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然 樊珍娜



一、引言
綠色金融是指金融機構在投資、融資決策過程中,關注資源、環境等因素,主動引導資金流向,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活動。綠色金融不僅可以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和環境問題的治理,而且有助于引導和助推企業從高污染、高能耗模式向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模式轉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綠色金融、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不斷強化,逐步形成了以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碳金融等為代表的綠色金融發展之路。本文運用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結合圖形學、信息科學、統計學等學科理論與計量學引文、共現分析等研究方法,對綠色金融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分析,旨在清晰展示該研究領域主題演進、研究現狀以及發展態勢,以期為綠色金融的相關研究提供理論參考及借鑒啟示。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CiteSpace是在科學計量學、數據和信息可視化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的具有多元性、動態性、分時性的用于分析科學文獻中蘊含的潛在知識的引文分析軟件。它不僅可以將某一知識領域的演進歷程集中展現在網絡圖譜中,同時可以運用知識基礎的引文節點文獻和共引聚類表現研究熱點。
本文以綠色金融相關的文獻體系和文獻計量特征為研究對象,以中國知網數據庫為檢索源,選擇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2000—2019年數據,以“綠色金融”為主題詞進行高級檢索,同時篩除非研究文獻,共得773篇研究文獻,以此作為有效數據,組成本文的研究樣本。
三、我國綠色金融研究基本特征分析
(一)時間分布特征
發文數量及年度變化趨勢可以展示研究者對該領域熱點的關注度以及變化趨勢。本文采用折線圖展示綠色金融領域研究趨勢的變化。
如圖1所示,綠色金融的相關文獻年發文量整體上呈逐年上升趨勢。早在20世紀90年代,綠色金融的概念就已經被國內學者所提及,但是并未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隨著環境問題的凸顯,學者們逐漸認識到綠色金融是金融業發展的重要趨勢。2015年,我國發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指出建立綠色金融體系。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健全綠色金融體系,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再次提出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發展基金。2016年,我國積極推進將綠色金融作為G20領導人峰會議題,并將中、英兩國聯合撰寫的《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列為峰會成果。由此,我國在綠色金融方面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探索受到了國內外社會的廣泛關注,全球綠色領導力明顯提升。綠色金融相關支持政策的出臺激發了學術界對綠色金融領域的研究熱情,綠色金融也逐漸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
(二)作者發文量及作者共被引分析
通過 CiteSpace 軟件對綠色金融進行作者合作網絡可視化分析,結果見表1。以綠色金融為主題發文量排名前三作者分別是:馬駿、安國俊、王遙;13位作者的發文量在4篇及以上。根據普萊斯公式M = 0.749[√Nmax](Nmax :最高產者的發文數量),計算得綠色金融研究領域高產作者閾值為2.80,故發文量達到或超過3篇的作者為高產作者,共有28位,發文量占總發文量的14.5%。馬駿被引率最高的文章是《論構建中國綠色金融體系》,從機構建設、政策支持、金融基礎設施和法律基礎設施四個方面為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建設提供建議。安國俊被引率最高的文獻是《構建綠色金融市場體系》,該文提出要積極推動政府與社會資本機構的有機合作模式——PPP模式,建立統一的、多層次的金融市場。王遙被引率最高的文章是《中國綠色債券發展及中外標準比較研究》,提出為促進綠色債券的發展應統一對綠色債券的界定、項目分類及信息披露標準。從總體上看,綠色金融的研究仍需要更多學者的加入。
通過對發文作者進行共現分析得到合作網絡圖譜(略),可以發現綠色金融領域研究整體較為分散,作者間交流較少、合作度不高。其中合作關系較為緊密的研究團隊是以葛察忠、翁志忠為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和以周月秋、張靜文、殷紅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他們發文量較多,且具有較強的影響力,是綠色金融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群。
(三)發文機構分析
通過CiteSpace軟件對發文機構進行網絡可視化分析,經數據運行后統計綠色金融領域發文量前10名的研究機構(見表2)。中國人民大學以26篇的發文量排在首位,其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興業銀行、中央財經大學等。
從合作關系來看,各科研機構間的合作仍待進一步加深。目前科研合作主要集中于少數權威研究機構和重點院校層面,地方性研究機構和地方性院校合作交流較少。綠色金融工作開展情況與地方政策、相關利益群體認知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應加強地方研究機構與高校的密切合作,提升綠色金融領域研究能力,以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社會對綠色金融發展的需求。
(四)我國綠色金融研究熱點演化路徑
CiteSpace可以對綠色金融的詞頻、詞語時間趨勢、詞語的突發性和詞匯的網絡屬性進行分析。通過對綠色金融相關文獻的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可以直觀反映該領域的研究主題、研究結構及研究熱點。
1. 關鍵詞共現分析。基于CiteSpace軟件對關鍵詞進行分析,得到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略)及關鍵詞分布表(見表3)。
根據普萊斯定律計算得高頻關鍵詞最低頻次約為16,即關鍵詞詞頻大于等于16詞的關鍵詞為均為高頻關鍵詞。高頻關鍵詞代表著綠色金融的研究熱點。從表3中可得,除去綠色金融本身,顯現頻次最高的5個詞分別是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金融體系、金融、財政金融,這說明近20年來,實踐應用是綠色金融研究的主要對象。根據詞頻的顯現年限,可以看出最新出現的關鍵詞是綠色發展、綠色經濟,初現年份是2016年,截至2019年,詞匯頻次分別為42、105次,發展速度趕超早期部分關鍵詞。
