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
摘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民增收、帶動農村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汕頭市潮南區正在加快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步伐,與此同時,其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協調性、環境治理、資金支持、組織管理上還存在一定問題,文章在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環境治理、強化支撐保障和提升組織管理能力上提岀了一些探討性建議,以期為潮南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政策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集體經濟
2019年2月19日,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并指出,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2020年完成承諾的農村改革發展目標任務。汕頭市潮南區作為一個典型的“大農村小城區”,發展好農村集體經濟尤為重要。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及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為汕頭市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貢獻力量,潮南區結合本區實際,編制了《潮南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規劃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為重點,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工作,多舉并行助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因此,通過探討發展潮南區村級集體經濟,尋求提升潮南區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途徑,從而壯大潮南區農村經濟,對增強農村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有力支撐實現鄉村振興,是十分必要的。
一、潮南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于2003年置區,建區歷史短,是脫胎于農村的行政區。在汕頭市37個被列入新時期精準扶貧省定重點幫扶村的名單中,屬于潮南區的幫扶村就有17個。全區轄232個村(居),其中65個社區居委會,167個村委會。截至2018年底,農業人口達141.58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3987元,累計注冊農民合作社293家,農村經聯社403家,是汕頭市涉農經聯社數量最多的區。
當前,潮南區正從多方面致力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一是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至今為止,潮南區已制訂了7個農業地方標準,已擁有25個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30個部級無公害農產品,1個綠色食品。已有井都上南2000畝機械化設施蔬菜示范區,建立了井都德興生豬養殖糞污反滲透處理循環利用等現代生態農業產業。二是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全區逐漸形成雷嶺荔枝,紅場茶葉,臚崗、隴田、成田的潮汕柑,井都蔬菜,峽山、司馬浦、陳店、隴田、臚崗的優質糧食為主的五大特色農業產業,涌現出一大批包括“東華特綠”在內的名優農產品。三是發展鄉村旅游業。該區各鎮發揮各自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業,成田鎮依托多樣旅游資源,正致力于打造綜合型文化生態旅游項目,隴田鎮東仙社區的東里古寨打造為潮汕古民居建筑觀光的旅游景點…同時不斷完善鄉村旅游業所需配套設施,對旅游廁所、景點道路、住宿等旅游配套進一步升級。四是精準扶貧壯大集體經濟。2018年潮南區共計劃投放精準扶貧資金8741萬元。同時走產業扶貧道路,如潮南區隴田鎮南埔村利用400多萬元的幫扶資金,以村民參股的形式投資現代養殖項目,大大增加了集體收入。
二、潮南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短板”
(一)整體發展失衡,村莊空心化
目前,潮南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仍然相對不平衡。潮南區少數具有地理位置、資源優勢以及一直堅持走集體經濟發展道路的農村,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農產品加工業以及鄉村旅游業,從而農村集體經濟的實力較好。而部分無先天優勢的農村,是典型的無資產、無資源、無企業、無收入的“四無村”,集體經濟本就十分薄弱,又沒有收入來源,與提升“造血”功能、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的要求更是相去甚遠。例如,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的潮南區隴田鎮東華村,一直以來致力于發展有當地特色的生態農業,2017年全村集體經濟純收入已達到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500元。而與此同時,同處潮南區隴田鎮的西湖村,以農業種植為主,集體經濟收入不足3萬元,遠低于同年全國村均82.2萬元的平均水平。此外,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如隴田鎮南陽村,由于經濟基礎薄弱,該村90%勞動力外出務工和做小生意,勞動力大量流失。
(二)環境污染嚴重,治理難度大
潮南區仍然有大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本質上還遵循著高耗能、高成本的生產發展模式,農村集體企業的生產方式單一,缺乏統一規劃布局,難以統一整治,使得農村污染地多,水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威脅著水資源的農業灌溉、工業用水、淡水養殖及發展旅游等功能。潮南區仍存在著染色、印花、日化等對環境威脅較大的作坊、工廠,法律意識淡薄,為謀取利益置環境保護于不顧,對農村集體經濟的生產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同時,廣大農民自身缺乏強烈的環保觀念,廢棄物隨意堆放、生活垃圾隨意丟棄等現象仍屢見不鮮,加之農村成為城市環境污染的轉移區,包括大氣、噪音等在內的日常生產生活廢棄物污染嚴重超標。環境污染加重,治理難度加大,極大制約了潮南區農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發展資金不足,經濟基礎差
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尤其是欠發達地區,地方黨委和政府對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問題關注不夠,相關惠農政策較少,導致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長期在財政、金融上缺乏有力的扶持和優惠政策,資金供給不足。目前,潮南區農業項目資金也多數用于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而用于幫扶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資金不足,2018年全區收到下達支持潮南區農民合作社發展項目的中央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僅30萬元。受地理位置制約,自然資源匱乏的農村,本身“造血”功能弱,集體經濟基礎差、底子薄,無集體經營性收入,有的農村甚至還差賬欠賬,基本沒有用于發展集體經濟的資金,且汕頭市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的建設還有待健全,存在供給總量不足、供給端業務相對單一、信貸征信體系不夠健全的問題,金融支持的力度不足,集體經濟發展要獲得金融支持也較為困難。
