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領導力有豐富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制定教學計劃、組建教學共同體、實施教學活動、進行班級管理、完成教學評價等環節。在當前高校教育的信息化進程中,提升高校教師領導力不僅可以提高學校整體領導力水平,還能增強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影響力,切實培養大學生的領導力。由孫禎祥編著的《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教師領導力》(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年6月版)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介紹了教師領導力的研究現狀,第二部分闡述了教師信息化領導力的概念理論、調查方法、評價體系和提高策略。盡管本書的問卷調查對象是中小學教師,但本書中教師信息化領導力的研究方法和重要結論對我國高校教師信息化領導力研究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秉承校園管理中轉變校長領導職能理念的同時,認為需要重視并大力提高普通高校教師領導力,優化我國高校的校長、中層管理者和教師群體的領導力構成結構,充分發掘教師信息化領導力在提高高校教學質量方面的潛力。總括全書,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強調教師信息化領導力的重要作用
教師是學校教育活動的直接執行者,還是學校發展變革和教育信息化的中堅力量。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領導力建設和大學生領導能力培養,都離不開高校教師信息化領導力水平的提高。教師信息化領導力的發展對于教師群體自愿自覺推動教學改革,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信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情感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教師信息化領導力建設既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推動力量。一方面,由于各種信息化技術不可避免地進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教育信息化的過程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并具備信息化的教學活動、專業發展和學校文化領導力。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學活動、信息化專業活動、學校信息化環境規劃和學校信息化建設活動又相互影響并共同發展,共同推動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二、建立教師信息化領導力現狀調查方法和量化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評價體系是開展高校教師信息化領導力現狀研究取得可靠結論的先決條件。為了取得較為全面的第一手調查數據,本書作者團隊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篩選出主要調查維度和具體指標。在2012年到2014年期間,調研團隊通過在山西長治市和新疆安克蘇地區進行實地調查,并向天津、廣東等省市部分教師發放調查問卷,得到海量的原始調查數據。為了建立教師信息化領導力評價體系的科學量化體系,還向調查評價專家發放調查問卷咨詢每個調查指標的權重參考值,隨后將上述兩次問卷調查的權重參考值計算的平均值作為量化體系中的加權值。因此,借鑒本書所設計的調查數據采集體系和量化指標評價體系,很容易策劃實施高校教師信息化領導力研究中的專業學術領導力、行政與人際領導力、自我提升領導力等多方面內容的問卷調查,并依據特定對象走訪面談結果完善初始的量化評價體系。但也應看到本書總結出的現狀調查方法和量化評價體系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應考慮教師領導力提升過程的反饋信息,同時還應依據高校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同階段,各個高校所處的不同地域、不同水平等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調整修正,最終得到適用于高校教師信息化領導力調查的理論分析模型,為制定高校教師信息化領導力提升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三、高校教師信息化領導力建設的現實意義
高校人才培養直接關系到國家在高新技術、社會人文、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發展水平。高校教師直接面對專業課教學、科學研究、課程改革規劃、管理決策等方面的最前沿問題。高校教師的各項活動都對學校領導管理理念、校園人文風氣、教師專業素養、教師自主意識等因素的影響十分敏感,而這些影響因素最終又會影響高校教育教學質量、高質量人才培養、教師隊伍成長和高校整體治理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模式轉變體現在學生教學活動、教師間交流學習、學校決策管理等方面的變革,對傳統的高校管理理念和校園領導力建設等方面產生了巨大挑戰。為了提前實現高校教育的信息化變革,需要轉變主要依靠校長的領導管理模式,將教師信息化領導力提升潛力看作是學校領導力的巨大貯備資源,在高校的領導力培養和校園文化氛圍建設等方面充分體現出高校教師領導力的重要地位。由于教師信息化領導力建設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教師信息化領導力建設應作為高校信息化建設的一部分進行整體規劃。學校領導、各級管理層和教師群體都應共同重視教師信息化領導力培育途徑:在管理層面上不斷消除各種制度束縛,建立健全教師信息化領導力評價體系、培育體系、保障機制等制度法規;在具體事務實施過程中給予教師更大領導權力,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自主積極性,將教師信息化領導力的影響力延伸到課堂之外的整個高校管理環節。
[課題項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科學研究重點研究立項項目“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高職教師能力結構構建研究”(SK2018A0770),主持人:章素華]
(章素華,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