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在線學習模式及其對高校教育的影響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與分析,并結合教學實踐提出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師生共建在線學習模式實踐路徑,以期推動現代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師生共建;在線學習模式;實踐路徑
在線學習模式不僅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之一,更是推動高校教學發展與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可以有效地為學習者提供更加便捷、靈活以及個性化的學習模式與環境,實現高校教育質量與水平的提升。因此,基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高校師生要注重移動互聯網技術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從而科學地構建在線學習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在線學習模式也逐步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家教育部門也在不斷地加大投資力度,不斷地建設與完善高校移動互聯網。但是,由于種種因素影響,師生共建在線學習模式的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多的不足與問題,這就需要教育者結合在線學習模式的類型、對于教學的影響以及相關問題科學地提出相關實踐路徑,加強在線學習模式的構建,更好地發揮其重要的教學價值與作用。
一、移動互聯網在線學習模式的類型
移動互聯網在線學習模式是高校通過互聯網學習平臺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從而有效完成教學目標與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一個交互過程。目前在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以下幾種在線學習模式。
1.直播教學在線學習模式
直播教學在線學習模式主要是指以移動互聯網終端為基礎,以互聯網軟件與平臺為紐帶,以教師為中心開展的一種視頻直播方式的在線學習模式。該在線學習模式雖然對于教學地點、學習地點沒有任何的要求,但是教學與學習必須是在同一時間段內。這種在線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于教師可以互聯網開展教學,有效地控制學習進度,從而保證教學的系統性與連貫性;缺點就是師生處于不同的空間,學習者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學習狀態與學習情景缺乏真實性,不利于學習者學習能力與創造力的培養。
2.學生自主式在線學習模式
學生自主式在線學習模式是指學生通過相關移動互聯網學習平臺自主完成相關知識內容的學習,而這些知識內容則由教師進行整合與優化。這種在線學習模式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學習者可以自由地掌握學習自主權,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積極性,對于提升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有著顯著成效,但是該在線學習模式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管與管理就會失去其教學價值與作用,無法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與目標。
3.混合式學習模式
混合式學習模式也屬于在線學習模式的一種形式,并且在高校教育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具體而言,就是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將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模式的優勢有效融合在一起,相互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加系統與完善的教學服務。在混合式學習模式中,課堂教學積極運用線上教學資源,從而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及時對線上教學資源給予反饋,進而實現教學資源的不斷優化與完善?;旌鲜綄W習模式既可以調動教師的教學主動性,也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還可以滿足不同學習者對于學習資源、學習目標、學習環境等的要求。[1]
4.社交協作在線學習模式
社交協作在線學習模式簡稱SNS學習,是指以移動互聯網技術為基礎,依托大型社交平臺進行學習的一種非正式在線學習模式。SNS學習著重強調社交協作學習中各方主體的平等性,而且更加注重學習資源、學習方法的共享與探索。社交協作在線學習模式可以有效地打破傳統教學中的不平等性,有效地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更加高效地完成相關教學任務,對于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社會認知水平等有著重要作用。但是,社交協作在線學習模式缺乏有效的管理與監督機制,導致在實踐過程中,無法切實地完成教學任務與目標,所以不適合廣泛應用。
綜上可見,在線學習模式形式多樣,任何形式的在線學習模式都存在優點與缺點,這就需要相關教學工作者注重實際教學需求與教學情況的研究,從而科學地構建在線學習模式,切實發揮在線學習模式優勢,有效提升教學效果與質量。
二、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師生共建在線學習模式對于高校教學的影響
師生共建在線學習模式是現代教育發展的一種重要教學模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于高校教育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與作用。
1.推動教學理念的創新
師生共建在線學習模式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發展背景下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對于推動現代高校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創新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深化高校教育創新改革是目前高校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而師生共建在線學習模式將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探究式學習以及共享式學習等學習理念全面地滲透到了各個教學環節中,不僅實現了教學模式的創新,而且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優化,構建了完善的教育服務體系,有效地推動了高校教學理念與模式的創新發展。
