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向陽



“喜歡體育卻不喜歡體育課!”這句話一直讓我覺得很“扎心”,也成為我近年來反思課堂、追溯課堂本質的一個不能繞開的話題。我真的“會”上體育課嗎?“會”上一節讓學生喜歡的體育課嗎?追問上了34年體育課的自己,我突然覺得問遲了,或者是不敢問。自以為是“老”教師,心中的那個“會”過度自我了。其實,好課堂就是在從“不會”到“會”,再從“會”到“慧”的不斷挑戰、不斷攀升的過程中磨礪出來的。我于2014年和2019年分別在“‘千課萬人第二屆海峽兩岸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研討觀摩會”和全國“‘名思教研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研討會”上,執教了小學三年級“障礙跑和游戲”一課。兩次課相隔五年,雖然內容沒變,但留給觀摩老師、留給學生、留給自己的不一樣的思考卻無限延伸。
一、理念、教材與學情的突圍
理念就是課的風向標,決定課的走向和效果。本節課緊扣“以學為本的課堂教學探究”主題,以踐行新課標理念為根本,將“常態性、有效率、有生成、待完善的”課的平實過程作為行為導向,充分發揮師生“雙主”作用,通過多種創新學練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開放的障礙跑教學場,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團結合作、努力進取的精神。本節課有三個亮點與特色:①公開課也是常態課;②突出“學”的指導;③設計“人體障礙”,打破障礙跑原有課堂模式。
障礙跑是小學三年級第一學期移動類“跑”單元內容之一,是小學生非常喜愛的教學內容。這一單元主要學習自然地形跑、合作跑、30~50米快速跑、障礙跑等內容。本課是第7課時,學生已有各種跑的技能儲備,有利于本課學習;但平時學生過障礙的經驗比較少,所以過障礙是一次挑戰。本課創新設計繞、跨、鉆“人體障礙”,讓學生體驗和挑戰,對提高學生的自信力、意志力、耐挫力及身體素質有很大好處。本節課主要突出了人與物、教材與負荷、體育與生活的轉換和沖突關系,有三個值得剖析的地方:①抓住教材利用價值;②抓住資源合理搭配;③抓住過程設計創新。
學情是課的突破口。教師要投學生所好,用更適合的方法,吸引學生最大限度地付出努力。學情的有利因素包括:三年級學生興趣廣泛、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模仿能力較強,對跑的練習總是樂此不疲。不利因素包括:雖然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技能基礎,但是他們的心理素質不穩定,容易滿足,這對新技術動作的學習有一定阻力。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注意三點:①摸準學生脾性,知道他們要什么;②找準學習方式,選擇便捷的方法;③發現課堂生成,體現思維的碰撞。
二、教學過程、設計意圖及反思
1. 準備活動
①教師語言導入,引發學生對用身體做障礙的好奇,明確課堂要求;②玩“照鏡子”小游戲,活動肩、胸、腰、膝、踝、手腕等部位,既有趣味又有效果;③隨六段不同音樂情緒的變化玩手帕,如頂、繞、拋、夾、跳、吹、轉、跑等;④隨“向前沖”音樂做手帕操,創編旗語、風車轉、伸懶腰、讀書郎、洗衣服、作揖、拉弓箭、擦窗子、宮廷舞步等。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語言互動,既提出課堂要求,又集中了學生注意力。熱身活動讓學生動手又動腦,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為主教材學習做好積極
準備。
2. 教學過程
繞 1.全班散點站位當“小樹林”,兩膝間夾手帕變“樹干”,兩手臂斜上舉變“樹枝”。2.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位學生對應一個組內編號。如教師叫到2號、8號,所有2號和8號學生立刻捉迷藏式地繞過多棵小樹,當教師叫到下一組時,2號和8號立刻回位變成小樹林。3.請學生示范,并說出動作體會,總結出“要想繞得好,貼著小樹跑;要想繞得快,身體重心變化快”的動作口訣。4.教師提醒“小樹”可以變化樹枝的形狀,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同時鼓勵學生為繞得好的同伴點贊 1.全班散點(間距3米)站位,折疊手帕放于點位地墊上代表“小樹墩”,學生自由繞跑“小樹墩”。2.檢查“站立式起跑”姿勢,口訣復習并相互糾正,反復做幾次。3.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繞過“小樹墩”。4.兩人一組互相“串門”繞“小樹墩”,看誰繞得快又好,并分享好辦法。5.兩人一組,一人變“小樹苗”,另一人繞“小樹苗”,繞回自己位置時快速舉手示意,同時喊“打卡”,繞4次后交換角色。6.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小樹苗在陽光下、刮大風、開心”時的肢體變化,思考在變化身體的情況下怎樣繞得快又好