中心性是測度關鍵詞重要性的指標,其代表一定時期內核心研究主題。本次關鍵詞共現結果出現13個既有較高顯現頻次、又有較高中介中心的關鍵節點,按照其中心度排列,分別為:綠色金融、綠色產業、綠色信貸、赤道原則、“一帶一路”、綠色保險、金融創新、經濟、綠色債券、銀行業、商業銀行、財政金融、金融機構等。這表示在綠色金融研究領域中,核心研究內容是綠色產業、綠色信貸、赤道原則、綠色債券。
2. 我國綠色金融研究發展路徑。從關鍵詞共現圖譜來看,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顏色較淺,說明近幾年衍生出來的研究熱點較多。將綠色金融研究主題集聚成兩個階段和兩條演化路徑,并以2015年作為兩個階段的分界點。
(1)2000—2014年為第一階段,該階段研究內容較少,主要研究路徑為綠色金融—綠色信貸—赤道原則—財政金融/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該階段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綠色金融概念研究、發展的必要性研究及政策建議三個方面。例如,李樹(2002)認為綠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在于:綠色金融不僅強調人類社會生存環境的利益,而且將環境的保護及其利用程度作為計量其成效的標準。張秀生和李子明(2009)提出綠色信貸的本質在于正確處理金融業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生態環保、生態建設和綠色產業融資。任輝(2009)指出:樹立綠色金融理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強化綠色信貸機制等是發展綠色金融的基礎。張紅(2010)指出綠色金融政策法律化是制度績效評估的前提之一。
(2)2015—2019年為第二階段,該階段綠色金融領域研究內容豐富,主要研究路徑為金融創新—綠色轉型—經濟增長—“一帶一路”—鄉村振興。該路徑主要探索綠色金融創新發展的思路及運行體系的構建、“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發展、綠色金融與鄉村振興等。從關鍵詞共現圖譜線條的顏色上看,第二階段為該領域的研究前沿及熱點。例如,王興帥和王波(2019)通過分析韓國的綠色儲蓄項目、綠色認證、“綠色金融指導師”制度,提出應完善我國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的雙重激勵機制,推動綠色債券發行等建議。周月秋(2017)認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推出標志著我國綠色金融已經由頂層設計階段步入實踐創新階段,這既是對解決我國地方綠色金融發展問題的有效嘗試,同時也彰顯了我國落實《巴黎協定》的決心。曹明弟和董希淼(2019)指出綠色金融不僅有助于推動金融機構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入“一帶一路”綠色產業中來,還能夠通過開發高標準、優質的綠色發展項目,滿足投資者對金融機構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的要求,從而推動“一帶一路”金融體系的綠色化。翁智雄和葛察忠(2016)認為推動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應強化財政、金融與環保政策的配套支持力度,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及融資工具,實現“一帶一路”建設與綠色金融的深度融合。楊世偉(2019)提出要健全完善鄉村振興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提高支持鄉村振興的綠色金融供給能力,推動支持鄉村振興的綠色金融政策落實等。
四、總結與展望
隨著綠色金融相關政策的出臺,綠色金融研究迅速發展,尤其是2015年之后發文量漲幅明顯。研究主題從綠色金融概念、必要性等描述性研究,逐漸向實證研究轉變,且交叉學科廣泛。綠色金融未來發展和研究的趨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相結合的研究。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均關注金融發展中的薄弱環節。目前單獨研究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成果較多,但是對于綠色普惠金融的研究還處于初期探索階段。學術界應更多地關注和研究小微企業、三農等普惠領域的綠色金融需求以及提供實操性的解決方案。此外還需對綠色普惠金融的理論內涵、服務體系、標準和評估體系、環境社會效益、風險進行深入研究。
二是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消費的研究。2019年8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強調,金融機構要加強對綠色消費的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對居民購買綠色智能產品的信貸支持。通過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消費是未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學術界應重點關注居民綠色消費的意愿以及如何將綠色消費意愿轉化為綠色消費行為。金融機構依托互聯網技術和電商消費平臺,創新金融工具,發展公益金融,推動綠色金融融入消費過程將是綠色金融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實現金融機構、公益機構、政府機構跨界合作的公益金融研究將是綠色金融領域研究的新熱點。
三是探索建立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以及環境信息披露與共享機制。雖然國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由于管理部門眾多、市場主體類型多樣、管理標準存在差異等原因,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整體制度規范缺失,各信息披露主體之間信息共享不足,不利于推動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在完善國內綠色金融標準建設的基礎上推進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的現代化水平,有利于提升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對綠色項目的識別能力,促進綠色投資。此外,還需要進一步與國際接軌,積極參與國際綠色金融標準制定,提升話語權。推進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研究以及完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也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方向。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廳2016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京津冀協同發展視角下河北省綠色金融研究”(ZD201614)。
(責任編輯? ? 劉西順;校對? ?XS,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