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賢
關鍵詞:大學生;人格特征;社會性;個性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1]。人格品質是影響個體發展的關鍵品質,如果人格出現了問題,發展一定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大學生處在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處在進入社會的儲備階段,在大學里,修煉好良好的人格品質是很關鍵的。關于人格的分類有很多,但用在對一個群體的概括上,是比較少的。大部分人格類型的分類,都是針對個體而言的。
實際上,對人格的衡量有兩個關鍵指標,一個是社會性,一個是個性。社會性和個性組成了個體完整的人格特征。本文就嘗試用社會性和個性對大學生的人格特點進行分析。
社會性不足。有這樣的現象,現在的大學生見到老師不打招呼的多了,和老師互動的時候,用的禮貌詞更少了,做事情的時候,也更少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對社會規則了解較少。有人稱現在的大學生太自我中心了,其實,這是社會性不足的體現。
出現社會性不足,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家庭成長環境中,多是父母嬌生慣養,有什么需要都會被及時滿足,就形成了別人都要圍繞著自己的意識;第二,整個社會處在一個極速變動的階段,各種社會規則和規范都不斷被挑戰,在學生的成長期,沒能形成穩定的社會規范意識;第三,互聯網的興起,各種社交軟件的興起,學生很多時間都浸泡在虛擬世界中,對現實世界沒有充分的接觸,自然也就不能對社會規范有更好的理解。
社會性退縮。今天的大學生,一部分還出現了社會性退縮的趨勢。和社會性不足相比,社會性退縮就是對社會化有恐懼,害怕社會化。比如,現在盛行的考研熱,一個是就業形式的嚴峻,更重要的一點是,大部分學生對社會化有恐懼,害怕進入社會。
出現社會性退縮,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今天的社會競爭更加激烈,社會環境變得更為復雜,對大學生的適應有更大的挑戰;第二,今天的大學生更不愿意被人管著,向往自由,對進入社會有一些排斥。
“反”社會性。社會性不足和社會性退縮,都是大學生對社會規則的不理解以及恐懼所帶來的,“反”社會性則是大學生對社會化的質疑?,F在大學生中流行“喪”文化、佛系文化,表面上是一種不積極進取,實際上是對社會化和社會規則的質疑。
出現“反”社會性,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網絡使信息爆炸,大學生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有不少是社會的負面信息,這會使學生對社會有一些失望,對一些社會規則產生反感;第二,今天的大學生思維更為活躍,在某些層面上,也更為深刻,對生命意義、存在意義等比較深的問題有自己的思考,有一部分會考慮到虛無的狀態,對社會化會有鄙視。
以上是對大學生的社會性進行的分析,包括社會性不足、社會性退縮和“反”社會性,說明大學生在社會性上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主要和今天大學生的成長環境以及社會環境有一定的關系。
個性不足。今天的大學生不僅社會性不足,個性也不足。個性是指個體能夠在做事中顯示出自己的特點來,是表現在做事的對外展現上。越是能夠充分投入去做事,個性就更容易展現出來。
大學生出現個性不足,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因為誘惑比較多,大學生很少充分投入的去做一件事,自然也就很難展現出個性來;第二,現行的中小學教育模式,把學生完全綁在了學習上,個性特征被嚴重的削弱了。
個性的建設性不足。前面講大學生有社會性退縮和“反”社會性,好像是一種個性的體現,但這種個性往往只是指向不做,而不是去做一個新的有意義的東西。比如,不參加某個活動不是因為要參加其它的活動,或者做更有意義的事,而只是不做。
大學生的個性建設性不足,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不知道做什么事是真的有意義的,不知道做什么對自己是好的,自然也就很難去做有建設性有意義的事;做建設性的事,往往需要更多時間和精力的投入,還可能面臨失敗,導致大學生不愿意去嘗試。
從以上可以看出,新時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也有一些問題。在社會性和個性上都存在問題,說明大學生整體的人格特點存在一定的問題。那么這對大學生會產生什么影響呢?
新時代大學生人格特點有三個方面的影響:第一,大學生存在較強的焦慮感。這是因為他們現實中的社會性存在問題,雖然在大學里暫時不會遇到特別大的問題,但將來步入社會后,可能會出現問題,這會讓大學生處在一種對未來不安不托底的心理狀態中;第二,大學生快樂度較低,空虛感較強。這是因為他們現實中的個性不足導致的。個性特點雖然讓大學生不去承擔責任,但也會比較空虛,并沒有那么快樂;第三,社會塑造成本較大。因為在大學階段,大學生整體人格特征沒有很好的完善,進入社會后,社會對其的重新塑造需要花費更大的成本。
上面主要是從負面的角度來分析新時代大學生人格特征的影響,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尋找改善大學生人格的對策。
社會性實踐活動推動學生的社會化。目前大學的教育模式,還主要是上課傳授的模式,社會實踐很少,即使有,也只是流于形式。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教育觀,重視知識忽略實踐,一方面是因為實踐難度較大,所需要的軟硬件條件較多,大學一般很難提供??梢宰咧虚g化路線,即專業課堂的教學實踐,比如文科類教學,就秉持著討論式學習,考核也采取作品類型的考核,這樣可以促進學生更能把所學嘗試用在實踐上,培養學生的學科實用思維。理工科類教學更需要從操作實踐入手。
鼓勵創新推動學生的個性化展現。目前大學生的個性主要體現在不做,而不是做有意義的事上,應該為學生提供提升個性和展現個性的平臺。鼓勵有特色的學生重視特色的發展,在業余活動上,推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把業余娛樂活動作為學生的一項重要任務,比如帶有強制性的去唱歌、跳舞、運動等。這似乎有些奇怪,強制娛樂,還能是娛樂嗎。其實,對于很多大學生而言,之所以生活不豐富,就是不參加各種活動,之所以不參加活動培養愛好,不是不想,而是很容易退縮。如果當成了任務,一開始學生可能會有些反感,但一旦投入做了,就慢慢會樂在其中,即使不能樂在其中,也會有一些業余技能,將來步入社會,就會有需要。
重視學生內心的“苦悶”。新時代大學生應該更有朝氣,更有活力,但從前面來看,好像不是如此。在年輕人群體中,流行著佛系、喪文化等,這不是年輕人不上進的體現,而是年輕人對迷茫的應對,對苦悶的自嘲。大學生群體同樣如此,今天社會的不確定性增加,個體的努力沒有了方向,不知道努力能不能有收獲,陷入到只有壓力沒有動力更缺乏有效行動的境地。對于這樣的情形,不能簡單的去批評大學生,不能強行讓他們積極起來,越是如此,他們內心越是抗拒,因為他們缺乏內生的動力。要讓學生有內生動力,就得去充分理解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外界是和自己在一起的,學校老師是和自己在一起的,不是強迫自己的。當大學生的內心苦悶被看到被理解,學生的內生動力就會萌發。因為,大學生典型的心理困擾就是內耗,內耗就是各種心理力量相互拉扯,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讓學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這看似是困境,其實也是學生想向上的體現,只是需要外界給與充分的關注。
看到新時代大學生人格特點的閃光點。前面一直都在說新時代大學生人格特點的負面問題,其實新時代大學生在人格層面,也有與眾不同的閃光點,就是高強度的人文關懷,即他們的包容性更強,多元性更強,更把人當人,既有深刻的洞見,也有非常接地氣的行為。啟發引導大學生充分利用人格閃光點,突破局限,成為更有使命的知識群體。
新時代大學生人格特點存在不完善,但也是改變的契機。充分利用大學的平臺,增強大學的實踐教育,通過實踐、啟發引導等完善大學生人格,使大學生更適應未來的社會。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