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瑤瑤
摘 ?要:高中語文教學模式應隨新課程改革進行相應調整,以創新型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探索語文知識。語文寫作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師應順應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學的要求,適當調整語文寫作教學計劃并制定符合時代潮流的寫作教學方案。本文以寫作主題、寫作技巧、寫作情景這三方面內容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策略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策略
高中時期的語文寫作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寫作是高考語文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寫作練習能夠有效完善高中生的語言架構并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學段特征與教學計劃制定科學的語文作文教學策略,首先設定具備吸引力的寫作主題,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到寫作過程中,其次可以向學生傳授相應的寫作經驗,最后還可以創設使學生身臨其境的寫作情景從而激發其表達欲。
一、設定具有吸引力的寫作主題
教師設定寫作主題是一項艱巨且艱難的教學任務,寫作主題既要符合學段特征又要具有吸引力,以此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因此語文教師應設定具有吸引力的寫作主題,使學生憑借對主題的興趣投入到寫作練習中,例如:筆者認為透過實事熱點發現社會根源性問題是學生所感興趣的內容,學生能夠根據不同的熱點新聞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筆者以固定的熱點內容為線索設定寫作主題。首先筆者在寫作課上帶領學生閱讀關于環境問題的熱點新聞,比如某省某市某化工廠排出未經污水處理的過量污水,導致周圍的村莊出現極其嚴重的水質污染問題,使得村民產生嚴重的健康問題。針對這一則新聞,筆者為學生設定與“環境問題”相關的作文主題,學生以了解新聞內容的興趣為基礎,針對筆者給出的作文主題總結出相應的社會現象,再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分析產生問題的真正原因。筆者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探索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文主題,學生帶著興趣鉆研主題內容并將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現在寫作過程中,以此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從而有效避免學生產生厭煩寫作練習的消極情緒。由此可見教師應設定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寫作主題,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寫作中。
二、傳授準確的寫作經驗與技巧
順利應試是高中生的最終學習目標,提高學生的寫作質量是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重中之重的一項任務,因此教師應向學生傳授相應的寫作經驗與技巧,例如:筆者認為精彩的作文題目能夠使閱卷教師對寫作內容提起興趣,因此筆者引導學生巧妙運用擬題方法寫出出彩的作文題目,首先筆者要求學生避免單一的題目形式,比如針對父愛或母愛的寫作主題設定題目時,學生普遍以《母愛的偉大》或《父愛的偉大》等簡單易懂的形式設定作文標題,在筆者的指引下學生改變標題的展現風格,將《偉大的母愛》轉變為《春風的化身》,以此使題目變得新穎且具有深意。再例如:寫作質量決定寫作分數,筆者認為高質量作文的統一標準為具備完善的文章結構,因此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必須做到結構完整然后做到構思巧妙。在帶領學生進行寫作練習時筆者向學生強調小標題的作用,小標題可以是整段內容的中心句,以此使閱卷教師在讀作文的過程中能夠迅速領會作文的整體內容從而明確文章結構。學生按照筆者的要求進行調整使得每位同學都能夠完整文章總體結構,從而使其語文寫作質量得到保障。由此可見,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傳授寫作經驗使學生能夠在語文寫作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在日積月累的練習中逐步增強寫作水平。
三、創設能身臨其境的寫作情景
高中三年級的學生易對日復一日的語文復習工作產生倦怠心理,因此教師應采取相應措施,使學生能夠對語文寫作產生熱情,例如:筆者認為情景教學能夠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體驗,使學生充分調動各項感官,在身臨其境的感覺中被激發寫作靈感從而產生強烈的表達欲。因此筆者為學生創設寫作情景,在一次作文情景教學中,筆者以“四季的聲音”為主題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首先筆者通過網絡搜尋到有關這一主題的音頻,比如春季蜜蜂“嗡嗡”的叫聲,春雨“唰唰”的聲音。夏季驚雷“轟隆隆”的聲音,知了“吱吱”的叫聲,暴雨“嘩嘩”的聲音。秋天樹葉“嘩啦啦”飄落的聲音;大雁南飛途中“嘎嘎”的叫聲。冬天干樹枝被燃燒“噼里啪啦”的聲音;北風呼嘯的聲音,腳踩在雪地中“吱呀吱呀”的聲音等。筆者將四季的聲音以音頻的形式播放給學生聽,學生在運用聽覺體驗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不同情景并聯想起每個季節的真實場景,以此使學生產生不同感想從而激發寫作熱情。由此可見,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創設寫作情景,使學生能夠在情景中增強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寫作熱情。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應調整語文寫作教學方案,設定具有吸引力的寫作主題,從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同時向學生傳授相應的寫作技巧,使學生能夠從豐富寫作經驗的角度提高寫作質量,另外還應為學生創設寫作情景,以此激發其表達欲。
參考文獻:
[1]林元華.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方式的創新[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50).
[2]吳玲玲.高中作文教學的現狀分析及教學對策對新課程背景下[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