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力
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創客教育在我國高校也是迅猛發展。早在2009年,創客教育就在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知名高校開始推行,并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為我國科技的迅猛發展提供了大量優秀創意和科技人才。本文介紹了國內外高校創客教育的發展情況和典型成功案例,并通過分析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創客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提出了發展方向和新思路,為培養“創客”型科技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創客;創客教育;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
0 ?引言
“創客”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maker”或“hacker”,指那些基于興趣愛好,動手實踐制作,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1]。2015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出要“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推進‘眾創空間’建設,探索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2]。
“創客教育”,是指一種以培養學習者,特別是青少年學習者的創客素養為導向的教育模式。也就是通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創新和綜合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有效提升他們的創客精神和創客能力而開展的一系列教學活動。這也為我國培養創新科技型人才提供了支撐,推動我國向科技強國邁進[3]。
1 ?創客教育在高校的發展現狀
1.1 國外創客教育發展歷程
創客教育起源于歐洲和北美,初期主要以發明工作室、制造實驗室等形式存在。目前被認為最早的創客空間是由程序員沃·荷蘭(Wau Holland)1984年在德國漢堡成立的Chaos Computer Club,這是一個以揭露重大技術安全漏洞而聞名于世的混沌電腦俱樂部;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比特與原子研究中心發起了題為Fab-Lab的創新項目,為創客們搭建創客服務、培訓和交流平臺,讓他們能通過個人設計和制造,將創意變為現實。
2009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就提出了在美國學生中普及創客教育的重要性;2012年初,奧巴馬政府將創客空間引進1000所美國學校,創客教育在美國開始興起。目前,美國已有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60余所知名高校在校園內建立了創客空間,通過搭建創客平臺的形式來開展創客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制造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迄今為止,全世界已經建立了數千家創客空間(Maker Space),而創客教育,也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新趨勢。
1.2 我國高校的創客教育發展情況
在我國,清華大學以及深圳高校的創客教育一直走在各高校的前列。2009年,清華大學就已經成立了“i.Center”眾創空間,并且從2014年起,將每年11月的最后一個周六定為“清華創客日(Tsinghua Makers’Day);2015年李克強總理親自造訪了位于深圳的“柴火創客空間”后,將“創客”概念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并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同年4月,清華大學眾創空間i.Center響應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的倡議,牽頭與來自全國各地的60余所高校的工程訓練中心、10余家企業單位和創客機構的200名代表共同發聲,成立創客教育基地聯盟[4]。自此,我國各高校對創客教育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并展開了系列探索和實踐,創客教育方式主要以課程融合引導、創客大賽創客小組等方式進行。
2 ?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創客教育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對于高校來說,創客空間通常承擔著知識和技能培訓平臺的角色。近年來大部分院校都在結合創客群體的特點,大力建設創新創業實踐基地,但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辦學條件和教育觀念制約,往往存在如下問題和挑戰:
2.1 第二課堂制度不夠完善
作為學生接受知識的主渠道,第一課堂教育體系發展日趨完善,相比較而言,第二課堂教育制度有待進一步強化與完善,增強學生對參與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
2.2 學生創新實踐積極性不夠高
很多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科競賽活動,但是學生缺乏課外創新實踐的鍛煉,面對比賽還不夠自信,就容易產生惡性循環,不愿意繼續參加實踐鍛煉,另外學校也對學生獲取創新學分沒有提出要求或要求不到位,導致學生參加創新實踐的積極性不夠高。
2.3 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
教師授課以課本理論知識為主,缺乏實踐教學經驗,課堂教學內容與實踐需求相脫節,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
2.4 學校支持力度不夠
在創客平臺建設上,由于辦學條件限制,不能提供足夠的場地、設備儀器和耗材等,并且各項社會資源相較于其他高校較為短缺,缺少相應經費支持。
2.5 創客教育師資力量缺乏