跨 1.教師示范變成結實的“小木椅”(直腿夾手帕坐地,兩手撐于身體后),且要求身體緊張,姿態優美。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其他變法嗎?”,學生自行變成側撐、俯撐式小木椅。2.教師示范跨木椅方法(一半學生做木椅,一半學生跨),并用語言激勵學生:“你們有信心從同伴身上跨過去嗎?”“你們敢挑戰嗎?”“相信同伴一定能從我們身上跨過去。”3.請學生示范,總結動作口訣,再次分組體驗 1.同左欄。2.教師拋出問題“用單腿還是雙腿跨的?”,學生看教師示范并回答,記住口訣“后腿蹬,前腿抬,輕輕松松跨過去”。3.分組練習。一組跨,其他三組當木椅,來回跨6次后返回起點位置,快速舉手示意并喊“打卡”。4.變化木椅側撐、俯撐形狀,跨的同學學會判斷,練習2~3組。5.教師引導兩人一組打卡跨過“滾動的小木椅”“旋轉的小木椅”,4次后交換角色
鉆 1.教師引導學生搭1人、2人、4人山洞,鼓勵學生創新山洞的搭法。2.請多組學生示范,總結出鉆的方法口訣—“矮下身體低下頭,安全迅速鉆過去” “矮下身體低下頭,伸胳膊伸腿鉆過去”,在鉆的過程中學會“貓腰式”“側身式”等方法。3.引導學生4人一組結合繞、跨、鉆組合練習,比哪組有創意 1.教師引導學生搭1人山洞,鼓勵學生創新山洞的搭法,互相學習。2.兩人一組打卡鉆山洞,4次后交換角色。3.教師引導學生搭兩人山洞,分男、女生互鉆。4.請多組學生示范,總結出鉆的方法口訣(同左欄)
組合 1.四人一組,一人做起跑準備,另外三人依次做小樹、小木椅、山洞,跑的同學依次繞、跨、鉆過障礙,再原路返回,回到起點后舉手示意完成。2.游戲方法不變,固定障礙變為學生自主變化障礙 1.“三地打卡”玩法:兩人一組,一人過障礙,另一人自主變小樹、小木椅、山洞,每過一次障礙必須回到起點喊“打卡”。2.每人做2輪后交換角色
【設計意圖】人障“小樹”“小木椅”“小山洞”的設置,讓學生感受“過障礙”和“搭障礙”的快樂,體現合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手絹,用“夾”“搭”等方法固定學生兩腿、搭出山洞,達到挑戰自己、信任同伴的目的。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合作的快樂,找到合適的繞、跨、鉆的方法。
3.反思
【不變之處】①兩次課都采用相同的準備活動,成功之處在于內容的創新與銜接、有效遷移主教材內容,以及發揮音樂在體育課中的作用。②“人障”設計理念不變。③繞、跨、鉆的學練方式不變。④通過手帕的“夾”“搭”,對看似靜態的“人障” 提高了動作要求。
【改變之處】①情境設置:2014年,教師引導學生變“小樹”“小木椅”“小山洞”,情境貫穿不徹底。2019年,教師引導學生繞“小樹林”“跨小木椅”“鉆小樹洞”,從動作技能學練到素質游戲都有機地滲透環保教育,情境一以貫之。②語言誘導:在準備活動“音樂手帕”環節,教師在活動空間、動作表現、音樂理解等方面,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夸張表達,在第二次課中引導得更好,學生表現力更強。③負荷考量:2019年,教師改變了2014年繞“小樹林”時少數人繞、多數人靜態的負荷弱點,通過2人之間人、樹的角色轉換,讓學生在動、靜中體驗學練的方法。2019年,跨的練習大膽設計兩人一組打卡跨過“滾動的小木椅”“旋轉的小木椅”,突破了過固定障礙的理念。④貼近生活:“手帕”小教具變生活物品為體育玩伴,學生容易接受和適應。而兩人“打卡”合作練習,既是對過障礙完成情況的檢驗,又是對不折不扣完成練習的考驗,更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體育課堂故事中角色的建構
本課巧妙設計“人障”學習過程,讓學生感受繞、跨、鉆“人障”時的緊張、興奮和挑戰的樂趣,在有趣和諧的氛圍中提升自信力、意志力、耐挫力,發展奔跑能力、跳躍能力和躲閃能力。教學理念表現在4個角色定位上。
