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芳
摘要:《幼兒園教育教導綱要》中指出,教師要“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3至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語言發展目標中說明5-6歲幼兒“對圖書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號感興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義” ;“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產生對文字的興趣” 。 針對目前我們幼兒園大班前識字現象存在:教師對前識字意識關注不夠、機會創設不夠、前識字活動經驗不足導致幼兒前識字感知機會較少、興趣無法滿足、認知能力較弱等問題, 課題組成員分析了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學習特點,通過運用環境浸潤、經驗激活、游戲助推三種策略給幼兒前識字提供支持與幫助,讓幼兒在與符號、標識和文字的互動中獲得對文字的興趣,發展幼兒對文字的敏感性。
關鍵詞:大班;前識字核心經驗;推進策略
1 問題的提出
1.1 教師對前識字意識關注不夠,幼兒前識字感知機會較少
教師缺乏培養幼兒前識字能力的意識,如幼兒園很多環境中的符號和文字是幼兒熟悉和感興趣的,因為教師沒有意識引導幼兒關注,錯失很多前識字的機會,不利于幼兒積累符號和文字的經驗。
1.2 教師對前識字機會創設不夠,幼兒前識字興趣無法滿足
大班幼兒已經到了對文字符號敏感的時期,經常指著圖畫書中某個熟悉的字大聲朗讀,他們有時只讀了文字的半邊,有時只是根據自己的理解配上解說,根本與文字不符,教師遇到這種情形很多會直接忽略幼兒的興趣,直接告訴幼兒書中的文字,或是說等你上小學就會學習這些漢字了,錯過對幼兒前識字興趣的培養,久而久之幼兒的識字興趣就不高漲了。
1.3 教師對前識字活動經驗不足,幼兒前識字認知能力較弱
因為教師的組織前識字活動的意識弱,不能用很好策略給予幼兒支持,幼兒對符號和文字的功能、形式和規則意識都不能很好的形成,如到了大班對文字的閱讀規則,組成規律都沒有一定的認知,根據規則猜測漢字意義的能力也很弱等。
鑒于以上分析與思考,課題組提出“大班前識字核心經驗推進的策略研究”。將通過運用環境浸潤、經驗激活、游戲助推等三種策略,幫助幼兒前識字學習的策略,幫助大班幼兒提高前識字的興趣和能力。
2 研究策略
2.1 環境浸潤
“環境是幼兒的第三位教師”,創設豐富的文字環境是幼兒前識字核心經驗發展潛在的教育手段,教師有意識地借助圖畫、圖示、標識、文字等有意義的符號創設前識字環境,并且無意識地呈現前識字的環境,讓幼兒通過這種前識字環境的創設,浸潤在豐富、積極的文字環境中,幼兒前識字經驗就有了發展的“空氣”。
2.1.1 符號鏈接,畫面表述
兒童生來就有想象的天份,他們是想象的天才,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每一種事物在他們眼里都是一幅美麗的畫面,而大班幼兒已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與積極性,因此,我們在創設區域活動時,把創設區域規則的任務交給幼兒,組織幼兒分組討論制定區域活動規則,引導他們聯系生活,發揮想象,把組成漢字的部件符號想象成一件事情、一樣物品或一幅畫,例如,在語言區幼兒討論的活動規則是:看書的時候需要安靜,與同伴交流時要輕聲交流,收拾時物品要擺放整齊等,這些活動規則幼兒用符號、圖畫記錄的方式記錄下來,張貼在語言區醒目的位置;又如,生活區創設進餐規則,讓幼兒用圖畫記錄的方式記錄進餐前、進餐后的規則,利用符號表達鏈接畫面進行前識字表述這種方法也比較簡單,更易讓孩子們接受。
2.1.2 材料激發,滿足欲望
現代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說:“游戲是兒童生來就喜歡的,兒童的生活可以說就是游戲。”而游戲材料則是幼兒探索和學習的橋梁,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滿足其好奇心并產生探索的欲望是需要以環境和材料為依托的。通過提供能呈現符號和文字類操作材料,讓幼兒可以運用書寫、制作符號和文字等材料來表達和發展大班幼兒前識字的核心經驗。
2.2 經驗激發
根據幼兒善于記憶形象直觀的內容,而不善于記憶抽象的東西的思維特點,我們教師就要想辦法把一些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如果一味枯燥、簡單、機械地讓幼兒在字卡、讀音中被動的機械記憶,這樣的活動絕不是我們提倡的前識字活動,它不僅對幼兒前識字核心經驗推進沒有促進作用,還會降低幼兒對符號和文字的興趣。因此,作為教師要在起步階段利用幼兒的已有經驗,主動滲透幼兒的前識字,充分調動幼兒前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幼兒去體驗前識字的樂趣。
2.2.1 繪本呈現,興趣激發
繪本又稱“圖畫書”,圖畫書中的文字不僅表現“畫外之音”,也會通過大小、樣式、環繞等不同,承擔著敘述圖畫書內容以及表現圖畫書中人物語氣和情緒變化的功能。圖畫書是幼兒閱讀的主要材料,也是發展幼兒前識字經驗的重要載體,據研究表明,幼兒從5歲開始,在圖畫書閱讀中對文字的關注會有明顯增加,隨著閱讀經驗的積累,還會表現出“假裝閱讀文字”的行為。大班幼兒的思維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是觀察能力的敏感期,我們教師可以通過繪本閱讀發展幼兒觀察和自我表現的能力, 根據幼兒喜歡聽故事的特點,而圖畫書是我園的特色活動,每周都會有一個圖畫書集體教學, 所以在語言區投放了大量的優秀的圖畫書,例如《圖書館里的老鼠》、《兔子先生去散步》、《不會寫字的獅子》、《我喜歡書》等等,這些圖畫書封面上不同字體的文字給幼兒提供了了解文字功能和初步形成造字規則意識的機會。
2.2.2 名字設計,主題跟進
隨著大班幼兒知識經驗的豐富,孩子們會逐漸對文字產生興趣,在環境創設之初,我們通過課題組內的課程審議,根據課程主題來投放區域材料,跟著主題走。今年3月份我們在開展主題《走進小學》主題審議中,有老師提出漢字的認識是十分符合這個主題的,而且主題中就有關于象形字的單元活動。針對幼兒對文字認識的經驗,我們發現孩子最熟悉的文字就是自己的名字,而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有的名字,每個名字里都有一個美好的寓意,因此活動前我們讓幼兒回家向家長了解自己名字的由來和所含的意義,然后在美工區創設《我的名字畫》活動,我們將孩子們的名字打印出來,讓幼兒在發揮想象的基礎上,結合文字獨特的字形結構,大膽表現自己的構想,把自己喜愛的事物包含在字畫中,并通過添畫再創作進行創意表現,有的幼兒把自己的姓氏用彩泥粘帖的方式表現出來;有的幼兒用各種動物、植物把名字中的一個字拼畫出來;有的幼兒給名字裝扮上了漂亮的花紋和裝飾……,這個活動不僅提升了孩子對自己以及同伴名字的了解,同時也增加了幼兒對文字的興趣,知道漢字意義的博大精深。
參考文獻:
[1]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華愛華.幼兒游戲理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3] 邱學青.學前兒童游戲[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錦城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