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摘? 要:當今社會,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也為舊媒體探索如何在數字時代生存并對自身模式進行革命性變化找到了出路。近年來,不難看出新媒體一統天下,傳統媒介、傳統文化傳播形式無一不被數字化、網絡化。可以肯定的是,依靠傳統媒介來傳播某一藝術價值觀或者理想觀念,已經不被當下這個快速發展的大時代所青睞,傳統文化媒介也必須吸納新技術才能贏得更大的影響力。而在此大環境的沖擊下,傳統文化媒介中最具表現力且最能表達內心的視覺藝術領域,是否能夠開辟符合媒介融合理論或者基于媒介間性理論而形成的跨媒介藝術理論,從而使視覺藝術更具影響力,是本文探討的方向。
關鍵詞:視覺藝術;媒介間性;媒介;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1 媒介間性理論與藝術理論之間的聯系
媒介間性(intermediality)并非新詞,在學術界也有二十年的歷史了,但媒介間性與媒介融合(intermedium)之間的互動卻是在近幾年才有的現象[1]。而讓原本傳統的文化媒介轉化形式進而噴發式傳播,致使其非常自然的電子化數字化才成功開啟了藝術文化傳播的新模式,這些現象是媒介融合與媒介間性得以產生聯系并得到關注的決定性因素。簡言之即是:傳統傳播媒介的數字化得以讓藝術文化的傳播變得更加普及、涉及面更加廣闊,這進一步佐證了近年來新啟的媒介融合與媒介間性理論的科學性。無論何種形式的藝術,都遵從某一特定的藝術理論,因為藝術的發展并不是斷崖式發展,而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然而對于是“何種”藝術卻又有不同的區分,其區分的方式則是不同所屬藝術形式所獨有的藝術工具——也就是展現藝術作品的媒介的不同來定[2]。因此在某一層面上來看,媒介間性與藝術領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1.1 媒介間性與媒介融合
媒介間性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來源于激浪藝術家迪克·黑根斯(Dick Higgins)的跨媒介(intermedia)創作理念及相關論著[3]。媒介融合和媒介間性基本含義:媒介融合對應“聚合在一起”、媒介間性對應“不同媒介有相似性”。針對媒介間性與媒介融合,存在著不同關系的說法,其中有幾種是根據媒介載體的屬性與其最終表現形式的差異來界定的。有人提出媒介間性是媒介融合的補充的“補充”說,也有認為媒介間性在解釋傳播研究的能力上超越媒介融合的“超越”說。但無論何種說法,都強調兩者在傳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實影視藝術領域的媒介研究的中心都是媒介的載體屬性與形式差異:一方面在個性中求共性,即在諸多的形式(如影視、藝術、媒體等)中有共同的特質;一方面又在共性中求個性,即不同的表現形式都能歸于統一文化主旨。這兩個方面是研究媒介領域的不同方向,前者被稱之為“媒介融合”,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不同領域不同文化傳播介質都趨于兼容化,是一對一的更新亦或是一對多的吸收。而后者即是“媒介間性”,其強調延續性與同根緣性,強調無論何種形式的藝術與表現方法,都是經過不斷的歷史演化而來的,都是持續性發展和繼承性發展的[4]。簡言之,媒介融合更加注重于處理媒介技術上的問題,媒介間性則更加注重于媒介承載的文化維度的關系。
1.2 媒介間性理論與藝術理論的關系
在談論此兩者的關系之前,先要理解托馬斯·庫恩有關科學與藝術發展模式的理論。庫恩認為科學是更新式發展的,也就是說科學發展的模式就是新的事物取代舊的事物,一旦某一領域有新的科學成果發現那么之前舊的科學成果就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意義和價值,所以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更迭史。這與前文提到的“媒介融合”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以“更新”為特征。而藝術的發展則不同,他認為藝術發展的源動力并非是更替,而是繼承式的持續不斷的完善。即使我們在藝術的分類上有不同的模式,但也只是形式的變化,內在核心還是人對“美”的追求,也就是藝術的發展并沒有明確的界限。這與前文說的“媒介間性”有著相同的含義,它不否認傳播媒介在持續不斷的完善,承認其外在迭代過程的形式變化,但內核只有一個即是尋求文化同一性。庫恩的看法解釋了科學與藝術之間的差別,但相較于藝術領域而言,藝術理論其實也是有一條明確的邊界的,藝術理論的特性與媒介間性理論是相互關聯的。藝術理論的邊界即是傳統的造型藝術與現代的視覺藝術之間的分別,藝術的側重點不同,形成了區分于兩種藝術的界線。
