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為國家頂層設計,其宗旨為深入加強沿線各國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與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互惠的區域間合作框架。在“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過程中,沿線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強,而廣告猶如一座橋梁,連接起了沿線各國之間的交流。在廣告 “走出去”的過程中,代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元素”廣告,在國際化舞臺上、跨文化背景下得到了有效傳播,成為如今廣告人共同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國元素”廣告;跨文化交流;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1-0222-02
如今的廣告越來越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廣告,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傳統意義上的廣告,告知的是產品本身,而如今的廣告告知的是一種文化內涵,是一種價值理念。在“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下,在廣告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廣告人應該做的不僅僅是力求創新,更要賦予具有“中國元素”的廣告民族特色,豐富其民族特點。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元素”廣告的跨文化交流
1917年,英國作家諾曼·道格拉斯曾對全球的廣告發展作出預測,他認為未來將是廣告行業蓬勃發展的大時代,并且一針見血地指出“通過廣告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理想”。[1]在100年后的今天,我們借助廣告,為實現國家的理想助力。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行,如何讓沿線不同宗教信仰、民風民俗、民族歷史的國家以及地區讀懂中國、接受中國、認同中國,廣告作為一種文化傳播活動,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要進一步發揮廣告的“橋梁”作用,這座“橋梁”連接的不僅僅是各國之間各具特色的廣告文化,更是各國之間民心相通的紐帶。因此也對我國廣告的對外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運用蘊含“中國元素”廣告進行文化輸出、價值輸出的同時,也要重視沿線各個國家的審美取向和民族內涵。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元素”廣告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條件
(一)廣告內容具有普適價值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指出:文化是無所不在的力量,有復雜精妙之處。這些東西只有通過長期體驗才能理解,別無他法。而對沒有經歷的人而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2]由此不難得出,即使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在中外交流日益緊密和頻繁的大環境下,中國元素要完成由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轉變,也必須依靠媒介的連接作用。這里所指的媒介便是“普適價值”。學者劉意認為普適價值是那些“能被受傳者識別的、無歧義的符號編碼”。[3]通過這些雙方都能認知的文化符號,如圖像、音樂、特殊標志等具有象征意義的物體受傳者能夠與傳播者產生心理共鳴,以實現傳播效果。
(二)廣告表達具有民族特色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我國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深化。開放意味著互通、流動。在這個過程中,廣告面臨著同質化的危機與困境。如何從趨于相同的廣告范式中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如何在眾多雷同的廣告中提高辨識度,從根本上還是有賴于民族特色。在同樣類別的廣告主體中,我們可以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在藝術手法上賦予廣告魅力與靈魂。有學者認為,優秀的廣告設計“不僅表達了對象的內容,還對對象有著非物質的、聯想的、情感等方面的塑造”,[4]如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更多的是在文化底蘊的基礎上進行開發。故宮文創打造的故宮系列口紅,它們的外觀皆是從妃嬪們的服飾與繡品上汲取的靈感,就是將“文化骨血”以巧妙的設計形式體現出來,當受眾看到口紅的包裝時,就可以聯想到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這是將“中國元素”加以創新的典型案例。良好的廣告設計,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它可以使人們獲得更好的體驗。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元素”廣告跨文化交流障礙
(一)中國元素表面化、雷同化嚴重
2018年2月,中國外文局向社會發布了《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結果表明,目前8個主要英語圈國家的民眾對中國的普遍印象仍停留在少林、陰陽、春節、熊貓和中國美食上。這個調查結果可謂令人唏噓,卻也在情理之中,因為當中國人在對外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時,無外乎以上幾種,我們對中國文化固化的認知,影響著對中國元素符號進一步挖掘、創新的步伐,我們自身對中國元素的機械復制,使國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產生刻板印象。近幾年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探索情況同樣表明,中國元素的機械復制使域外受眾對中國形象產生刻板印象,長城和墨水等不變元素鞏固了他們對中國的印象。廣告人應該意識到,不變的“啃老本”創意模式已無法滿足當今跨文化交流的需求。我們亟須做的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二)忽略文化差異,降低廣告傳播的有效性
廣告的跨文化傳播是一個文化經驗分享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3個主體,即溝通者、溝通的內容、觀眾。“一帶一路”包含64個國家和地區,有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不同國籍的不同文化。這些文化受許多因素,如環境、經濟、政治和歷史因素的影響。這些制約因素的復雜性必然造成文化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穩定性,而且在不同文化之間,其價值取向也是難以統一的。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普遍存在,成為源文化向目標文化輸出的最大阻礙。蘊含中國文化的“中國元素”廣告向受眾傳播的過程,也就是跨文化傳播的過程,受眾會本能地產生排斥、抵觸等情緒,這是一種所屬于文化環境的本能行為。
四、“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元素”廣告跨文化交流策略
(一)豐富“中國元素”內涵,打造本土化廣告標簽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作為“通民心”媒介的廣告,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越來越能夠凸顯自身的張力。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們將“中國元素”視為一種廣告概念,并將此概念引入廣告跨文化傳播中。在廣告的跨文化交流中,要保留“中國元素”的傳統文化內涵,結合當今世界的實際需要,緊跟世界的步伐和潮流;既要取國外廣告文化之精華,又要打造本土文化標簽。增加“中國元素”的廣度和深度,豐富其內涵,打造“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的華語體系,激發域外受眾對“中國元素”的求知欲與探索欲。
(二)積極發揮少數民族元素資源優勢
“中國元素”是中國人民的智慧。這些豐富的元素為中國廣告的發展提供了持續的動力源,是廣告商的智慧和創作靈感的源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族群的習俗可能是廣告創作的源泉。我們感到自豪的是,這些材料是獨一無二的,它們有自己的風格,它們是藝術作品本身,我們只要加以創作,就能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異域風格的廣告作品。例如,百事可樂創作的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廣告,其中加入了蒙古族特有的服飾、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騎馬以及在蒙古包中相談甚歡等場景,就體現了濃郁的蒙古族特色。
五、結語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進入了大國外交的重要時期,放眼全球文化交流、文明交融,都進入了新的階段,廣告作為文化傳播、價值輸出的重要載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通過廣告的傳播彰顯民族自信是廣告人首要探索的問題。與此同時,作為文化傳播的有力推手,廣告跨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覷。讓代表本國文化內涵的“中國元素”在廣告的跨文化傳播中得到有效利用與宣傳,尋找與各國間文化傳播的契合點,是“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元素”跨文化傳播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阿倫斯(美).當代廣告學[M].丁俊杰,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36-58.
[2] 潘一禾.超越文化差異: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與探討[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37.
[3] 劉意.從莫言獲獎談跨文化傳播的符號塑造與路徑選擇[J].中國報業,2012(20):33-34.
[4] 李霞.從符號學看廣告[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98-99.
作者簡介:王薇(1984—),女,山西萬榮人,碩士,藝術設計專業,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