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
【摘 要】記者若想采到真實全面的素材,就必須對采訪對象進行人文關懷。面對不同性格、文化底蘊的采訪對象,在進行人文關懷時也應該采取不同方法。
【關鍵詞】新聞采訪? ?采訪對象? ?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就是指要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物質上的關懷次之),注重人自身的價值,從而最大限度實現以人為本。
新聞傳播的人文關懷是一種傳播觀,這種傳播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即通過新聞傳播這種文化現象用聲音、文字、圖片、圖像等手段來有效地向受眾傳播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新聞采訪中的人文關懷主要是針對采訪對象和目標受眾,以充分尊重理解關懷采訪對象,向受眾傳播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前提來進行新聞素材的采集。新聞采訪中的人文關懷要求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采訪對象的利益,將注重采訪對象自身價值和傳播健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盲目追求收視率、點擊率和獨家報道。
一、對采訪對象的分類
對采訪對象的分類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氣質類型、接受采訪的利害關系和文化水平。
1.將采訪對象按氣質類型分類
巴普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認為,人的氣質有四種基本類型:多血質、黏液質、膽汁質、抑郁質。
①多血質采訪對象性格特點。多血質類采訪對象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為強、平衡、靈活型(或稱活潑型),其性格的主要特征為活潑且好動,非常富有生氣;情緒產生快且改變得快;表情特別豐富,經常做些可以表達情感的表情;思維敏捷;樂觀、親切的同時又夾雜些浮躁、輕率。多血質的人可以適應突然變化的環境,善于交際,并自信地追求理想與事業,而一旦遭遇挫折,又很難持之以恒。
②黏液質采訪對象性格特點。黏液質類采訪對象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為強、平衡、不靈活型(或稱安靜型),其性格的主要特征是沉著冷靜,情緒產生慢而且弱,思維、言語、動作遲緩,較少表達內心真實感受,淡漠但伴隨著堅韌。黏液質的人有恒心有毅力,不喜空談,刻板遵守既往規章制度和經驗。這種類型的采訪對象個性強,轉移他們的注意力需要很長時間,因而也容易因循守舊。
③膽汁質采訪對象性格特點。膽汁質類采訪對象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為強、不平衡型(或稱不可抑制型),其性格的特征主要是精力充沛,情緒產生快并且強烈,言語動作迅速甚至難于自制,內心易于外露,率真、熱情、大方、急躁、做事果敢。膽汁質的人樂觀、任性、精力充沛。
④抑郁質采訪對象性格特點。抑郁質類采訪對象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為弱型,其主要的性格特征是柔弱而且容易疲倦,情緒產生慢且強。抑郁質的人膽小怕事、反應遲緩、優柔寡斷,但也感知靈敏、觀察仔細、信守承諾。身處主場(自身熟悉的環境)時能更加表現自如。但在客場(陌生環境)就容易拘謹。
2.將采訪對象按與接受采訪利害關系分類
①采訪對象與接受采訪利害關系為有利。接受采訪對采訪對象自身有利,或是其本身是受害者(不涉及隱私情況下),或是可為自身做變相宣傳,或是為了與記者交朋友等。
②采訪對象與接受采訪利害關系為有害。在采訪違法亂紀、涉及個人隱私或勾起采訪對象傷心往事時都會遇到阻力,這些情況下接受采訪,一般會被采訪對象認定為對自身不利。
③采訪對象與接受采訪利害關系為無關。如突發事件發生時圍觀的目擊者、新聞當事人的街坊四鄰一類就屬與接受采訪利害關系為無關一類。但接受采訪有可能引發當事人的報復,所以不同新聞事件要具體分析。
二、采訪中人文關懷要素運用的方法
1.不同氣質類型采訪對象人文關懷的方法
①對多血質采訪對象的人文關懷要素運用。在進行采訪時最理想的是多血質采訪對象,記者在圍繞采訪主題進行提問時只要適時對采訪對象的回答給予口頭和眼神上的肯定或回應,以保持其談話熱情。一般情況下采訪都會進行得比較順利。
②對黏液質采訪對象的人文關懷要素運用。黏液質的采訪對象對于要回答的問題一定是盡可能經過深思熟慮的,所以重點要在于其所表述的觀點是否客觀,求證環節是重點。而求證的辦法有很多,比較好用的是采訪其他在現場或知情的兩個以上采訪對象以進行證實。如果沒有這種條件也可以通過深層次發問的形式進行證實,無論什么謊言在一個個提問進行“剝皮”時總會露出破綻。在遇到比較“圓滑”的黏液質類型采訪對象時,可以采用“激將法”。設計一些帶有刺激性的提問,使其由“要我談”轉變為“我要談”,從而打開話匣子,打通新聞采訪通道。
③對膽汁質采訪對象的人文關懷要素運用。對于膽汁質采訪對象要盡量控制其滔滔不絕的回答,對于偏離主題的情況要及時把控,如果在當時的情景下打斷其太突兀也可以順其思路接話,取得話語權后再將談話帶回主題。
④對抑郁質采訪對象的人文關懷要素運用。抑郁質的采訪對象多會因緊張而出現表達不清的狀況,所以談話時盡量選擇其熟悉的環境,從話家常開始,取得信任后再進行相關采訪。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來講,切不可在采訪對象表現出緊張的時候,記者顯露出急躁、無奈的跡象。這樣不僅于采訪無益甚至會傷害采訪對象。
2.與接受采訪利害關系不同的采訪對象的人文關懷方法
對于接受采訪于自身有利的采訪對象,說出被需求的信息是不難的。但記者要注意甄別信息真偽,并從真實信息中篩選出與新聞主題相關的素材。對于這一類采訪對象,只需了解一般的事件性新聞素材并非難事。但如果要是做人物的專題報道就容易千篇一律,弘揚優秀事跡,創新是個難題。這時候就要記者站在采訪對象的角度上,積極思考,推陳出新。