2 造型藝術與視覺藝術
2.1 造型藝術
先來了解一下傳統的造型藝術(Plastic Art)。我們所熟知的造型藝術,其核心在于一個“造”,也就是塑造,塑造對象的形體、塑造對象的形態,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描繪與再創造(這里的再創造是基于對象物體客觀存在而進行的藝術加工,并非抽象藝術的再創造)。因而造型藝術也可以區分于抽象藝術,是與抽象藝術相對的現實,也可以說是具象藝術(Figural Art),所以也有人將他們歸類于塑像的藝術(the art of modeling portraits)。造(modeling)有三個層面的問題,也是區分部分藝術類型的依據。首先是以“造”的過程中所使用的的“材料”不同來劃分,就形成了不同門類的標志,鉛筆繪畫、雕塑與小型建筑等;而“造”的客觀對象即是劃分不同門類的主題,如靜物畫、人物肖像畫與風景畫等;而“造”的過程中使用了什么手法則是將此造型藝術劃分為何種風格的依據,如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和古典主義等。如此也明確了,造型藝術是基于某種客觀事物而存在的藝術,它塑造出來的藝術實體無論是基于二維平面還是三維世界,都是根據不同媒介(材料、主題)而不斷改變與更新的。更進一步說,即是媒介為風格設定了嚴格的界限,從而讓媒介的形式與風格特征能夠相互對應,但這種關系較為脆弱,如果既定的形式媒介不再起作用,那么造型藝術的相對應的風格也就不復存在了[5]。
2.2 視覺藝術
視覺藝術與造型藝術從字面上來看,就很容易對兩者有個基本的理解和判斷。上文已經提到,造型藝術是基于自身形式媒介(材料、主題)的藝術,而視覺藝術則更多來源于感官層面的方式。無論是以何種媒介為主的、以何種表達形式為主的藝術,只要是通過感官(尤其是視覺)來感知的藝術,即可歸納到視覺藝術的范疇里,其理論來源于康德的美學“共通感”(sensus communis)[6]。在視覺藝術的定義范疇內,客觀實在已經不再是藝術的核心,藝術的核心 為個人,也就是藝術都是服務于人而因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情感,也就迸發出不同的視覺藝術體驗。轉換到藝術理論領域,基于共通感這個定義之下,最為核心的是超越私人情感的共同性。藝術對個人感官的體驗只取決于穩定的個人審美情趣,而不再受制于某一種媒介帶來的某一種特定風格,從康德的美學“共通感”開始,明確了造型藝術與視覺藝術的界線。當然,這是一個長期而且持久的過程,并且在不斷的演變過程之中,藝術的形式媒介不斷地被削弱,取而代之的則是同樣也經歷長時間的演變和人們對某一部分進行歸納和總結而形成的各種學說(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史等),這也是“將藝術顯現的感官特性,以智性概念的模式予以呈現”,符合藝術科學的界定。
2.3 視覺藝術向藝術科學的轉變
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發展歷程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傳統媒體的成熟階段,同時傳統媒體帶動新興媒體發展;二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共同發展階段,也可以稱之為互動式發展階段;三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階段。當前社會處于第三階段。這三個階段的劃分表明了媒介間性與媒介融合的三個階段與歷程,以上文提到過的媒介間性理論與藝術理論實質上有關聯這一結論中,不難看出視覺藝術到科學藝術的發展轉變也會有三個不同的階段。
