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韶橘
【摘 要】目的分析內鏡治療門靜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臨床意義。方法選取我院門診及住院部確診為門靜脈高壓上呼吸道出血患者138例,依據雙盲、隨機的原則將患者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兩組分組。常規組69例,予以硬化治療術(EVS)方式治療;研究組69例,在常規組治療基礎上聯合套扎治療術(EVL)及組織粘合劑栓塞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優于常規組(P<0.05),常規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止血用時均多于研究組(P<0.05),常規組術后7d內出現并發癥幾率高于研究組(P<0.05)。結論采用內鏡治療的治療方式能夠減少患者術后的痛苦,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內鏡治療;門靜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并發癥;止血
門靜脈高壓癥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臨床疾病,發病原因是患者門靜脈壓力過大,引發癥候群病癥。此類疾病臨床表現為患者肝臟功能受損,出現脾臟腫大、肝功能失調、靜脈曲張等現象,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1]。內鏡治療是一種有效的治療辦法,具備創面小、診斷率高等優勢,能通過手術改善患者預后,減小患者出血量。本文研究我院門診及住院部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間,被確診為門靜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38例,分析不同治療方法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138例門靜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雙盲、隨機的方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常規組和研究組),每組69例。常規組男性43例,女性26例,年齡31~69歲,平均年齡(45.93±6.37)歲,病程1~24月,平均病程(12.84±1.36)月;研究組男性44例,女性25例,年齡29~72歲,平均年齡(46.64±6.18)歲,病程0.9~23月,平均病程(11.34±1.86)月。兩組患者均簽署了我院自擬的《知情同意書》,且住院期間自愿配合治療,并排除患有精神性疾病和妊娠期婦女。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的統計學差異性不顯著(P>0.05),可對比。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常規組患者采用EVS的治療方式,入院后予以禁食、輸血輔助治療。治療前予利多卡因全麻,藥劑用量60mg,注射后觀察患者曲張靜脈位置,在組織黏膜下注射濃度為1%的乙氧硬化醇硬化劑,待黏膜有微隆情況,將1%濃度乙氧硬化醇注入靜脈腔室中;注射用量為曲張靜脈旁側2ml、靜脈內5ml,單次用量不得超過29lId;用藥間隔為7d/次。根除手術中,結合患者的耐受性和曲張靜脈情況用藥[2-3]。
1.2.2 研究組
研究組患者在常規組患者的治療基礎上聯合EVL、組織粘合劑栓塞術治療。
(1)EVL:固定患者體位,使用橡皮套圈多發皮圈結扎局部靜脈壁,待出現缺血性炎癥時壞死脫落;結扎橡皮套使用數量控制在10個左右,治療周期為14~30d[4]。
(2)織粘合劑栓塞術:聯合治療中還需使用織粘合劑栓塞術,采用脂溶性碘劑稀釋粘合劑,促粘合劑凝固;使用靜脈注射蒸餾水,排出異位栓塞空氣,保持注射的通暢性(注射中需在X線下監視,減少新生m管造成栓塞)。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指標,包括住院時間和止血用時。
(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情況,并發癥包括有輕度靜脈曲張、中度靜脈曲張以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3種。
(3)探討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包括治愈、有效、無效3種指標。
1.4 判定指標
(1)治愈:治療后,肝靜脈壓力梯度(HVPG)<12.5mmHg,靜脈呈色正常,且患者肝功能指標、心電圖正常。
(2)有效:治療后患者12.5mmHg (3)無效:治療后患者食管靜脈的直徑≥4.9mm,呈m級(或以上),且患者的整體身體體征無明顯改變,肝功能較差。 1.5 統計學方法 在統計學軟件SPSS22.0中錄入入組者的研究數據,各項生化指標經和t表示檢驗,當P值在0.05以內時,可判定數據間有統計學差異存在。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指標比對 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止血用時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情況比對 經手術治療后,常規組7d內患者發生輕度靜脈曲張、中度靜脈曲張以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出現頻率均高于研究組(P<0.05),詳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對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8.56%高于常規組81.16%(P<0.05),詳見表3。 3 討論 門靜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外科醫學的常見疾病,該病對患者的胃腸、肝以及上消化道的影響甚大,嚴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該病會導致患者的肺部、腸道、尿路發生感染,并持續發展為腎衰竭[5]。因此,該病是由門靜脈壓力持續增大和肝硬化造成,導致患者門靜脈血栓塞,使其回流至腔靜脈中參與人體循環,出現靜脈擴張、肝功能失調等現象。內鏡治療技術是一種療效較好的治療方法,它涉及微電子、計算機技術,通過消化內鏡達到窺視目的,最終實現診斷、治療需求,提高了該病的治療效率。 本研究中,常規組所采用硬化治療術(EVS)主要通過硬化劑作用于腔靜脈栓塞,使硬化劑產生一定阻斷作用,造成局部腔靜脈炎癥,達到阻斷、止血的目的。臨床中可食用濃度為5%的魚肝油酸鈉或濃度為1%的乙氧硬化醇硬化劑,但EVS注射中會可能會導致注射區域發生糜爛現象,從而使創面出現再出血情況。
