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紅色電影發展現狀、年輕化表達的必要性及青少年的價值觀重塑三方面入手,試圖探究以中原文化為例的文化自信視域下紅色電影的年輕化表達。
關鍵詞:紅色電影;文化自信;中原文化;年輕化表達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1-0039-01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駐馬店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文化自信視域下電影產業文化軟實力提升策略研究——以天中文化為例”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9L146
近幾年來,紅色電影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發展越來越迅猛,有很多觀眾愿意自主走進電影院消費并觀看紅色題材電影,其中很大一批觀眾都是大學生。對這些具有快速接受新知識、新理念,且價值觀正處于重構階段的大學生而言,一部電影中傳達的文化和精神能夠對他們產生深刻的影響。[1]所以,大學生需要選擇觀看具有正能量的電影,紅色電影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1987年,我國為順應時代變化,提出“弘揚紅色,提倡多樣化”的電影口號,正式開啟紅色電影的新篇章。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紅色電影逐漸發生轉向,不同類型的影視文本皆在積極尋求更契合于當下傳播語境的年輕化表達。
一、紅色電影的發展現狀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電影改變了其純娛樂的性質,逐步變成在游戲的同時傳播中國文化,成為我國重要的文化軟實力傳播手段。紅色電影作為我國文化軟實力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一直受到國家的關注和重視。中國電影業進入了劃時代的社會主義時期,在生產規模、管理體制、意識形態、題材內容與電影語言形態等諸多方面探索新的道路,呈現新的風貌。[2]
長期以來,通過電影的創作和傳播,中原文化在國內外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感染了眾多受眾,但是因為詮釋方式和演繹方法的固守陳規,傳播效果甚微。不可否認的是,有關中原文化的電影知名度并不高,并在傳播渠道中一直處于劣勢。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原本土傳播力量薄弱,傳播途徑有限,傳播公司較少,還有河南本土影響甚微,缺乏話題性的原因造成的。更為嚴重的是,如今很多影視公司沒有傳播的概念,更不會對其進行宣傳。總體來說,影視制作公司缺欠宣傳意識和宣傳途徑,沒有受眾認同,所有的原因都導致河南影視作品知名度過低,使中原文化不能得到有力的宣傳,全國大眾沒有了解中原文化的更多途徑。尋找更為年輕化的傳播是當今中國影視產品吸引受眾最有效的方法。在堅定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傳播我國獨有的文化是毋庸置疑的重要環節。
二、紅色電影年輕化表達的必要性
曾幾何時,電影市場掀起了“紅色電影”的風潮,紅色電影、電視劇接連上映,但是真正反映出歷史、傳達出革命精神的好片少之又少,消費了廣大受眾對紅色電影的熱情。但2019年上映的紅色電影不僅吸引了廣大受眾的注意,并且獲得了好的票房,取得了質的突破。以近期影院上映的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這3部紅色電影為例,每部電影都有強大的導演支持和明星應援。陣容豪華、制作精良,使觀眾拋開影片的內容及類型也產生了觀看電影的興趣。
不同于以往的紅色電影,國慶檔領銜影片《我和我的祖國》沒有采用常規的電影形式,開辟出了新的更加年輕化、更加迎合當代青年審美的表達形式。在拍攝上采用了多導演形式,7個導演分別拍攝7部短片——《前夜》《相遇》《奪冠》《回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護航》,拼合成了一部電影。7部短片分別截取了不同的歷史性時刻和不同歷史性時刻下被其影響的某個“邊緣人物”的故事,通過對那些邊緣人物的良好品德的歌頌映射出祖國近年來巨大的發展。影片采用大背景下的個體敘事,避免了宏大敘事的空乏,落實到了具體人物的身上。與此同時,影片采用了更貼近普通人的平民視角敘事策略,多部短電影拼合,而非一部長達三四個小時的長電影的電影形式也更加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口味。電影內容不再局限于歷史事實,電影時間不再漫長,電影情節也不再干枯無趣,所有的改進都使電影的表達更加現代化、年輕化,更加貼近年輕人的生活習慣。
