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敏君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鄉村振興發展作出了重要戰略部署。為進一步探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的發展狀況,文章以白山市江源區為例,通過實地走訪,探究鄉村發展現狀,圍繞醫療服務、教育幫扶、環境治理等內容,整理并分析了眾多基礎數據,以期探索地區發展現況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耦合關系,并就其中存在的部分問題提出發展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扶貧助困;發展對策
黨的十九大至今,中共中央對于鄉村振興戰略已做出了眾多重大部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主要方針,這些部署的提出,也對鄉村建設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本文依托吉林省白山地區展開調研探究,白山市具有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和革命傳統教育資源,值得發掘、學習與推廣。立足于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政策方針指引,白山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新的面貌,但在鄉村振興的發展過程中,有一些問題不容忽視,值得分析與思考,結合該地區的發展現狀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進一步發展提出對策。
一、鄉村建設情況——以Q村為例
(一)發展現狀綜述
1. 村基本情況
Q村,2019年309戶,居住人口823人。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為農作物種植及牲畜養殖。年齡層次0~16歲123人,17~29歲200人,30~49歲240人,50~80歲260人。
貧困戶4戶12人。2018年9月脫貧4戶12人,致貧主要原因:因殘,因病。
2. 已采取的幫扶措施
(1)危房改造:采用區政府兜底保障方式,按精準扶貧認定為家庭貧困人口數的3人建設標準,新建住房面積為65平方米,2017 年11月初已遷入新房居住。
(2)就業扶貧:協調企業及爭取臨時性公益崗位4個。
(3)人居環境扶貧:對4戶貧困戶居住環境均進行整體改造,室內外衛生進行清理、粉刷,房屋維修、更換大門、鋪設人行方磚等。幫助發展庭院經濟黑木耳種植、家畜養殖等。解決糧食儲存,冬季用柴、用煤取暖等問題。
(4)基礎設施建設扶貧:2016年投資22萬元,新建巷路2條(480延長米);投資50萬元建設河堤800延長米;種植綠化400余棵,投入4萬元。合計投入76萬元。庭院整治投入2萬元。
同時,村里還為貧困戶家庭的醫療及子女上學提供經濟保障,由于村里提供的就業及國家的扶貧政策,該村貧困戶的收入人均約5500元。
3. 其他方面
2018年完成16公里硬覆蓋油渣路,5條巷路硬覆蓋2.4公里。班車情況早7點至晚5點,每25分鐘一班,共24班次。
全村實現飲水安全,100%通自來水;全村覆蓋三項用電。
2018年新建村級活動場所400平方米(2層樓),活動廣場1900平方米,進一步提升了服務群眾能力,提高了村民文化娛樂功能,增強百姓幸福感。
(二)發展情況分析
1. 村民年齡分布
據表1數據顯示,該村常住居民的年齡分布大致如下:40~50歲占比26.09%,50~60歲占比34.78%,60~70歲占比21.74%,7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7.39%。村莊人口組成大多以中老年人、留守婦女為主,青壯年勞動力較少,這是致貧的原因之一。
2. 村民主要收入來源
據表2數據顯示,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務農,占比42.55%。外出務工收入占比31.92%,政府幫扶占比10.64%,個體經營占比8.51%,其他收入占比6.38%。
以下為兩戶村民(匿名)家庭收入相關數據:
(1)家庭收入情況1。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家庭收入分別為:庭院經濟(黑木耳)4000元、養老金240元、社會慰問金1000元、產業分紅300元、工資性收入15000元。年總收入合計20540元,人均6846元。
(2)家庭收入情況2。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家庭收入分別為:糧食和農業支持保護補貼2596元、低保2000元、殘疾補貼1920元、社會慰問金1000元、產業分紅300元、工資性收入14000元。年總收入合計21816元,人均7272元。
3. 國家政策幫扶效果
據表3數據顯示,近年來的國家政策使村民生活在多方面得到了極大改善。在本文的調研人群中,所有村民均表示生活水平或多或少得到提高。其中,住房醫療教育有保障、不愁吃穿、收入增加、子女條件改善占比相差不大,均在25%左右。
另經調查發現,當地在脫貧攻堅工作的進行過程中仍存在以下較明顯的問題:
一是村集體經濟相對薄弱,在引領產業結構發展產業方面,應多出點子、多研究謀劃,探索切實可行的工作出路。
二是貧困戶發展意識偏差,不敢探索新的種植養殖品種,在產業興旺上有畏難情緒,駐村隊員應在推動上找準思想癥結,做到有的放矢,實現精準扶貧。
4. 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
現如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代名詞之一,全國上下紛紛采取相關舉措打造美麗鄉村。治理有效,村莊更興。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關系鄉村振興主體能動性。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指出:建立“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實現鄉村“鄉風文明、治理有效”。
