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緊密結合新課改的思想,立足教學內容,精心創設生活化、問題化的教學情境,創設課堂導入情境,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促進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改革創新。
關鍵詞: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情境教學法;意義;應用對策
我國是法治國家,提倡“法”治社會,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大政方針政策,力求通過“法”與“德”的有機整合,促使國泰民安。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產生,與國家的方針政策密不可分。在經歷了思想政治、思想品德名稱之后,道德與法治課程以更加全面的視角詮釋了教育的內容和方向,力求通過“德”與“法”的有機整合,不斷提高青少年的法治意識、道德水平,塑造其正確的價值觀。和傳統的教材體系不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設置顯得更加靈活,以學生生活內容構建課程的方式,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情境教學法是以情境為載體的教學方法,有生動的、具體的教學情境,能夠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文章立足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索情境教學法應用的意義及其有效性對策。
一、 情境教學法的內涵
所謂情境教學法,是一種以“情境”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創設與教學相關的教學情境,以達到激發學生情緒和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識內容的目的。同時,情境教學法的應用,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在知識習得的過程中主動建構,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目標。
和傳授式的知識教學模式相比,情境教學法具有“形真”“情切”“意遠”的特點,能夠有效地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課堂活力,提高學生的廣泛參與性,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二、 情境教學法在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基礎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長期以來,受到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滯后、應試化教育的現象普遍存在。在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一)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成為教學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在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巧用情境教學法,對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教育目標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首先,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有利于激發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直觀地告訴人們:“樂知”在知識習得過程中的重要性。誠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是激發其學習內驅力的主要元素。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教師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實體情境、模擬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等,不同的情境方式,對學生產生的驅動力是不同的。以推理情境的創設為例,教師立足教學內容,通過一定的問題引導,引導學生一步步推理得出相應的結論,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發揮,而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驅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同時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
其次,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認知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主線。教育的最終使命,就是通過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促使其應用實踐能力的提升。在認知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歷來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而非機械地記憶和背誦。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應試化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情境教學法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巧妙地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動手實踐,在此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有效地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
由此可見,和應試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相比,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情境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助于促使學生認知能力發展,有助于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目標。
(二)有利于轉變教師教學角色,提高教學水平
俗話說: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在教育領域,教師的教學理念、能力水平等,直接決定了教學的質量。和應試化的道德與法治課堂相比,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積極滲透情境教學法,對轉變教師的角色定位,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首先,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有利于轉變教師的教學角色定位。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長期處于接受學習的狀態,學習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而在情境教學背景下,教師需要立足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精心創設與學生興趣愛好、生活經驗相宜的教學情境,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廣泛參與性的目的。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有效地轉變了教師的角色定位,對發揮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其次,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常常聽到這樣的話:“最難不過政治老師”。筆者認為:雖然政治教育相對枯燥和乏味,但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緊隨時代發展,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不斷豐富政治教學的內容,政治教師工作起來也不那么“難”。和應試化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相比,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滲透情境教學法,在此過程中,為了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教師需要深入解讀教學的文本和內涵,同時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等創設教學情境。該過程,就是全面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的過程。
三、 情境教學法在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的有效對策
情境教學法應用于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課堂,教師應當立足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立足“學情”,創設相宜的教學情境,全面提高教學的質量。立足“學情”的教學情境創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所謂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情境的內容、形式等要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要激發學生的參與愿望,提高教學質量。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創設,要求教師立足真實的生活案例,激發學生的情緒和情感。以《敬畏生命》的教育為例,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容易出現青春期沖動的現象,導致一些學生在面對“芝麻大”的事情時,容易出現不珍惜、不敬畏生命的現象。為了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生命責任感,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的方式,給學生播放了幾個視頻資料:第一個視頻資料,過馬路不遵守交通規則,最終發生交通事故;第二個視頻資料: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些典型的死亡案例,如武漢醫生李文亮以及他的幾個同事,94歲的老奶奶為了兒子的床位堅守醫院四天四夜,最后其子依然沒有戰勝病毒;在此過程中,教師結合全球疫情的死亡數據,讓學生感知“生命脆弱”的內涵,引出教學的主題:“敬畏生命”。這種立足生活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對深化學生對文本內涵的認知與理解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創設問題化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教師應當本著“多元”的教學原則,精心創設問題化的教學情境,以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例如,在《法不可違》的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懂得遵法守法,筆者采取了如下情境教學法:首先,在課堂導入的過程中,結合幾個實際的視頻案例:飛機晚點大鬧機場甚至毆打機場工作人員的、景區隨意攀爬甚至留言的、公共場所如地鐵、公交上吃有特殊氣味食物的,案例視頻播放結束之后,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以上行為,僅僅是不文明行為嗎?還是已經涉及了法律問題?其次,讓學生用3分鐘時間閱讀課本,然后進行問題搶答:什么是法律?法律規定了什么?何為人民的行為底線?因有搶答活動,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將會更加認真,注意力也會更為集中。最后,給學生講解了相關的基礎知識之后,筆者創設了案例教學情境:案例為:2018年在全國轟動一時的“高鐵霸座男”事件,該事件可謂是當時網絡上的熱門事件,生活在信息化時代的中學生應當是有所耳聞。筆者將事件的視頻資源融入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霸座男”的行為屬于何種違法行為?并提出問題:如果是你案例中的乘警,你應當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對付類似的“霸座”事件?該問題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學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也可以采取討論法等進行問題的解答。
結合《法不可違》的教學案例,筆者認為: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改變單一化的情境創設模式。尤其是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很多與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運用實際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思考道德與法治,在提高學生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的同時,促使學生綜合應用實踐能力的提升。
(三)創設導入式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法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師要重視導入情境的創設。文章中,筆者為何要強調導入情境?主要原因在于:課堂導入是一堂課中極其關鍵的環節,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通過情境導入,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例如,在講授《消費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權益》時,筆者就采取了案例導入法,結合“小明去購物”被短斤少兩的事件,引導學生思考消費者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引入教學的主題。導入情境的創設方式是多元化的,教師還可以創設問題導入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四、 總結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背景下,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育,應當積極改變過去應試化、機械化的教育模式,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霞.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踐行生活情境[J].新課程學習,2014(7).
[2]謝秀青.淺談情境教學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有效運用[J].學周刊,2016(3).
作者簡介:
嚴紹清,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尤溪縣清溪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