能更好地使用目標語法,筆者在配音前讓學生做個“熱身運動”:呈現七幅有關我校介紹的圖片以及提示詞,學生根據提示說出句子。真實有趣的語境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在完成“熱身運動”后,他們對配音環節蠢蠢欲試。以下是學生的配音詞:
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不但收獲了語法知識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深刻地體會到了語法的表意功能,實現內化。
四、通過情感活動,讓學生增強學習語法的信心與興趣
在語法教學環節中,結合目標語法項目適當穿插有關學生情感的活動,一方面能大大提升課堂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也能了解學生的個人情感情況,必要時給與幫助。
如:在復習過去分詞作表語時,筆者就穿插了這樣一個活動:讓學生根據句式用一個過去分詞去描述自己的感受:How will you feel if... ?這個活動成了學生釋放情感的地方,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真情流露,用過去分詞很實在地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感受,這也更利于筆者更好地了解他們。另外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對于過去分詞作表語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同時這種實用性的體驗也增強了他們學習語法的興趣。
又如:在復習賓語從句與表語從句時,筆者結合兩個語法項目的結構,設計了讓學生說出自己在學習或生活的感受或出現的困難,而另外一個同學就針對同桌的感受或困難給出建議。
可使用的句型包括:
以下是學生的句子: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既分析了自己的問題、抒發了情感,還從同學那里獲得了舒緩情緒的辦法和解決問題的的建議,同時又練習了賓語從句和表語從句的句型。通過句型的練習,他們體驗到了所學語法項目的功用-----可以用這些句式來說明問題以及表達看法,這無形中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法的興趣與動力。
五、通過反饋活動,讓學生獲得內省與提升
反饋活動是對學生學習或活動表現的反饋。通過反饋活動,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反撥自己的教學;學生也可以借此進行內省,及時調整學習策略。筆者通常會把反饋活動和評價結合起來,在課堂最后的一兩分鐘進行。
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六第一單元的語法“虛擬語氣”時,筆者結合課堂的教學內容,設計了以下的自我反思表格,讓學生在課堂的最后兩分鐘進行反思,反思的內容除了包括對所學的語法項目掌握得怎樣,還包括了課堂表現、自我評價和分層次的練習。學生根據反饋結果,在課后還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進行彌補、鞏固或進一步提升。
實踐證明,以語言活動類型為導向設計語法活動能大大提高語法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結合語法教學內容,豐富呈現活動,多設計策略活動、應用活動、穿插情感活動、增加反饋活動,讓學生不僅掌握語法形式,領悟語法意義,并能創造性地使用語法。
參考文獻
[1] Richards,J.C& Lockhart,C.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00.
[2] 冀小婷. 從語言活動類型看中學英語語法教學活動的缺失[J].教學與管理, 2014,16:43-45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