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工人建房要準備建筑材料,教師上課要備課,學生學習則要備學,也就是預習。《現代漢語詞典》對“預習”一詞的解釋為:“學生對要講的課事先進行自學準備。”
預習在整個學習活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有效的預習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讓學生取得聽課的主動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習事半功倍,還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預習,應該以預習方法為核心。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所以,要讓學生能獨立地進行有效的預習,教師應該重視預習方法的指導。針對不同學段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知識基礎,筆者認為可以分段進行預習方法的指導。
一、小學低段語文預習——畫注法
小學低段從學生離開學前教育進入小學開始,針對學習內容,可以把這一階段的課前預習分成兩個層次。
第一層,漢語拼音學習期。因為這一階段的學生才開始接觸拼音,還不認識字,所以課前預習需要家長的配合:讀一讀漢語拼音,拼一拼音節,找一找漢語拼音在韻文的哪個字中出現了,圈畫出來讀一讀、拼一拼;認一認生字,在韻文中勾畫出生字詞讀一讀;用小紙片制作拼音卡和生字卡。
第二層,課文學習期。有了漢語拼音拼讀的基礎,畫注預習法就主要依靠學生自主完成了。首先要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字音讀準確,;其次把自己不懂的詞語、句子勾畫出來,借助字典、詞典理解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確實還無法理解的詞語再次做好標注,以備新課學習時提出來。當然,在不同內容的畫注上,要使用不同的符號,如在重點詞下面畫小圓點;重點句用波浪線標示;不懂的詞、句子可旁邊畫上問號;好詞佳句用橫線標示等。
二、小學中段語文預習——編卡法
小學中段的學生,已經掌握了語文學習的一些規律,對于課前預習更加得心應手。這時對學生的預習要求就不再停留在簡單的畫注上了,而是讓學生通過“編卡”,讓學生把自己的預習活動變得更加系統,更富有思考性。所謂“編卡”,就是教師在學生進入小學中段后,指導學生改變預習方法,教師先要精心設計系統的預習圖表,然后學生在每一篇的課文預習都可以根據圖表的要求去預習課文,并認真填空制成預習卡。如此,學生只要像平常做題一樣即可全面、完整地完成預習,使預習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一)“課題卡”:本課課題為《______》,作者是_____,對于課題我有____的疑問。
(二)“誦讀卡”:本課共有__個自然段,我大聲朗讀了___遍。第__自然段最有意思,我又大聲朗讀了___遍,并把它背誦了下來。此外,第__自然段的第__句話很難,我讀得不夠好,希望向大家學習。我讀得最好的是第__自然段,我想在課堂上展示給大家聽。
(三)“字詞卡”:本課共有__個要認的生字,有___個要寫的生字,有___個要掌握的詞語。我用了______的方法識記生字,對于“___”這個字的書寫,我想提醒同學們要注意_________。
(四)“課文卡”:我知道課文主要講了_______,讀了課文后,我的感受是_____。通過預習課文,我解決了“課題卡”中的______疑問。在課文中,我重點了解了“_____”這個詞語在文中意思,是_________。
(五)“資料卡”:圍繞課文的內容,我通過_________的途徑,搜集了_____________的資料。
(六)“收獲卡”:預習了課文,我最大的收獲是________。
(七)“疑問卡”:預習了課文,我還有_________的疑問。
三、小學高段語文預習——備課法
到了小學高段,學生自主意識更強了,學習能力提高了,這時,教師可以把自己備課的方法簡化后教給學生,讓學生嘗試預習后自己備課。具體地說,就是要求學生自己先掃清文字障礙,然后多多誦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形成個體獨特的誦讀感受,再多去查找資料,弄清時代背景和相關信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挖掘課文內涵,最后完成預習總結。
例:預習備課
(其中“預習步驟”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課文內容特點自行設計,“預習備注”為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的獨特成果)
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一文中說:“指導預習的辦法實施了,上課的情形就將和現在完全兩樣。上課做什么呢?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教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實踐來看,效果是顯著的。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在聽課時,注意力就會集中在預習中出現的問題上,做到聽課有的放矢,筆記有詳有略,有效地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教師檢查、評價學生的預習情況,能更好地設計自己的教學,使教與學的行為更加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