(四)機制體制缺失,資產監管弱
潮南區村級集體經濟尚未形成科學健全的農村經濟體系,集體經濟組織的治理結構還不夠完善,集體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有待提高,集體經濟組織產權主體也不夠清晰。基礎組織軟弱渙散,管理模式落后,管理費用普遍偏高而管理水平卻普遍較低,村民的選舉程序不規范也導致部分村干部成為村委會成員的程序不公正,最終影響整個農村的長遠利益。對集體資產也缺乏有效有力的監管,涉農資金使用程序不規范,資金監督機制依然有待完善。
三、積極提升潮南區農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
(一)增強協調發展,激發鄉村活力
潮南區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要增強協調性,各村應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本村資源優勢,拓寬集體經濟增收渠道。探索發展股份合作型集體經濟,采取入股、參股等方式聯合開發,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觀光農業,通過提高規模效益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發展服務型集體經濟,由村集體牽頭成立農民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集體經濟組織,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等服務,以增加集體經濟的服務性收入;發展資產經營型集體經濟,盤活集體資產,將閑置的校舍、廠房、倉庫、堰塘等固定資產,通過租賃、入股等方式,來興辦養殖、農產品生產加工等集體經濟項目。 “四無村”則可以積極嘗試發展資產經營型集體經濟,也可以探索服務型集體經濟,獲得服務型收入。同時,增強財政、金融和社會對發展落后村莊的幫扶力度,從而更有力地支撐和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加強環境保護,倡導文明理念
逐步探索改變以往以資源密集型粗放式經營為主的產業結構,提高農村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兼顧農業生產和自然環境保護。加強對影響生態文明行為的監督處罰,堅定落實污染責任人問責機制,加強對農村養殖場、村級集體企業廢棄物排放量的管控,對污染進行統一治理。繼續完善治理污染的環境保護基礎配套設施。繼續落實“河長制”,由村干部包河段負責,并自覺接受社會監督。針對潮南區零散村居無法接入城鎮排污管網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規劃建設分散式污水處理站點,加強監督管理,充分發揮其生態效益。自上而下整體深入地提高環境保護觀念,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利用新媒體網絡等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加強對村民環境保護政策法規的宣傳,通過定期教育宣講會,強化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責任觀念,提高其自覺性、主動性。
(三)強化財稅支持,發揮僑鄉優勢
政府財政應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財政投入力度,整合涉農資金,其中規劃出一定比例產業扶貧資金,以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探索實施引進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的政策措施。健全并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健全信貸征信體系,擴大抵押物、擔保物范圍,增加農資貸款,提供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用地保障等。同時,充分發揮僑鄉優勢。潮南區在我國屬著名僑鄉,擁有120多萬旅外華僑、港澳臺同胞。眾多海外華僑對家鄉的發展貢獻了重要的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僑已在潮南區興辦各類公益事業累計約9.2億元,項目約1384宗。因此,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僑聯組織引導,充分團結海外僑胞的力量,吸引華僑同胞返鄉投資,借助華僑“輸血”并結合自身的“造血”能力,為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四)提升組織能力,強化資金監管
要不斷提升農村基層組織管理能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潮南區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嚴抓黨建,創新發展集體經濟相關管理條例,提高村民對相關經濟決策的參與度。要重視發揮人才的作用,吸引優秀的本村本土大學畢業生、外出創業經商成功人士、致富能手、退伍軍人加入農村干部隊伍,加強村“兩委”干部隊伍建設,通過績效考核激發村干部建設集體經濟的干事熱情,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同時,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機制體制,加強對農村“三資”的監督管理,嚴格落實監管部門職責,強化農村集體三資規范管理和有效監督,用規章制度取代人情規矩;重視民主監督作用,對農村“三資”的日常使用管理,及時公布財務信息,以及存在的黑惡勢力壟斷資源、非法侵占集體資產等現象,積極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
參考文獻:
[1]徐勇,趙德健.創新集體:對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的探索[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4(01):1-8.
[2]孔祥智,高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變遷與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J].理論探索,2017(01):116-122.
[3]黃延信.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幾個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2015,36(07):4-8.
[4]薛繼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實現形式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5]梁昊.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問題及對策[J].財政研究,2016(03):68-76.
[6]許泉,萬學遠,張龍耀.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創新[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05):101-106.
[7]熊彩云.政府扶持: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的外部推力[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4(01):21-27.
[8]張忠根,吳海江.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與收入結構:197個村樣本[J].改革,2013(03):53-59.
(作者單位:中共汕頭市潮南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