2.加強了教學資源的交互層次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師生共建學習模式對相關教學資源進行了科學的整合與優化,并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了模塊化、層次化處理,有效地滿足了不同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從而使個性化的優質教學資源得到了全面應用以及獲得了更大范圍的共享?;谝苿踊ヂ摼W的開放性與共享性優勢,有效地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束縛,為高校教學資源的整合優化提供多種交互方式,加強了教學資源的交互層次,滿足了不同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3.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習個體的學習需求
在高校傳統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主導者具有絕對的權威性,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目標都是由教師獨立完成。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學習者學習興趣與學習習慣的培養,而且還不利于學習者個性化成長與全面素質的培養。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在線學習模式,不僅可以有效地打破時間、空間的束縛,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學習時間與地點的選擇;而且還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實際情況與需求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學生還可以根據自身對于知識學習情況進行學習進度的調整。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習知識的內化,還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梢?,在線學習模式對于現代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有著深遠的影響與作用。
3.加強優質共享在線學習資源體系的開發
優質豐富的教學資源不僅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更是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與質量的重要保障。針對目前高校在線學習模式中教學資源良莠不齊的問題,要注重優質共享在線學習資源體系的開放。相關教學資源既要包含優質的內容資源,也要包含豐富多元的學習活動。學習資源類型也要由單一的類型向多元化轉換,包含音頻、視頻、微視頻、互動可見、PPT等多種形式的學習資源。同時,優質共享在線學習資源體系的開發要注重以不同來源進行分類管理。按照來源分類,主要包含了自主開發學習資源、共建共享學習資源以及開放共享的教育資源,教育管理者要針對這些不同的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與管理。通過優質共享在線學習資源體系的開發,可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為在線學習模式提供豐富的優質教學資源,推動高校師生共建在線學習模式的實踐應用。
4.加強全方位的在線教學支持服務體系的構建
在線教學支持服務是在線學習模式實踐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學服務的一個總稱,也可以理解為教學支持服務本質上是一種體系,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與層次進行區分。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在線教學支持服務可以分為學術性與非學術性的支持服務;在學習過程中,以自主學習為中心,包含了學習資源、學習過程、教學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服務,同時還有效地為學習者提供了多種支持服務;而從教學過程來說,在線教學支持服務則分為課前服務、課中服務以及課后服務。這其中,學術性的支持服務是在線學習模式中的核心服務。學術性的支持服務提供者是以教師為主的教學工作者,主要是通過良好的支持服務幫助學生解決在線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學術性問題,從而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與掌握知識。學術性的支持服務貫穿整個在線學習模式過程,不僅包含教學課程的設計、安排、相關教學活動的組織、學生的考核以及教學評價等,還包含了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內容。相對應的非學術支持服務主要是在在線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解決專業知識以外的問題與困難,同時非學術支持服務與學術支持服務同樣也是貫穿到整個學習實踐過程中的。所以,加強全方位的在線教學支持服務體系的構建,是推動高校師生共建在線學習模式實踐應用的途徑之一。
5.注重多元化學習評價體系與信息反饋體系的構建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結合高校實際教學情況,結合高校不同的教學內容,科學地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評估,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與信息反饋體系。多元化學習評價體系與信息反饋體系的構建可以通過以下幾點實施。首先,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發展。教學考核評價的主體不僅要包含相關專業教師的評價,也要包含學生的自評、互評以及相關教育組織者的評價。其次,要加強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革與創新。在線學習模式的考核評價方式要注重學習過程評價與最終評價的融合。最后,考核內容的多元化創新。考核內容要注重學習內容、學習內容的實踐應用能力以及學習成績的融合。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在線學習模式評價體系與信息反饋體系要突破傳統教育思維與觀念的束縛,走向開放與融通,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學習評價體系與信息反饋體系,使得在線學習模式評價結果更加全面與科學,從而為教學質量提供保障基礎,推動高校師生共建學習模式的實踐應用。
五、結語
移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師生共建在線學習模式不僅是高校未來教學發展的重要趨勢,更是提升人才質量,推動高校教育創新改革的重要路徑。所以,高校教學工作者要注重在線學習模式教學對高校教學影響以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研究與分析,從而結合高校教育的實際教學情況,合理地制定在線學習模式實踐路徑,推動在線學習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與發展,切實地提升高校教學質量與效果,為國家建設與經濟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趙建偉,彭成圓.教育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實證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5):34-35.
[2]王賓香.高職院校英語教師信息化現狀及思考[J].高教探索,2018(11):101-104.
收稿日期:2020-04-16
作者簡介:李穎,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成都/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