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璐瑤



摘要:根據在德國農牧企業交流學習所得,對比中德養豬業與農業教育方面的特點,分析了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種豬繁育、豬舍環境控制等方面的優勢,探討了“以實踐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惑為教學,以標準為指導”的《豬生產》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中德養豬業;《豬生產》課程;實踐;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S828.4;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273X(2020)07-0042-03
《豬生產》課程是高職畜牧獸醫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在豬場設計、疫病預防、飼料配制、種豬選育、母豬發情鑒定、公豬精液采集、精液品質鑒定、人工授精、妊娠診斷、接產助產及豬不同生產階段的飼養管理等方面的理論與技能。本文根據筆者在德國農牧企業交流學習所得,通過對比中德養豬業與農業教育方面的特點,分析了德國在“雙元制”教學模式、種豬繁育、豬舍環境控制等方面的優勢,探討并嘗試“以實踐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惑為教學,以標準為指導”的課堂教學模式。
1? 《豬生產》教學改革的背景
德國地處中歐,是全世界僅次于中國、美國與巴西的第四大豬肉生產國。在德國,豬肉生產的基本單位是小型家庭農場,約占德國總人口1.5%的國民從事農業生產,養活了整個德國,并有相當一部分農產品出口。我國是全球豬肉生產第一大國(數據來源于美國農業部),約占總人口21.4%的國民從事農業生產,但我國豬肉進口量卻始終遠高于出口量,2019年2月豬肉進口量是出口量的56.24倍(數據來源于海關總署)。
1.1? 重視育種
所謂“母豬好,好一窩;公豬好,好一坡”,培育繁殖力高、抗病力強的種豬是豬生產的基礎,德國農場的種豬來自于德國本土、法國、丹麥及美國等國家,在德國周邊有PIC、Danbred、Topigs等世界知名育種公司。德國豬的繁育體系健全且完善,主要分為三大組群,第一組群是長白、大白、杜洛克、皮特蘭原種豬繁育場;第二組群是商品種豬繁殖場;第三組群是商品豬育肥場[1]。
在我國,規模化養殖場生豬存欄量僅占總存欄量的47%,農村散養戶生豬存欄量占總存欄量的53%,農村散養的優勢是激發了農戶的參與度,但同時也伴隨著疫病流行、藥物濫用、生產效率低下與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在我國尚未形成一家世界級種豬育種公司,規模化養豬場多從國外引種,農村散養戶多從大城市良種豬場引種,且大多數生產者不懂如何合理運用種豬,在種豬質量上與國外存在很大差距。在德國,母豬年生產斷奶仔豬普遍可達到33頭,在我國只有約26頭。
1.2? 豬舍環境控制
在豬生產中,豬舍衛生與溫控是關系到豬能否保持一定料肉比以及健康生長的關鍵因素。據統計,在最適溫度以下,每降低1 ℃,飼料利用率將降低4%。初生仔豬至保育豬階段的豬由于皮下脂肪少,保溫能力差,對溫度特別敏感,一旦溫度降低,就會引發各種疾病,這也是引發抗生素濫用的主要原因。
德國豬場設計需要經過專業人士反復論證(圖1),其設計的機械化程度非常高,其中溫度控制系統是我國與其差距最大的一點,這可使豬舍內環境溫度一直能保持在豬的最適溫度范圍內(圖2),這也是德國豬場生產效率高的原因之一。在德國,每個人可以管理約5 000頭育肥豬的生產,大約是中國生產效率的10余倍。
1.3? 教育模式
德國“雙元制”的職業教育模式舉世聞名,從二戰結束開始就為德國重建、經濟發展與騰飛做出了不朽貢獻。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就是整個培訓過程是在工廠企業與國家的職業學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BBS)進行,并且這種教育模式又以企業培訓為主,企業中的實踐與職業學校中的理論教學密切結合[2]。在德國,1周內學生3 d參與實踐,2 d在課堂參與理論學習,大部分班級都是小班教學,尤其是部分學農業機械的專業,1個班25~30人,分成5~6個小組,每個小組輪換上課,5~6個老師在不同的地點上課。如第一組學習的課程可能是課程1、課程2、課程3、課程4,第二組可能是課程4、課程2、課程3、課程1,交叉上課,保證每個學生都能上機操作(圖3、圖4)。
德國農業學校的實訓設備十分豐富,包括農業器械、養豬場、養雞場(圖5)與奶牛場(圖6),基本由學生負責管理,每名學生都必須輪流在養殖場所參加值日,內容包括飼喂、記錄、清掃、擠奶、助產等。
2? 《豬生產》教學改革的做法
2.1? 內容改革
鑒于當前我國養豬業在種豬選育與豬舍建造兩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極為突出,恩施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專業在2017年底課程標準修改時,將種豬的雜交育種與豬舍建造2方面內容進行了課時的增加與內容的豐富(表1)。在內容方面,增加了《豬的選配技術》與《選配方案設計》。
2.2? 教學手段改革
2.2.1? 以實踐為基礎? 《豬生產》課程實踐性強,需要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條件,在學習本課程之前的暑假,安排學生去湖北襄大集團、宜昌正大種豬場參加暑期社會實踐,以員工身份參與到養豬生產實踐中,并定期進行崗位輪換(圖7),在實踐中提前學習、發現問題,以便對專業有更深刻的認識,在課堂學習中更加有目的性,且更貼近實際[3]。
2.2.2? 以問題為導向? 課程設計中,將內容分為豬場設計、疫病預防、飼料配制、種豬選育、母豬發情鑒定、公豬精液采集、精液品質鑒定、人工授精、妊娠診斷、接產助產及豬不同生產階段的飼養管理等方面。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以豬場實踐為依據,收集與本課題相關的實際問題,在課堂上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將問題作為案例分析來講解,同時注重知識框架與邏輯思維的構建(圖8)。
2.2.3? 以標準為指導? 德國非常尊重行業標準,標準是指導一切生產的指南。德國人非常重視從數據中得出結論,無論是機械生產還是農業生產,在做決定前都會計算。農業生產者會將各項指標通過數據反映出來,再對照數據查找差距。因此我們在課堂中更加注重行業標準的學習與數據的分析,以數據代替經驗,從細枝末節中尋找完善生產。如在《豬生產》中的一些指標(圖9):成本(飼料、藥品等)、仔豬價格、育肥豬價格,要將這些數據在豬生產中的意義講清楚講透。
3? 《豬生產》教學改革的成效
經過2個學期的教學改革與實踐,《豬生產》課程教學效果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該教學成果獲得恩施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成果比賽二等獎。通過作業批改情況可知,學生答題邏輯清晰,能用圖、表表達答題思路。能理論聯系實際,將課堂中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與在豬場實踐過程中的疑問聯系起來,大家紛紛表示在豬場遇到的很多問題在課堂中都得到了解答,效果較好。通過暑期的社會實踐,深入到養豬生產一線,參與了查情、配種、采精、接產、哺乳仔豬飼養等環節以及豬場生活的實踐后,大家對專業的認知更加清晰,覺得養殖業是前途光明的行業,對養殖業興趣更高,學習氛圍更加濃厚。
參考文獻:
[1] 翟桂玉.德國畜牧業發展見聞與啟示(中)[J].農業知識,2012(3):9-11.
[2] 陳德泉.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重新審視[J].中國高教研究,2016(2):92-96.
[3] 李彥軍,高? 婕,趙曉靜.“養豬與豬病防治”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1(21):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