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
摘?要:外來詞是在不同語言之間和不同文化之間相互接觸而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言,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背景下,大量英語外來詞進入各國語言體系中,并對語言發展產生較大影響,如何合理地使用外來詞是當前翻譯的重要研究內容。本文從外來詞的失能角度出發,通過分析外來詞的演變過程及其在翻譯中的優勢與“失能”,重點探討翻譯中以英語為目的語的意義失對,能夠更好地對外來詞進行深入理解和運用,同時也可以為合適翻譯外來詞找到相應翻譯策略,還可以進一步推動外來詞規范使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外來詞?翻譯?目的語?規范化
中圖分類號:G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8-0-01
一、引言
關于語言之間的互補性,美國語言學家愛德華·薩皮爾曾有一句名言:“語言同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歷史越是悠久的語言,其開放性、融通性、構造性就越強。作為具有1400多年歷史,現今使用范圍最廣的英語,其語言詞匯的移借特征尤為明顯。據統計,在近100萬個英語詞匯中,只有約6萬個詞匯源于英語本族,而移借詞和外來語則占詞匯總量的80%。可以說,大量外來詞融入英語的歷程從側面展現了英國文化的不斷演化與發展,早期基督教傳入不列顛群島,英語開始受拉丁語的影響,羅曼征服后法語又一度成為英格蘭的官方語言,近代以后隨著人文主義的興起與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英國逐漸確立其在世界的殖民霸權,不同語言中的詞匯借此紛紛涌入英語,最終促成了英語的現代定型。當前,也有部分學者對于外來詞做出了相應研究。如王新和王文飛首先分析了外來詞進入漢語中的演進歷史,隨后重點探討了外來詞進入漢語中的特點和原因,并且提出如何規范使用外來詞的相應策略。劉曉佳指出外來詞大致可以分為借用詞、混合詞、轉寫詞、意譯詞和改寫詞五類,并且對外來詞的文化特點進行了詳細分析,重點強調在學習外來詞的同時應該將其文化背景與之相聯系,這樣更能夠掌握好外來詞的使用場合。許曉萍從英語詞匯學視角出發,探討了漢語中的外來詞。也有學者對外來詞的使用進行了比較分析。
二、外來詞進入漢語的特點和表達功能
當然,大量外來詞在與英語磨合后早已成為英語語言的組成部分,如果不作專門的詞源追溯,很難察覺到其中的異質性,因此此處的“外來詞”指的是那些融入英語后仍保有較為突出源語本色的非派生詞匯。它們能夠進入英語往往與國家間的科學文化交流密切相關,又多因引入時間的相對不長而保持著一定的陌生感與新異性。這一類詞匯由于自身的特征,很難在翻譯中被恰當地運用,在以英語為目的語的翻譯過程中,思維慣性、惰化認知與知識欠缺往往使譯者更趨向于用淺熟平易的詞句去構建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聯系。所以,為數不少的英語外來詞在翻譯過程中就處于被閑置的狀態,它們沒有進入譯者的“辭典”,失去了作為“詞匯”而存在的應有功能。
事實上,許多英語外來詞有著較強的表達功能,甚至可以說,這些外來詞在意義上具有專屬性與強調性。以漢語“蛇蝎美人”一詞為例,在漢譯英的過程中,大多數譯者往往先將漢語詞匯拓展成釋義型的句子,然后以語法關系為參照一一對譯。而“蛇蝎美人”在英語中則有專門的法語移借詞表述,即“Femme fatale”。同理,再以漢語“土崩瓦解”一詞為例,常見的翻譯一般為“something falls apart”,或名詞“disintegration”等等,但德語移借詞“gotterdammerung”則更能強化“土崩瓦解”一詞的厚重感與歷史必然性。該詞本是德國著名劇作家理查德·瓦格納的歌劇《諸神的黃昏》的德語名稱,但在文化傳播過程中,英語將其移借,并賦予其特定的引申含義。
三、英語外來詞在以英語為目的語的翻譯中的優勢與“失能”
由此可見,英語外來詞在以英語為目的語的翻譯中具有三個顯著的優勢:首先,簡明化。外來詞可以將較復雜的源語轉化為較為簡單的目的語,而又不會出現意義缺失的情況,這一點在德語移借詞中尤為突出,因為德語單詞的構造方式與英語有較大的不同,往往可以用一個單詞就概括較復雜的語義。其次,陌生化。常規用語詩意特征較弱,特別是在翻譯一些文學性較強的文本時,如果使用俗言俚語便會在一定程度上貶損源語文本的審美價值,而外來詞的文化屬性則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目的語使用群體的審美期待。最后,氛圍化。非常見詞匯在文學上使用頻率的高低多由該詞的詞語“氛圍”所決定,即某詞除了表層含義所指外,其引申含義具有自覺的意義加成屬性。對此類英語外來詞的正確使用可以在文本中營造一種言外的觀感,這種意義的“盈余”就是詞語氛圍化的直接產物。
然而,即使英語外來詞在以英語為目的語的翻譯中有上述優勢,但在總體應用上仍處于“失能”狀態。這主要是因為,首先,由于意義特指屬性,許多外來詞匯表現出了典故化的傾向,如果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義,就難以妥當地使用它們。其次,則主要是譯者自身知識欠缺的問題,如果譯者對某個英語外來詞一無所知,也就談不上使用了。可知,詞匯本身的可操作性低與操作主體的主觀回避影響了英語外來詞在翻譯中的運用。外來詞在翻譯中的應用雖然受制于文化差異下各不相同的語言習慣,但這種“失能”并不是絕對的、不可挽救的,它始終只是一個技術性瓶頸,只要文化交流與譯介活動不停止,意義失對問題就能夠在不同文明之間的商討與對話中得到解決。
結語
語言作為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橋梁,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時代的變化促使語言更加規范化,更加符合現實生活。所以,語言也會不斷更新和變化 ,英語外來詞就是其中的表現之一。英語作為國際上最為廣泛的語言,對于各個國家都會存在一定影響,外來詞作為英語詞匯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外來詞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意思、拼寫等方面需要更多去了解外來詞的背景文化,這樣更能夠對外來詞進行深刻的認識,同時也有利于更好的學習外來詞,提升外語水平。為此,對于外來詞我們需要用科學的視角來對待,無論是大眾媒體還是政府部分,都需要在外來詞的規范化上發揮作用。本文通過對外來詞在翻譯中以英語為目的語的意義失對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對今后學習者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王新,王文飛.英語外來詞引進的新趨勢及翻譯策略[J].海外英語,2018(16):144-145.
[2]劉曉佳.英語詞匯中外來詞匯的文化特點[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21(02):46-47+66.
[3]許曉萍.關于英語詞匯學外來詞的相關探討[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19):167-168.
[4]李云龍.結構規約與認知調適——關于漢語外來詞出現與發展機制的統一性解釋[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9,19(04):38-44.
[5]祁春花.中日英源外來語的比較研究之發音規則比較[J].智庫時代,2020(10):239-240.
[6]王瑛,黃蓬博.英源漢語外來詞的語義分類和構詞模式與特點——以《漢語外來詞詞典》3407個英源漢語外來詞為例[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35(02):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