以往循規蹈矩的傳統紅色電影票房都不盡如人意,但2019年國慶檔觀影人次首次破億,3部紅色影片票房也破了50億元,這與3部電影更加年輕化的電影表達脫不開關系。雖然紅色電影近幾年得到了中國受眾的認同,并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但在國外的票房收入卻不盡如人意。以《戰狼2》為例,在中國獲得了56.8億元票房收入,但是在北美的票房僅有270萬美元,更有很多紅色題材電影在國外沒有得到上映。由此我們可以得知中國紅色電影的傳播能力較弱,以紅色電影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依然存在困境。如今,很多紅色影視傳播在傳達主旋律文化的同時也在逐漸向更獨特、更年輕化的方向發展,形成新的面貌。這必然是一種喜人的變化:時代的發展歸根到底要交給年輕人,年輕人也需要更多時代的關照來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1]
三、紅色電影與青年價值觀的重塑——以中原文化為例
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伴隨著市場經濟大浪潮的出現,帶有強烈的時代氣息。紅色電影也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重塑有一定的影響。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對文化自信不知則不信,不信則無法踐行。在探索“知行合一”的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模式方面,借助紅色電影就是一種有效方法。[3]
從紅色電影的內容與傳播分析,大學生是主要傳播人群。有關紅色電影所傳播的愛國精神與文化自信的相關教育,在目標任務和內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例如,確山縣的楊靖宇紀念館是中國共產黨成就偉業的革命紀念館之一,1940年抗日名將楊靖宇率抗聯將士與侵華日軍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直至彈盡糧絕,為國捐軀。人們為了紀念他,將他的故居建設成了紀念館,江澤民總書記親自為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寫了館名。諸多影視作品都包含了相關抗戰文化,如《東北抗聯》《楊靖宇將軍》等。又如,影視劇《步入輝煌》“我雖僅是華夏一匹夫。然堂堂七尺之軀,抗日救國之信仰堅如磐石,富貴不可動搖,今日得以血劍山河,我足矣”的話語,宣揚了華夏人民奮勇前進的精神。紅色電影對于當下社會的精神空虛、迷茫心態、拜物主義、享樂主義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為高校進行中國夢教育提供了現成的選取素材。[4]
如今“90后”“00后”逐漸長大,逐漸成為社會支撐的一部分,但是他們對民族英雄和抗戰英雄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書本和電影中。紅色電影的興起可以拉近年輕一代與歷史的距離,使歷史不再拘泥于枯燥的文字描述,反而以更加生動立體的方式呈現在眼前,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歷史的魅力、民族英雄的魅力和紅色文化的魅力。
四、結語
紅色影視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要傳播途徑,匯聚了歷史的記憶,宣傳了正確的社會價值觀。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受眾,紅色電影必須通過新興的傳播媒介大力發展,充分利用各種傳播渠道,創作更加年輕化的劇本,營造良好的紅色影視文化氛圍,從而提升紅色電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我們不能僅滿足于紅色電影向新時代的方向發展,更要根據現代傳播的新特點,打造更加獨特的影視產品,使影視產品獲得觀眾喜愛的同時,也能像大眾傳達出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既讓紅色電影得到廣泛傳播,又可以吸引年輕人關注,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躍男.紅色影視作品須契合當下傳播語境的年輕化表達[J].新聞戰線,2018(16):41-42.
[2] 薛瀚.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紅色電影傳播研究[D].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7.
[3] 賈瑋.主旋律電影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研究[J].藝術教育,2018(19):142-143.
[4] 沈洊,陳燕,德純.淺論運用紅色電影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夢教育[J].改革與開放,2016(09):99-100.
作者簡介:馬雪瑤(1999—),女,河南鄭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影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