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責任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向來受到社會各界的注目。現如今,大學生跳樓等責任缺失現象層出不窮,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現象仍比較嚴重,對國家和個人的發展極為不利,因此,我們要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水平。
關鍵詞:責任意識;大學生;發展
責任是個體的應擔職責和應盡義務;而責任意識是指個體自覺主動承擔責任的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人才培養標準,是青年責任觀的重要內容。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青年具有責任意識,才能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與個人理想相結合,自覺擔負時代使命。[1]
1.大學生缺失責任意識的現狀
目前,我國大學生責任意識總體處于較高水平,但同時也存在著責任意識淺薄的現象,如部分大學生沒有人生理想、缺乏道德修養。
具備自我責任意識是個人和家庭良好發展的基本保障。但當代大學生不顧時代發展要求,我行我素,選擇沉迷享樂、消極處世,面對困難輕易放棄已成常態。“小羊跪乳,烏鴉反哺”,父母恩德不能忘。守護家庭幸福,大學生責無旁貸,但大學生數典忘祖,與家人產生矛盾等事件卻頻頻發生。
大學生是建立社會主義中國的基石,然而,大學生浪費糧食、破壞環境等行為屢見不鮮;自私自利、艱苦奮斗精神弱化現象“遍地開花”。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卻做出背離責任要求之事,不知何時才能挑起國家重任。
2.導致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的因素
2.1深度未及的責任教育
多數學校教育趨于功利化,將工作重心放于學業的提升,思想教育師資力量薄弱,致使責任教育欠缺。同時,教育機制的不完善也造成了德育、智育發展的不平衡。
另一方面,責任教育未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傳統責任教育內容活化不足、刻板有余,淘汰了多元化思想,使大學生思維模板化。
2.2背離現實的文化影響
中國文化與國外文化的雙重沖擊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形成造成極大的影響。固然,中華文化是我國的根和魂,但其中仍舊存在與新時代國情不符的舊文化,對大學生思想建設產生了一定負面效應。
同時,大學生對國外文化缺少認識,盲目汲取文化知識。而以個人為中心的西方價值觀念突出的是利己思想,與中國本土文化不相適應,易導致大學生思想領域混亂,產生自私自利之心等。
2.3風氣敗壞的社會氛圍
大學時期,是心理趨于成熟的關鍵期,也是未來發展的決定期。但當今社會功利化和“自由化”的錯誤思潮嚴重,有些甚至背離了道德和法律。
社會風氣的敗壞對大學生認知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提出了極大挑戰,也給有效提升大學生責任意識造成了阻礙。不良社會風氣的滋生蔓延造成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動搖,嚴重影響大學生思想的成熟。
3.引導大學生建立起責任意識的措施
有責任,具備認同責任、承擔責任、實現責任和責任評價的能力,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特征。[2]缺乏責任感,大學生將淫于富貴,移于貧賤,屈于威武,最終自甘墮落;反之,在責任感的激勵下,大學生能夠克服這些弱點,堅持“有所不為,有所作為”,因此,提升大學生責任意識具有必要性。
3.1責任教育是根本點
3.1.1課堂教育
課堂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是大學生責任意識建立的基礎。要想發揮發揮好教育啟迪作用,就必須改掉泛善可陳的原有的教育方式,將責任教育融入專業教育,讓責任教育成為一種常態。
教師要用有感染力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針對大學生認知偏差對癥下藥;同時還要以身作則,為學生做一個良好示范,促使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堅定理想信念。
3.1.2實踐教學
責任重于泰山,擔當開創未來,責任意識最終還是要體現在作為上。促使大學生將責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須將理論知識貫徹到日常實踐中去,只有切實地感受到責任才能擔當起責任。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提高大學生對責任的認知,要求深化角色體驗,支持和鼓勵大學生親身投入到社會基層建設中,感受個人責任對國家建設的重要性。
3.2環境營造是支撐點
3.2.1社會氛圍
學生意識與社會意識相通相融、相輔相成,應當以責任精神為精髓,提升社會整體責任意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點發揮其引領作用,將其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凝聚社會共識、建設文明社會。
同時,要積極倡導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充分發揮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作用,三者各司其職、共擔其責,形成教育合力,打造氛圍良好的社會環境。
堅持嚴管寬容結合,激勵約束并重,通過有效的鞭策手段,不斷提高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的意識,切實增強主動擔當作為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3]
3.2.2網絡環境
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20年 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9.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67.0%。我們正處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成為大學生取得信息的重要來源,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徑。
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無障礙傳播使大學生接收到各種信息,其中不乏扭曲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的言論,由此產生的網絡負效應不可小覷。因此,著手完善網絡治理體系,規范網絡文明,肅清網絡世界,是大學生意識良好形成的重要保障。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發揮大數據的功能,將網絡發展為思想教育的平臺,傳播積極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通過“沐化作用”改變大學生淡漠和功利化的現狀。
3.2.3榜樣示范
榜樣之所以被推崇和敬仰,在于其崇高的責任感。要發揮榜樣的力量,將榜樣作為行為的典范來傳播正能量,用他們的行動力感染大學生,為他們提供一個行為模板,指引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啟發責任意識。
并且,發揮“同儕優勢”,以同年齡的的青年榜樣為表率,更能激勵大學生的責任奉獻精神,激勵大學生銳意進取。
大學生不僅是夢想成真的見證者和受益者,更是中國夢的推動者和實施者[4],肩負著民族復興的重大使命。國家和民族對大學生給予了高度評價,寄托了深厚的期許,強化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樹立是時代要求,也是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李昊燦.新時代加強大學生美育的價值意蘊與實現路徑[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班),2020(5).
作者簡介:孫浴玲(2000-),女,漢族,四川資陽市人,本科學生,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