對于藝術科學的理解,因不同時期而所不同。藝術科學的提出是在19世紀初,以魯莫爾為旗幟的柏林藝術史學派最先開始,并引領了幾乎跨越整個世紀的學術思潮,也就是視覺藝術到藝術科學轉變的第一個階段:以視覺藝術的現代藝術概念替代造型藝術。思潮表示藝術科學的側重點不應該為“科學”而在于“藝術”,它確定了研究藝術旨在了解藝術本身的發展規律以及藝術發展的總方向,而不是研究藝術理論中的主客體關系。這點也確定了以主體對客體的描述即造型藝術此時已經逐步被以藝術共通感為主即視覺藝術的概念所替代。第二個階段:從藝術到感知的邏輯倒轉。19世紀末,維也納藝術史學派崛起不僅標志著以視覺藝術為核心的藝術科學的確立,而且也明確地將視覺感知置于主導地位。從康德的美學為參照理論開始,藝術理論與藝術研究幾乎就開始了從基于自身形式媒介的造型藝術,到盡管有形式媒介的差異,但有感官同一性的視覺藝術之間的倒轉。第三個階段:藝術科學劃分視覺藝術與造型藝術,直至維克霍夫首次完全地越出了藝術自身媒介形式的局限,而就人對藝術的感知體驗來進行定義,從而將造型藝術與視覺藝術進行了的明確界分。此次劃分跳脫出傳統藝術理論以造型藝術來劃分藝術風格的界限,完全以人的感覺為主,單以人對藝術的感知體驗來劃分,是極具歷史意義的[7]。
上述簡單地闡述了視覺藝術逐步替代造型藝術,并重新定義藝術科學的三個階段,其過程也是以康德以來的理論為依據,從造型藝術到視覺藝術,正是施瑪索對藝術科學的定義。
3 媒介間性理論與視覺藝術
對媒介間性與媒介融合理論、造型藝術到視覺藝術理論的分析,為在當下數字化信息化沖擊下視覺藝術發展能夠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打下理論基礎提供了可能。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所要面對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但同時這種改變也是良性發展的,將數字技術融合在視覺藝術中,不僅增加了視覺藝術的感染力,也增加了個人的感官體驗。同時打破了傳統視覺藝術局限于二維媒介之中,將視覺藝術推向三維世界之中[8]。
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變革,不僅增加了視覺藝術的寬度也增加了視覺藝術的維度。在媒介融合的基礎上,視覺藝術還保存了藝術本身的文化底蘊,也就是通過媒介的改變擴大了傳播廣度,又依托媒介間性保留了同一性。簡言之,媒介間性與媒介融合的關系與發展促進了視覺藝術的更新,數字化技術的革新既改變了傳統視覺藝術的單一表現、靜止的設計體驗,也增加了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藝術領域長期被引用的一句話。這里面的“高于”指的就是“創新”,藝術并不僅僅只是對客觀事物的映射,它還存在個人對這個客觀事物的感受并將這種感受添入到自己的藝術作品中。從這一點看,視覺藝術的根本也是創新,視覺藝術不僅要求藝術工作者有敏銳的藝術嗅覺,也要求其擁有一定的時新理念。很多時候,部分藝術工作者會陷入一種“非此即彼”的誤區,認為時新的理念即是對新事物的接納與對舊事物的拋棄,這就陷入了“媒介融合”的處境之中,當然媒介融合也是快節奏的大時代很多領域需要去貫徹的,如科學領域,但絕不會是藝術領域。因此我們在接納新的觀念去處理新的問題或者新的受眾時,需要考慮到對原有的理念和觀點首先要繼承,否則盲目的創新就是無源之水。也就是視覺藝術不僅要求藝術工作者繼承前人的文化理念與藝術理念,還需要持續不斷的吸納新的媒介、新的技術,來擴充視覺藝術領域的維度和內容。
4 結語
在各行業都被媒介間性理論影響大環境下,視覺藝術的發展也不例外地受到沖擊,但基于當代中國藝術學界現狀,也必然會開辟一條符合媒介融合理論或者基于媒介間性理論而形成的跨媒介藝術理論,從而使得視覺藝術領域能更具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楊霜.危機事件中的科學傳播與民意——基于“互媒體性”視點的考察與分析[J].新聞大學,2013(6):83-90.
[2]楊霜.試論"互媒體性"[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4):11-17.
[3]孟建,趙元珂.媒介融合作為一種媒介社會發展理論的闡釋[J].新聞傳播,2007(2):14-16.
[4]劉毅 從造型到視覺:跨媒介藝術理論的基本問題[J].當代文壇,2020(1).
[5]張琪.現代版畫創作的平面構成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8(6):25.
[6]李東.再論版畫的平面[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4):157-159.
[7]袁上杰.民間木版畫視覺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9(3):65-66.
[8]劉奇葆.加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N].人民日報,2014-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