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偉
摘要:語文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結合實際生活豐富語文學習的內容,真真正正教會學生學會學習語文,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成績
關鍵詞:語文;工具學科;會學;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則可終生受用。”語文作為基礎性工具學科,想要學好是不容易。它體系博大內容浩繁,融思想、知識與藝術為一體,需逐步培訓良好的感知與接受能力。我認為作為語文教師不應該急功近利,為應試求成績,而應該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同時,作為語文教師也應該積極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結合實際生活豐富語文學習的內容,真真正正教會學生學會學習語文,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成績。因此,我們在和學生的共同學習中,是把“學”放在教學過程的中心位置,教師在進行各項閱讀訓練時,既要教知識、訓練技能,又要教給學習方法。教學相長,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樣就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1 教師要樹立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的意識
1.1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要教給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
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要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盡可能多地讓他們自己動腦、動口、動手,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養(yǎng)成自學習慣。
1.2 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成為學習中的主人
在教學中堅持的原則是實踐性和獨立性。實踐性是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去學習;獨立性是讓學生有自學的自主權,能獨立地閱讀、獨自思考、獨自完成各項適合他們要求的作業(yè)和練習等,讓學生學會自學的操作過程,在自學的天地里發(fā)揮才能。
1.3 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是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重要途徑
小學生應盡早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讓聰明才智早期得到發(fā)掘,以適應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時代的需要。這就是小學生要研究學法的重要意義。
1.4 要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學習
中外教育家?guī)缀跻恢抡撌龅絻和逃⒁馀d趣的作用,“興趣是使之入門的向導”。傳統(tǒng)的教育經驗也告訴我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首先要求教師應從思想上明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只有確立了這樣的學生觀,教師在教學中才能還學生主人的地位。只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習的情趣,才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其次,教師在教學中應把學生吸引到有興趣的快樂的學習活動中,交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激發(fā)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到因成功、進步、發(fā)展而應享受到的樂趣,使他們對學習入迷,并能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樂學不疲,出現(xiàn)智能發(fā)展的飛躍,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教師在教學中應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2.1 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精讀、細讀、瀏覽等閱讀方法,讓學生在讀書中學會讀書,使學生能自學。在指導學生讀書過程中強調邊讀邊畫、邊讀邊思、邊讀邊說,把讀書、思考和表達結合起來。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有各種閱讀實踐活動,而且還要動手畫、動嘴說、動腦想,這就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認真讀書、善于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讀中掌握方法,學會獨立思考,形成能力。
2.2 指導學生學會精讀、粗讀等方法
要指導學生通過學會精讀、細讀、粗讀等方法,憑借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達方法。精讀,是指導學生聯(lián)系文章的重點、難點,參與認識過程,增強學生認知、思維和反饋知識的能力,它不是泛讀的簡單重復,而是在學生掌握了課文生字生詞、初步領悟了部分重點詞句、抓住了課文梗概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掌握重點,消化難點。如教授《是樂譜錯了》時,讓學生在讀中領悟重點詞句“突然”,“再一次”;“不,是樂譜錯了”,抓住重點句子與詞語品讀、交流相結合,并適機進行寫話訓練,引導學生去理解、感悟、內化,使小澤征爾富于自信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栩栩如生。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以讀為主線,鎖定重點語句,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以悟為強音,加深學生認識的深廣度;以品為手段,培養(yǎng)學生感悟能力和鑒賞能力。讀、思、悟結合,課內外結合,基礎知識訓練與基本技能訓練結合,達到三個維度的共同提高。粗讀,首先是教師介紹工具書及有關資料,讓學生熟悉課文背景,再根據(jù)教學目的,抓住課文特色,揭示知識性問題,渲染氣氛或制造懸念,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欲望,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查出生字、生詞,通過重點詞句的批注自己體會,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中獲得知識、具有基本的閱讀能力,學會查閱資料,為自學提供基本能力,奠定基礎。學生肯自學,能自學,還應做到會自學。
2.3 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實踐
在自學實踐中應以學生的自學為主,自己探究,教師輔之以引導,讓學生掌握方法,形成自學能力。在教學中依據(jù)重點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學習,讀讀、議議、練練,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概括出自己的學習方法,突出自學這條主線。自學,不是學生隨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隨意性”學習。自學必須在有目的、有計劃的基礎上進行。在進行中大致有三種形式:(1)教師先指出自學要求和自學方法,然后學生自學;(2)學生先自學,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加深理解,從而領悟出自學的內容;(3)教師邊作指導,學生邊自學。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從多方面為各類學生創(chuàng)設自學的環(huán)境和條件,使其經常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滿足,讓學生以積極樂學的心境投入學習,不斷優(yōu)化學法,逐步形成自學能力。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qū)松嶺區(qū)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