新聞事件與己無關的采訪對象接受采訪積極性可能沒有上一種情況高,但只要記者將說出事實的意義與采訪對象講清,獲得新聞事實的難度不是很大。唯一有顧慮的就是接受采訪后會受到新聞事件中當事人的打擊報復。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時對采訪對象的人文關懷重心轉移到對其人身財產安全的保護上,保護好采訪對象的個人信息,如需出圖像加上馬賽克,將聲音進行處理,或者直接引用素材,不透露任何與采訪對象有關的信息。切實保護好采訪對象的個人隱私、生命財產安全是記者應該做的,必要時候還可以尋求公安部門的協助。
說出事實就會危害到自身“利益”的采訪對象是最難采訪的,但如果是對貪贓枉法、違法亂紀的人就必須采用暗訪、激將法、提問時層層逼問等一系列辦法來獲得記者所需。
還有一種情況是接受采訪會勾起被采訪者的傷心往事,或對其未來發展不利,或是對人身安全方面有顧慮,記者要換位思考,關懷被采訪者切身利益。記者要想盡一切辦法保護好自己的采訪對象,決不可讓善良的人因此受到傷害。電視記者在面對面采訪時,與采訪對象之間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心靈上的溝通,多體會受訪者的心情,這樣不僅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而且能夠讓采訪對象在回答提問時情不自禁地吐露心聲。
在重大災難事件的報道中,如果事件的當事人及其家屬處境困難,不愿意接受新聞媒體的采訪,那么新聞媒體應當尊重他們的意見。畢竟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不存在為了多數人的知情權而剝奪少數人的隱私權的艱難選擇。
其實,很多時候新聞采訪權與受訪者的隱私權是相互矛盾的。尤其是做災難性和突發性事件的報道時更要注重對受訪對象的人文關懷。在這樣的情況下,記者可以在心中建立起一道防線,把握好獲取信息與保護受訪者合法隱私權的度,切實對采訪對象進行人文關懷。遇到因涉及自身利益不配合(不觸及個人隱私情況下)的采訪對象,要找準角度和時機進行切入,逐步遞進挖掘。也可以從其身邊人著手采訪,將周圍群眾提供的信息按邏輯規律整理好,從而逐步接近事實真相。
3.不同文化水平采訪對象人文關懷的方法
有的記者欠缺職業素養,在采訪時不尊重采訪對象,給人一種高傲、冷漠、自私的印象。不對采訪對象進行人文關懷,就導致被采訪者自尊受到嚴重傷害,從而拒絕接受采訪,這種情況在面對文化水平較低的采訪對象時經常發生。
從人文關懷的角度看,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采訪對象,在采訪時用語盡量通俗易懂,記者切不可為了顯示自己“有文化”而大拽行業專業術語,讓采訪對象聽不懂,不能順利進行采訪,還可能給人留下裝腔作勢的印象。去農村采訪,在田間地頭可以與農民一樣席地而坐,在農家就應像農民一樣坐在熱炕頭,而不應給采訪對象留下不適應、嫌棄的感覺。
對于文化水平較高的采訪對象,比如某方面的專家,在采訪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以防采訪時提的問題膚淺,不著邊際,甚至出現最簡單的術語記者卻聽不懂的情況,這很容易造成采訪對象的反感,在寫報道時也很可能鬧出笑話甚至無意間寫出假新聞。新聞造假無論是否有意,都有悖對受眾的人文關懷。無論遇到何等文化水平的采訪對象,記者時刻都應與采訪對象處于平等地位。為使采訪事半功倍,記者在提問時應努力創造輕松的氛圍,這樣采訪對象才會暢所欲言。
三、結語
總的來說,采訪提問的技巧有很多,需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總結,但在采訪過程中對于受眾和采訪對象的人文關懷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如果將整個新聞制作過程比喻為一個人的話,那么采訪無疑是“頭顱”,而采訪提問可定位為“腦仁”,因為采訪提問是獲得新聞素材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只有對受眾進行人文關懷才能知道采什么,對采訪對象進行人文關懷才能知道如何采。一味主觀擬定新聞主題不考慮受眾需要,一味自私挖掘新聞素材不站在采訪對象角度看問題都是行不通的。所以,采訪提問要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才能為新聞節目這道美味提供最新鮮最有營養的食材。
(作者學校: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閆丹.論新聞采訪中的人文關懷[J].新聞傳播,2011年,04期:137~138;
[2]祁芃.播音主持心理學[M].第一版.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原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
[3]趙世恒.如何把握新聞采訪的主動權[J].科技傳播,2013年,5期(下):17;
[4]鹿曼.解析廣播新聞采訪中提問的作用與技巧[J].青年文學家,2012年,27期:258;
[5]張頌,李豐,宋麗萍. 主持人場景應對技巧[M]. 第二版.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
[6]劉志武.電視現場采訪提問“出彩兒”的方法與藝術[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85~87;
[7]喬新生.尊重當事人是新聞采訪的基本要求[N].法制日報,2015-01-10(7);
[8]劉靜.電視新聞采訪中的人文關懷[J].科技傳播,2014年,41期(下):41.
【基金項目】本文為渤海大學2019年度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反思與重建:新聞采訪中人文關懷審視——基于《南方周末》特稿分析的新視角》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