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龍 袁中芹

【摘 要】目的:分析顱內動脈瘤患者不同時機血管介入栓塞治療對并發癥和神經功能的影響。方法:將我院76例顱內動脈瘤患者隨機設為兩個組別,對照組(38例)延期血管介入治療,實驗組(38例)早期血管介入治療。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和神經功能情況。結果: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血管介入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效果優于延期介入治療,能夠減少并發癥,提高神經功能,應用價值明顯。
【關鍵詞】動脈瘤;血管介入栓塞;并發癥
顱內動脈瘤是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的神經外科疾病,主要是腦動脈血管病變所致的腦血管瘤狀突起樣改變[1]。近年來血管介入栓塞術廣泛應用于該疾病的治療,具有良好療效。但血管介入栓塞治療應用時間尚短,對于最佳治療時機仍存在爭議。本文將對顱內動脈瘤患者不同時機血管介入栓塞治療對并發癥和神經功能的影響展開探討,詳細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將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76例顱內動脈瘤患者納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血管介入栓塞治療指征,同時排除腦梗死、合并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感染性疾病、肝腎功能不全、精神異常等情況。
根據手術時機分為兩個組別。對照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齡43至75歲;平均年齡(59.64±5.47)歲。
實驗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齡42至77歲,平均年齡(60.03±5.39)歲。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次研究,全部患者或授權委托家屬知情研究并同意參與。對比基本信息兩組患者差異較小(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血管介入栓塞治療,患者呈仰臥體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從右側股動脈穿刺,放置6F動脈鞘。明確血管狀況后,測量病灶直徑,挑選大小型號合理的彈簧圈。在全程肝素化的基礎下通過導絲置入微導管和6F引導導管,在動脈瘤腔置入彈簧圈,完成手術。對照組采取延期血管介入治療,在出現臨床癥狀后的3天實施手術。實驗組采取早期血管介入治療,在出現臨床癥狀后的3天內實施手術。
1.3 觀察指標
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價患者神經功能,分值越低神經功能越好。記錄術后并發癥。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經檢驗,以(%)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對比
實驗組1例出現血栓形成,并發癥總發生率2.63%;對照組2例血栓形成,1例神經功能障礙,1例腦血管痙攣,并發癥總發生率10.53%。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
2.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對比
組內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NIHSS評分相較治療前下降,差異較大(P<0.05);實驗組治療后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詳情參考表2。
3 討論
近年來顱內動脈瘤患病人數逐漸增多,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負擔。顱內動脈瘤的發生和先天性因素以及后天性因素均有關,若不及時治療易發展為蛛網膜下腔出血,死亡風險較高。血管介入栓塞術對顱內動脈瘤療效明顯,相較于傳統開顱手術并發癥更少、恢復更快。血管介入栓塞不同時機以及對并發癥、神經功能的影響仍是臨床重點關注的問題。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采取早期血管介入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早期血管介入栓塞治療有利于減少并發癥。這是因為顱內動脈瘤體破裂的三天內,紅細胞尚未全部溶解。當破裂時間大于三天后,紅細胞基本全部溶解,分泌出眾多的血紅蛋白,提高塑性微導管的放置難度,對彈簧圈的填塞提出更多挑戰,從而增加血栓形成、腦血管痙攣等并發癥風險[2]。
在神經功能情況上,實驗組治療后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早期血管介入栓塞治療能夠更好的改善神經功能。原因可能是隨著臨床癥狀出現時間的增加,病情不斷加重,更容易發生腦水腫、再出血、顱內壓升高等情況,導致神經功能損傷[3]。而早期介入治療延緩了病情的惡化,降低相關并發癥風險,減少神經功能受到的影響。同時臨床癥狀出現時間的延長,有較高幾率出現血管性病變和顱內血管壁損傷,導致血流動力學異常,影響血管壁擴張,從而影響神經功能恢復[4]。
綜上所述,早期血管介入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效果優于延期介入治療,能夠進一步減少并發癥,改善神經功能,值得廣泛開展。
參考文獻
鄭津, 胡學斌, 趙洪洋, 等. 血管介入栓塞治療時機對顱內動脈瘤患者并發癥及神經功能的影響[J]. 中國醫藥, 2018, 13(2):219-223.
陳健龍,于沛濤.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16(11):1620-1622.
張廣宇.不同介入手術治療時機對顱內動脈瘤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8):14.
王幸偉,韓玉慧.血管內介入栓塞術對顱內動脈瘤患者術后恢復影響[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8,18(5):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