第一,角色的身份定位。上課伊始,教師說道:“今天,我們要當小小護林員,森林爺爺將帶我們一起學本領,內容是障礙跑。”讓學生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的角色。課中“人障”的多種變化給了每個學生角色切換的挑戰。如何在每堂課中給學生比較合適的角色,需要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設計。
第二,角色的情境定位。情境是課堂學練的黏合劑,也是課堂氛圍的催化劑。教師要善于創設課堂情境,通過情境促使學生的注意力、興奮點、熱情度達到最佳狀態。“網紅打卡”將障礙跑和打卡進行了嫁接,將時尚融進課堂,讓原本比較單調的往返跑變得生動有趣。
第三,角色的轉換定位。如果課堂角色單一,學生容易產生身心疲勞,繼而影響學習效果。如何讓設計的角色貼近學生的心理,讓學生樂意為之付出身體動能,達到練有效果,值得深思。隨著角色的轉換,學生的身體、大腦、心理等多方面會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在滿足好奇心的同時,挑戰運動極限。另外,教師角色的轉換更為重要,還要更為巧妙,要在無形中帶學生暢快地入課、入境。
第四,角色的合作定位。有了角色分配,合作就變得更加立體和鮮活。兩人一組高密度地過“人障”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要繞、跨、鉆過同伴的“人障”,方法好才能過得快,因此,需要在觀察同伴和角色的轉換中不斷校正方法,這樣就產生了互相學習、互相配合的合作學練場,體現出合作、默契和信任的
狀態。
四、體育課堂故事中過程的再優化
第一,場地器材生活化。生活即體育,體育更離不開生活。如何將器材生活化,選用或創新生活器材,是每位體育教師的必備功課。教師要善于通過運用、改造、創新等方法,變廢為寶、變化組合、變通使用,同時體現一物多用、一物妙用,做到經濟適用、簡便易行。例如,本課使用“手帕”設計以發展上肢力量為主的“勤勞的小蜜蜂”游戲,放松運動時用“手帕”做拉伸練習。
第二,動作口訣兒童化。好的語言是課堂的活化劑。教師需要在了解兒童上下功夫,知道他們需要什么,講學生聽得懂、感興趣、記得住的話,努力使課堂語言貼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通過互動性語言調控課堂,激發興趣,及時評價。本課中朗朗上口、富有童趣的動作口訣,使小學生易于接受,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
第三,教學設計創新化。備一節課,教師就要成為這節課的專家。好的設計是課的靈魂,創新一定源自熱愛、好奇心、堅持和分享。本課最大的特色是利用“人體”設置障礙,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變化身體練習中,既體驗過障礙的方法,又感受做障礙的樂趣,改變過去障礙跑一定要用墊子、凳子、體操圈等大量器材的現象,更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第四,方法手段游戲化。游戲可謂是體育課堂的正餐或大餐。本課準備活動部分“照鏡子”“音樂手絹”(見圖1、圖2)充滿意趣;基本部分“穿越小樹林”“跨過滾動的、旋轉的小木椅”“鉆山洞”“勤勞的小蜜蜂”等游戲新穎有趣,使學生在做障礙、過障礙的游戲過程中學會繞、跨、鉆的方法。
第五,學練方式靈活化。城市化的生活使得留給孩子們撒歡兒的機會越來越少,安全的枷鎖禁錮了教師的思維,時代發展之責任倒逼教師必須有“變”的勇氣和膽量。2019年的課堂,“集體—小組—2人小組—小組” 的學練方法更靈活,達到收與放的效果;越過動態“人障”的活動方式更靈活,學生對高低起伏的小樹、來回滾動和旋轉的小木椅、各種形狀的樹洞等要做出時機的判斷和動作的配合,挑戰了學生的膽量、思維和技能。
第六,成功失敗自省化。沒有一堂課是完美無缺的。我在兩次課中留給學生自主創設和學練的機會還不夠。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在如何選用得當方法、如何設計適合的運動負荷、如何關注個性差異、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評價等方面,需要教師做出更準確的研判,通過不斷的課堂實踐找到答案(優化建議見圖3)。
體育是透過身體活動進行的教育,需要教師以激情、創意、想象力、好奇心去堅守,讓每堂課、每個孩子、每次運動體驗都能收獲成長。體育教師要做的就是以“立德樹人”的目標扎根課堂,讓學生真正在運動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