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忠
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強化對人文精神的培養,是立足于精神文明的層面結合學科知識讓學生能夠審視自身作為“人”而存在的自我價值。當下社會中由學生心理問題引起的安全事故甚至是社會性事件時有發生,而對人文精神的培養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找尋到自我價值,擁有強大的內心。歷史學科中所教授的知識都是人類文明的體現,歷史學科本身就具有濃厚的人文精神,因此高中歷史教學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方面有著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關鍵詞:高中歷史;人文精神;學生培養
引言:傳統的教學之中,更加注重于紙面的成績分數,對學生的精神關懷較少,但當下社會之中受到各方面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普遍面臨著較大的心理壓力,精神世界所受到的干擾也較多,如何讓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就成為了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歷史學科本身的屬性就決定了歷史教學能夠在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歷史老師應該積極探索人文精神培養和歷史教學的融合。
1.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意義
1.1能夠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
歷史學科之中承載了中國傳統道德意識觀念之中的精華部分,歷史教材是非常優秀的歷史學家與歷史教育工作者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精力和物力所共同編寫而成。在編寫過程中對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道德意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留了包括孔孟仁愛之心、五四愛國精神等諸多值得傳承的道德意識,這些積極的道德意識在當下的中國社會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道德意識實際上包含了三部分內容,一方面是個體與集體之間的貢獻意識,一方面是個體之間的友好互處意識,還有一方面是個體追求更好自我的意識。比如人教版高中歷史中的“新文化運動”能夠體現個人為了民族和國家的貢獻與自我犧牲意識、高二歷史必修三里“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這一部分內容中“愛人者人恒愛之”能夠體現個體之間友好互處意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能夠體現人體對自我的追求等等。總體而言,高中歷史教材為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提供了十分豐富的素材資源。
1.2能夠激發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社會整體之中的一部分,歷史責任感需要每個個體都意識到自己對社會、對民族以及對國家的歷史發展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種歷史責任感體現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體現為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覺悟。
通過對高中歷史的學習,可以發現個體的生活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學生在學習中能夠體會到14年抗戰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為抗戰所付出的巨大犧牲;還能夠借由對甲午海戰、火燒圓明園以及南京大屠殺等歷史事件的學習來感知到中華民族經歷的百年屈辱,激發起學生“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責任意識,讓學生能夠積極學習豐富自我進而更好地參與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之中。
2.當下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面臨的困境
2.1沒有將人文精神的培養提升到教學目標的高度
一些教師對人文精神的培養沒有正確的認知,沒有從學生個體長遠發展的角度來思考人文精神的教學。首先老師需要將教學目標與人文精神的培養相結合,隨后老師需要根據新的教學目標來制定相應的教學規劃,有針對性的選擇教學方法。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老師的教學目標只圍繞于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這種度人文精舍培養的不夠重視導致了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的實際效果較差。
2.2人文精神的培養脫離教材內容
高中歷史教材為人文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來源,但是許多老師將人文精神的培養與教材內容割裂。利用教材內容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一方面需要老師對高中歷史教材十分熟悉,深入分析教材之中的內容,找到教材之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又需要老師積極探索敢于實踐,能夠針對歷史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相關內容創新教學方式,設計教學環節。在實際的教學中,老師更注重于對教材中的考試重點內容進行教學,而對教材中包含了人文精神的內容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3.高中歷史中人文精神培養的策略
3.1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為人文精神培養提供有利環境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進行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前提,人文精神的培養其實是老師和學生一個共同成長的過程,而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讓人文精神的培養工作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結合人文精神的內涵可以發現,人文精神培養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更好地找到自我的價值,因此在人文精神的培養過程中老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在人文精神的培養上因材施教,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式。
此外,老師在人文精神的培養中應該和學生進行平等溝通,不能粗暴否定學生的觀點。比如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這本教材中第四單元第十課的內容是《鴉片戰爭》,林則徐虎門銷煙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事件,一位學生曾經看過1959年版的電影《林則徐》,對虎門銷煙這一歷史事件有許多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在課堂上非常樂于和同學老師進行觀點的分享。在學生分享時我沒有簡單地肯定或否認該學生的觀點,而是基于該學生分享的內容向學生展示了當時中國人吸食鴉片的一些圖片,鴉片貿易所造成的巨額白銀由中國流入英國的數據,以及當時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生產力水平的史料,讓全班同學結合該學生的分享和我所展示的客觀史料,一起來討論研究鴉片對中國的危害。
通過這種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和共同探究,一方面是對歷史知識有更加深入的認知,也讓學生更加能夠從唯物辯證的角度思考歷史問題;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能夠更加切身的感受到歷史之中人文精神,在這次探究中學生們發現“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廣為人知的詩竟然是林則徐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被投降派誣陷革職之后所寫,更加折服于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愛國氣節。
3.2優化課堂環節,將時事與教學相結合
人文精神的培養需要老師將時事與教學相結合,利用當下的熱點話題開展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深的感受,提高學習的興趣,還能夠幫助學生將人文個精神更好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從而提高自身在生活實踐之中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覺悟,優化人文精神培養教學的工作效果。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意味著經濟的發展,給人們帶來更好的物質生活,消除我國的全面貧困,還意味著民主制度的發展,文化自信的提高,社會性事業的建設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等等。總體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分彰顯了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回顧歷史,以人為本是人類社會一直競逐不息的理想追求。早在百家爭鳴的時期孟子就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的仁政學說,在西方智者學派也推崇“人是萬物的尺度”,充分肯定個體的重要性,彰顯了濃厚的人文主義精神。
歷史的軌跡之中隱藏著世界人類社會不斷追求自我的精神脈絡,這種人文精神在當下的體現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而在過往的歷史之中,我們可以在東西方思想家們的學說里、在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抗爭里、在中國古代的優秀文學藝術里、在西方的思想啟蒙與文藝復興里都能找到。讓學生從時事的角度出發回顧歷史,感受人類社會人文精神的延續,對歷史、對社會、對自我都有更深的感悟。
結束語:為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和長遠發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該將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在人文精神的培養過程中老師和學生應該保持共同進步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同時將歷史事件與時事熱點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對時事有更深的認識,能夠站在人文精神的角度去思考當下正在發生的事件。
參考文獻
[1]王小榮.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研究[J].神州,2020,(10):165.
[2]石雙雙.高中歷史教學中注重人文精神培養的思考與探索[J].文理導航,2019,(28):52-52.
[3]楊月容.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育思路[J].考試周刊,2019,(64):145.
[4]崔衛華.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養研究[J].成才之路,2017,000(0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