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但他們更側重理論教學,而實踐經驗不足,對創客教育了解不夠深入,無法給創客們提供專業化、系統化的有效指導。高校對教師進行創客教育培訓等方面也沒有做出相應要求和鼓勵政策。
要克服目前存在的問題,需要從提高學校對創客教育的重視程度,建立健全制度建設、加大創客師資力量培訓力度、搭建創客平臺等方面同步做好相關工作,全面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質量。
3 ?應用型本科高校創客教育發展的可行路徑
根據國內外其他高校的創客教育情況及政府導向,從實際出發,提出適應于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創客教育發展的可行路徑:
3.1 加強支持力度,搭建創客實體空間
應用型本科高校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為主,在這個“萬眾創新”的創客時代,學校需要增大對創客教育的支持力度。通過搭建創客平臺,給有意進行創新制作的學生提供必要的場地,如將化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等實驗器材多樣化的實體空間,面向全校師生開放,或者將空閑的教室或實驗室改造成創客空間,并提供3D打印機、小型車床、銑床和其他各種工具耗材等配套工具設備,幫助有創新想法的學生創客們將自己的創意設計制作出來,營造創客文化氛圍。另外,學校可以制定相關制度,提升第二課堂和創新學分的比重,增強學生創新實踐的意識,鼓勵他們積極進行實踐動手鍛煉。
3.2 注重學科融合,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高校目前的教育模式主要是為學生開設專業相關課程,這會讓學生接受的知識比較單一,比如機械專業的學生對單片機編程還有美感設計就不是很擅長。高校可以對創客創新等感興趣的學生開設多學科課程,更好的幫他們找尋設計靈感,發掘創意想法,制作出更有創意的作品。那么在創客教育過程中,就需要綜合各學科特色,開設多學科融合的創客課程,或者鼓勵學生選修其他專業相關課程,最大限度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達到較好的創客教學效果[5]。
3.3 開展學科競賽,以賽促學
全面開展創客教育,應調動創客教育主體——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可以通過舉辦創客沙龍、創客大賽等賽課合一模式的活動賽事,構建跨學科創客平臺,將學科競賽與課程教學相結合,通過將課程所學運用到學科競賽中,又在參與學科競賽過程中自覺去學習了課程知識,學科競賽與實踐教學相互促進,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既增強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又達到了“以賽促學,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3.4 增強師資力量,建設優質創客教師隊伍
創客教育離不開對創新制造感興趣的同學,同樣也離不開能有效指導這些創客的教師,而目前在我國高校,能夠勝任創客教育任務的教師數量很少,因此,如何去培養一支合格專業的創客教師隊伍成為了應用型本科高校亟需解決的問題。
首先,高校可以在本校物色有創客精神和創客態度的教師,鼓勵他們不斷學習,探索適應本校教學的創客教育方法,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其次,可以組織教師到創客教育比較前沿的高校或工作室進行學習交流,觀摩參加他們組織的創客講座、創客論壇、創客大賽等活動,增強本校教師與校外創客大師的溝通學習,拓寬知識面,激發創新思路,并將其更好的運用到創客教學中去;
最后,高校還可以邀請校外的創客專家來學校為師生進行指導,或者聘請校外有創客經驗的創客高手為兼職創客教師,增強學校的創客師資力量。而在創客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充分運用講座、競賽等創新方式,將專業知識與創新實踐相結合,既要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又要在實踐環節中尋找全新的操作方式和創意,有效提升創客教學效果。
3.5 加強校企合作,拓寬創新視野
高校的創客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理論知識儲備和培養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但要想設計出能被市場認可的創意作品,還需要通過校企合作交流,更有效的將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創客”們更深入的去了解企業需求和產品的發展趨勢,帶著需求去進行創作,進一步推動科技的發展。一方面,校內師生通過與企業交流可以拓寬自己的創新視野,獲得設計靈感,進而創作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創新作品;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以項目為依托開展創客教育,能最大限度的將學生帶入實戰,讓他們根據項目需要進行作品設計,最大限度的檢驗學生的創客課程學習情況,也讓所學理論知識得到較好的延展和運用。
4 ?結語
創客教育是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應用型本科高校更應適應時代發展,通過給學生創客們提供加工場所和技術支持等完善的硬件設施、聚合學校創新實踐資源,聯合相關院系及部門,開設跨學科課程、開展一系列融入創客文化和創新思想的實踐教學活動、增強師資隊伍力量等系列舉措同步建設,大力推動學校的創客教育,為建設科技強國培養更多優質“創客”人才。
參考文獻:
[1]鄭舒琳.應用型本科高校創客教育平臺構建——以莆田學院為例[J].莆田學院學報,2018(01).
[2]黃兆信,趙國靖,洪玉管.高校創客教育發展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40-43.
[3]劉盼汝,張皓泓.我國高校創客教育的實施現狀分析與改革應對[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7(1):117-118.
[4]李雙壽,楊建新,王德宇,等.高校眾創空間建設實踐——以清華大學i.Center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5(5):5-11.
[5]吳冬芹,郭黎黎.高校創客教育發展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