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紅柳

【摘 要】目的:研討骨科手術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的預防護理方法及干預效果。方法:擇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骨科接收并行手術治療的200例病人為對象,依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將這些病人列為干預組、普通組,各100例;普通組開展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前提下針對預防下肢DVT實施護理干預,評比兩組病人下肢DVT出現率。結果:干預組病人骨科術后下肢DVT出現率(3.00%)顯著低于普通組(15.00%),P<0.05。結論:對骨科手術病人強化護理干預能大幅度降低其下肢DVT出現率,有助于改善預后。
【關鍵詞】骨科;手術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干預
深靜脈血栓(DVT)即指血液在深靜脈腔中異常凝結,致使靜脈血管堵塞,并誘發靜脈血液回流障礙;其屬于骨科術后常見而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大部分發于下肢深靜脈,出現該并發癥后容易造成肢體功能喪失或殘疾,病情嚴重者可引起肺栓塞乃至死亡[1]。對DVT的臨床護理以預防為主,在骨科術后護理工作中予以針對性干預措施,能有效減少下肢DVT的出現概率。此文擇取本院骨科接收并行手術治療的200例病人為對象,旨在研討骨科手術病人下肢DVT的預防護理方法及干預效果,詳述內容見下:
1 對象、方法
1.1 對象
擇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骨科接收并行手術治療的200例病人為對象,納入標準:所有病人參照骨科相關疾病的診斷標準予以確診,需接受外科手術治療,且具有臨床手術適應癥,排除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意識不清等病例;疾病情況:82例髖部骨折,45例股骨干骨折,40例膝關節骨折,33例脛腓骨骨折;包括114例男性,86例女性,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64.7±9.25)歲;依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將這些病人列為干預組、普通組,各組100例,兩組基線資料經過比較并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普通組開展常規護理,日常護理以執行醫囑為主,主要涉及基礎護理、用藥護理、生活護理、密切觀察患肢情況、功能訓練指導等。
干預組在普通組方法的前提下針對預防下肢DVT實施護理干預,內容為:(1)風險評估。在病人入院后,護理人員及時掌握其各項基礎信息:病人年齡、凝血功能、飲食習慣、生活作息、既往疾病史、用藥史等,對術后可能出現下肢DVT的高危病人予以重點關注,并單獨整理其臨床資料,注意標注護理中需要特別觀測的項目,加強防護管理。(2)病情觀察。骨科術后48小時內,每2-4小時觀察1次病人體征及病情變化,注意檢查患肢的色澤、皮溫、有無腫脹、疼痛等癥狀,并監測足背動脈搏動情況;結合病人的具體情況測量其患肢周徑,并與健側下肢進行對比,做好數據記錄,若發現異常立即告知醫師作出對癥處理。(3)藥物防護。骨科術后,病人體內有抗凝作用物質(如抗凝血酶)的含量減少,而手術帶來一定的血管創傷,對內膜表面覆蓋肝素形成影響,此時無法阻止血小板產生的粘附作用,因此,護士在病人手術后8小時內注射適量低分子肝素,之后視病人情況調整藥物劑量,以發揮良好的抗凝作用。(4)使用足底靜脈泵。病人送至病房待麻醉清醒后,使用足底靜脈泵予以治療干預,先用充氣帶包裹病人的足部,然后調節脈沖壓力參數為130mmHg,時間為30分鐘,每天2次,持續治療7天,期間注意檢查病人足弓對脈沖的感受、腳套適配度、松緊度等。(5)使用梯度壓力襪。按病人情況選用合適壓力、型號、長度的壓力襪,同時密切關注其患肢的膚色、皮溫、有無腫脹癥狀等,定時檢查壓力襪的穿戴位置、松緊度是否合適,并及時調整不合適、不正確的情況,防止皮膚由于過度受壓而出現損傷,每天記錄病人使用壓力襪的時間、型號及相關信息。(6)保護下肢靜脈。骨科術后病人需長時間臥床輸液,護士應注意輸液時不可選擇相同靜脈、同一部位進行穿刺;使用留置針者在輸入有刺激性的藥液時必須格外注意,謹防藥液滲透至血管外;并且,不要選擇下肢作為穿刺部位,若特殊情況下需要對下肢穿刺輸液時,要做好防護措施,對穿刺部位進行熱敷護理。(7)早期功能訓練。結合不同病人的病情及個體差異,鼓勵并指導其術后及早開展被動訓練與循序漸進的主動訓練;術后早期訓練的部位以下肢、關節為主,一般進行屈伸、收縮運動,同時搭配肌肉按摩,主要針對小腿肌肉,之后按照病人情況適當開展主動收縮活動,讓局部血液循環顯著增強,以減少下肢DVT的出現風險。
1.3 評價指標
正確統計兩組病人骨科術后下肢DVT的出現情況;對下肢發生顯著腫脹、皮色、皮溫改變等現象的病人施予超聲影像檢查,明確是否存在DVT。
1.4 數據處理
用SPSS25.0軟件對此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進行計學處理,計數數據以(n/%)來表示,而計數數據間比較時通過X2檢測,若比較差異顯著即表示為P<0.05。
2 結果
干預組病人骨科術后下肢DVT出現率(3.00%)顯著低于普通組(15.00%),P<0.05。數據詳見表1:
3 討論
下肢DVT是骨科手術后病人高發的一種并發癥,其生理、病理學特征基本為血液高凝狀態、靜脈內膜受損及靜脈中血流滯緩等;外科手術和術后制動、長時間臥床均是誘發下肢DVT生成的影響因素,病情嚴重時可致病人患肢壞死及肺栓塞,對其生命健康與正常生活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2]。臨床針對下肢DVT的處理遵循“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的基本原則,因此,在病情允許的條件下強化護理干預,引導病人采用多種方法減少對靜脈壁形成損傷,有效糾正血液高凝狀況,促進靜脈回流,以降低下肢DVT的出現幾率[3]。該研究結果為:干預組病人骨科術后下肢DVT出現率(3.00%)顯著低于普通組(15.00%),P<0.05;表明加強護理干預能有效減少病人骨科術后下肢DVT的出現概率。
綜上,對骨科手術病人強化護理干預能大幅度降低其下肢DVT出現率,有助于改善預后,具有較重要的臨床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趙萍,徐瑞英.骨科大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預防措施及護理方法[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0):225-227.
趙艷萍,高換雄.骨科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優質護理干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9,23(22):70-72.
朱麗平,熊茂強,丁艷聰.骨科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7,38(11):1364-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