研究組采用了EVS、套扎治療術(EVL)及組織粘合劑栓塞術聯合治療。其中EVL治療中,連接內鏡頂端與曲張靜脈至空圓柱管當中,同時在連接處套上橡皮圈固定。該方法操作簡易,能減少套管的頻數,從而降低了反復套插鏡管對患者腔靜脈的損傷。另外,該方法優化了內鏡內的成像,在胃和食管的連接處進行螺旋式套扎排列,同時在該區域±7cm內活動,通常活動套扎部位在出血部位周圍。套扎中最多放置14個圈,確保初次手術和再次手術至少間隔14d,待患者腔靜脈靜脈曲張情況消失后可停止治療。套扎手術中還可使用更密集的方法進行,即采用理想間隔時間和理想套扎間隔,致使腔靜脈組織正常或靜脈曲張現象完全消失可判定治療完畢。即使部分患者還會發生疾病復發癥狀,但至少89.7%以上的患者的靜脈曲張現象會完全消失。治療后30d后,可對患者進行隨訪,當患者腔靜脈再出現靜脈曲張現象時,需再次進行套扎手術。
隨著臨床醫學技術的提升,套扎手術中還可使用小尼龍圈進行,能替代傳統皮圈套扎的方式,該方式的優點就在于可作用于直徑較大血管。此外,采用EVL聯合惰性氣體(Ar)能達到預防靜脈曲張的作用,主要是其能夠通過抑制劑減少、控制創口潰瘍會潰爛的面積,也就減少了創口的出血量[6]。但是,單一的使用EVL也會造成一定并發癥情況,例如患者會出現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或胸悶現象,且據發生率在44.6%左右。這無疑加大了門靜脈的壓力,提高潰瘍的發生幾率。相對于EVS而言,EVL能加快患者創口面的愈合速度,減少菌血癥的發生幾率。
組織粘合劑栓塞術是借助組織粘合劑治療,通常會采用“N-丁基-2-氰基丙烯酸酯”治療。該方法的止血效果較好,能夠有效的抑制患者創面的細菌再生的情況。當組織粘合劑遇血時,會與血液發生固化反應,從而達到控制靜脈曲張的效果。同時,手術中發生栓塞的幾率較低,主要是因為組織粘合劑的凝固效率較好,能通過X線的作用下進行探視,最終減少栓塞異位的發生幾率。
研究表示,采用EVS、EVL聯合組織粘合劑栓塞術的效果較好,且并發癥的發病幾率較低,能減小不同情況的靜脈曲張現象。同時,采用聯合治療的治療方法的安全性較高,是當前門靜脈高壓上呼吸道出血的優質治療方法,所以可將其用于內鏡治療當中。另外,手術治療方式是當前治療門靜脈高壓上呼吸道出血最有效的一種方式。術中需要及時為患者提供充足的血量,避免失血過多導致輕度或中度休克的現象。術中有效使用硬化劑,能提高曲張靜脈的消失率,且術后復發幾率較低。但是硬化劑注射部位組織易損,容易發生大出血,需反復進行止血治療。組織粘合劑止血效果好,能控制靜脈曲張而導致組織破裂情況,但也會造成栓塞傾向異常,且術后處理相對困難。所以醫師需做好充足的術前準備,避免對肝硬化程度嚴重患者注射硬化劑。此外,將內鏡治療用于門靜脈高壓上呼吸道出血的早期療效較好,對采用保守治療患者的療效更甚。術后需謹防靜脈血栓,能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幾率;若患者的脾動脈粗大時,需注意予以切脾處理,減少門靜脈震顴現象。
在疑似門靜脈曲張的患者的治療中,可采用特利加壓素治療,該藥物主要用于治療胃腸道、道靜脈曲張,能提高患者生存率。該藥物采用靜脈注射的方法,注射后30min生效,會持續作用1.5~9.5h,它會在患者的肝臟、腎臟部位發生代謝,代謝產物是賴氨酸加壓素。
總的來講,采用內鏡治療的治療方式能夠減少患者術后的痛苦,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另外,內鏡治療能有效減少患者術后發生門靜脈曲張的情況,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有利的。所以,需秉承早發現、早治療的方式,能減少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朱衛華,謝文勇,張哲棟,etal.胰源性區域性門靜脈高壓致上消化道出血診治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9,34(3):193-195.
許鋼,李玉軍,梁欣.門靜脈高壓性胃病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變化的意義[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12):2021-2022.
張金山,李龍.Rex術后再發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策略探討[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7,38(9):676-680.
張成,安琳,安東均,etal.腹腔鏡與開腹脾切除加門奇靜脈斷流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癥復發性上消化道出血療效比較[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8,24(6):386-390.
林秀清,吳偉,金瑞放,etal.經頸靜脈肝內門體靜脈分流術聯合胃冠狀靜脈栓塞術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9,34(3):217-221.
趙欣,雷澤華,高峰畏,etal.胰源性門靜脈高壓癥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治體會[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9(3):34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