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的一去不復返性,是歷史教學的難點,學生不可能親身經歷當時的歷史,歷史課堂上也很難將歷史場景和歷史現象真實還原,大量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僅靠教師的講述,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用情境教學法則可以使久遠、抽象的歷史內容瞬間生動起來,讓歷史教學變得更形象、更直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本文嘗試在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一課中創設虛擬情境,讓學生在充滿濃厚歷史氛圍的課堂中去了解歷史,感悟歷史,加深學生對歷史史實的理解和記憶。
關鍵詞:情境式教學?初中歷史?北京人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8-00-01
新課程歷史教學中,需要教師在充分挖掘課標與教材的前提下,搜集更多的教學資源,嘗試更多的教學模式,授課過程中既要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標準,又要尊重學生的個人表現。然而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教師靈活的運用教材,大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真正實現從“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轉變。
一、優先評估課堂教學內容
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它是聯系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紐帶,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必要條件。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情特點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但是需要注意無論使用哪一種教學方法,都必須依靠教材,不能僅僅為實現某一種教學模式,而忽略了實際的教學目標,真實性是創設以虛擬情境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的前提。
不是教材中的每一課都適合采用情境教學法,因此在課前需要評估本課的教學內容。在構思教學設計時,應該遵循教育部發布的課程內容要求,從重點、難點出發,圍繞教學主題構建情境,同時需要考慮創設的虛擬情境是否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史實的理解,能否激活學生的歷史思維。課前需要對最后呈現出的效果進行合理預設,由此才充分發揮出情境式教學的最大價值。
本課的課標要求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發現的意義,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其中重點需要學生了解關于北京人的相關歷史知識,但是本課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學生很難對此有深刻感受,綜合考慮后本課以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考古發掘為出發點開展情境教學,學生在課上結合化石資料,通過合理的想象,逐步推測出北京人生產生活環境,在學習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考古發現的化石和遺跡是我們了解早期人類的主要證據,從而進一步理解北京人遺址對于人類進化演進的重要意義。
二、靈活運用虛擬情境形式
教學中合理、恰當的問題情境設計能激夠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價值的教學情景一定是具有明確的導向性和目標性,它能夠引發學生深入的思考。在問題設置上,多以思考性和啟發性的問題為主,例如在講述北京人體貌特征時,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古猿、北京人、現代人頭部的區別圖”,其中關于現代人頭部的展示則可以請一名同學作為對比案例到講臺前輔助教學,由此能夠極大地調動課堂氣氛,學生經過對比會發現北京人額頭較靠后、眉骨較為粗大、顴骨突出、嘴部前伸,與猿更為相似 ,教師隨即進行補充,提示學生注意北京人的腦容量高于大猩猩,低于現代人,處于大猩猩向現代人過渡的中間時期,比較接近人。通過照片的對比與教師的講解,學生會更易理解人類進化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
虛擬情境中實物的使用能夠更加豐富教學內容,在講解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時,拿出兩個石頭,一個是圓滑的石頭,一個是尖狀的石頭,讓學生猜測哪一個是北京人使用的石頭,引導學生思考尖狀的石頭是如何制作的,它在北京人的生產生活中起到怎樣的作用。學生在討論后得出結論,北京人使用的石器都有鋒利的邊緣,相比于自然界邊緣圓潤的石頭,北京人使用的石頭中存在人工打制的痕跡,他們可能用來鋒利的石頭采集植物果實并進行削皮,也可能用來打獵。
角色扮演是虛擬情境中主要使用的方法之一,在講解北京人生活時主要是通過課本劇演繹的方式滲透相關知識,課本劇表演完后引發學生思考,北京人的食物來源主要是什么?工具在捕獵中起到怎樣的作用?如果男生沒有打到獵物,晚上北京人會吃什么呢?場景中出現了很多人,他們與許多兇猛動物生活在一起,請以此推測北京人過著怎樣的生活?開展角色扮演,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過程,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歷史情境中更好地感受人物的生活狀態,從而加深對北京人的認識和理解。然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緒會過度興奮,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課堂進度的正常進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調控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精準把握學生認知水平
對于初一學生而言,對新鮮事物是充滿興趣與期待的。本課是其接觸的第一節歷史課,學生對歷史這一學科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在課堂中愿意展示自我,表達觀點。但是大部分學生的歷史素養均處于蒙昧狀態,對學科知識、學習方法的了解都處于起步階段,不具備完善的歷史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耐心講解,備課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精選學生易懂的圖片、視頻、將學科知識與學生自身的生活聯系起來幫助他們去學習理解。
創設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需要注意的是情境設置應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基礎上引導和拓展。在設置問題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站在學生的角度,因勢利導的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如果一開始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設置的情境與現實生活完全脫離,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無論采取哪一種教學模式,只要是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和理解,都值得我們去嘗試,去借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歷史的課堂中享受學習的樂趣,感受歷史課堂的無窮魅力。
參考文獻
[1]翟玉香.談初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的嘗試及注意的問題[J].教育教學論壇,2009,(7).
[2]楊志才.生動的歷史與歷史的生動——兼談歷史學科的情境教學[J].歷史教學,2003,(2).
[3]代春永.以情設境促教學——探究初中歷史情境教學[J].學周刊,2018,(10).
作者簡介:王作鑫(1991.8—),男,漢族,黑龍江省雙鴨山市人,研究生,單位:沈陽市第一0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