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必須牢牢抓住根本性問題毫不動搖,本著服務群眾的初心,去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堅決杜絕“把群眾的事當作小事”等類似錯誤想法,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不但要樹立責任意識,同時必須做到敢于擔當、勇于探索。
二、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對策建議
(一)對鄉村脫貧攻堅工作的建議
1.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力度
推動加強黨組織的組織力度,建立完善黨建工作臺賬,嚴格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黨內組織生活制度,做好黨員培養工作,加強后備力量建設,培養更多鄉村致富的領頭人。
2. “真扶貧、扶真貧”
做好宣傳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有關脫貧攻堅的各項政策方針,做好2019年貧困人口脫貧計劃制定、貧困戶家庭信息采集、落實大中專生享受雨露計劃政策,做好預脫貧戶“雙認定”、“八有一超”達標資料工作,收集整理貧困村“十一有一低于”資料。
3. 多方面推動鄉村建設
推動“一約四會”(村規民約、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禁賭會)建設,引導村民樹立良好觀念,以期加強村風村貌建設;鞏固“清潔鄉村”“生態鄉村”建設成果;多途徑謀求合作,依托現實優勢,發展鄉村旅游項目,創新發展幕式。
4. 真心為民服務,實在為民辦事
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時刻將人民群眾放在心上;培育弘揚良好作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多為群眾辦實事好事、解難事急事;關心關愛貧困戶等生活困難群體,建立聯系幫扶機制,在加強聯系的同時,方便群眾辦事,為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5. 關注基層治理能力與水平
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完善管理流程,防止發生村干部暗箱操作、損害群眾利益等不作為、亂作為的情況,嚴肅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推進依法治理,加強法治教育;推動移風易俗,推動村規民約的落實和“四會”運營的正常化。
(二)對美麗鄉村建設的建議
1. 發揮政策效應,創新管理機制
一要發揮政策集聚效應。政策涵蓋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垃圾處理、綠色有機農業發展、畜牧養殖、鄉村旅游等方方面面,要科學整合、科學利用、科學實施,制定本地對接方案和規劃,注重“多規合一”原則,切實發揮政策紅利的集聚效應。二要積極學習借鑒成功經驗。通過經驗總結、方法學習,積極探尋適合自身發展的建設模式。三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需要長期推行的任務,需要做到“三不”,即不急功近利、不寅吃卯糧、不竭澤而漁。
2. 加強宣傳引導,切實激發活力
廣大村民群眾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是需要被重視的主體,依靠外力去搞建設是不可能長久的,關鍵在于要切實激發群眾的活力,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因此,加強宣傳工作力度是極為重要的。要創新宣傳方式方法。特別針對當前農村老年人數較多的情況,可多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豐富形式,例如主題電教片觀影、圖片展覽、文藝表演、宣講走訪等形式,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3. 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村民生活
農民群眾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目標。改善鄉村公共基礎設施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要積極落實相關政策指引,加快“廁所革命”等,逐步配備農村戶用垃圾桶、分類垃圾箱、垃圾收集斗、垃圾收集車等收集和運輸垃圾的處理設施,做到鄉村全覆蓋、推進畜禽養殖區和居民生活區科學分離。發展規模化養殖,對畜禽糞便污染物和病死動物進行集中收集、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4. 筑牢“基層堡壘”,發揮引領作用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持黨的領導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穩健發展的基礎保證。要進一步明確相關負責人的職責、加強基層隊伍建設,提高培訓力度、完善考核機制,充分發揮相關考核的“指揮棒”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長江.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美麗鄉村建設對策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區D市為例[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4(01):20-39.
[2]農積堅.基層協商民主助推鄉村振興的思考——以廣西為例[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29(06):52-58.
[3] 張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全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宏觀經濟管理,2018(03):4-11.
[4]佚名.砥礪奮進70年 農業農村發展走進新時代[J].旗幟,2019(10):40-42.
[5] 陳文勝.城鎮化進程中鄉村經濟發展的變遷[J].浙江學刊,2019(03):22-29.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